《山海情》陈金山调走之后竟隐藏着大危机,为何没人能提前察觉?

如题所述

《山海情》真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着陈金山的调走,金滩村的危机彻底暴露出来,村民们都炸开了锅,这是一场本来可以避免的危机,为何没人能提前察觉?

陈金山当初从福建到宁夏海吉县挂职副县长,规定了两年的挂职期,时间一到就调走另有任用。调走之前,他还特地找了一个记者来把金滩村种蘑菇的事情登报宣传,让金滩村着实火了一把。

要说他这两年任期的贡献,有三个吧。第一:介绍海吉女工到福建打工挣钱,增加农民收入。第二:开通海吉到福建的班车,方便打工者回家探亲,增进两地交流。第三:让村民们种菇赚钱,快速致富。

就这样看来,陈金山的贡献还是蛮大的,确实给海吉县尤其是金滩村带来了很大改变,但同时也埋下了巨大危机。

马得宝种蘑菇大卖的事情彻底激起了村民们的赚钱欲望,上级部门又同时解决了大家赚钱的最大痛点,提供无息贷款给村民们作为本钱,于是村民们开始疯狂的效仿马得宝种蘑菇,光是金滩村,一下子就增加了十几个菇棚,可想而知产量在以多惊人的速度增长。

有史以来,经济学中关于供需关系的道理从来不会变,对于金滩村的蘑菇也是一样。刚开始只有金滩村率先种植的时候,村民们确实尝到了甜头,家家户户的钱包都鼓鼓的,此时的蘑菇市场还处于供小于求的阶段,那时的菇价是二块八一斤。

很快,附近村民也开始效仿金滩村开始大肆种植蘑菇,几个月的光景,整个玉泉营就涌出了一百多个菇棚,此时的蘑菇市场是严重的供过于求,蘑菇价格一度降到八毛钱一斤。

村民们面对的巨大危机不仅仅是蘑菇贬值太快,还有蘑菇生产周期太短,不易于保鲜,当天产出的蘑菇如果放到第二天,就直接蔫了,难以卖出去。

也就是说,蘑菇生产根本停不下来,很快就会堆积如山,还很讲究时效性,但是整个蘑菇市场已经太过饱和,所以,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蘑菇的销路。

截止目前的剧情,凌教授的应急措施是搭建临时保鲜棚,尽量保存鲜菇,减少损失,但是治标不治本。马德福的办法是在现场会上曝光蘑菇严重滞销的问题,由上级领导号召各单位和干部职工买菇食菇,这也只能是解决燃眉之急。

如何解决蘑菇的销路,我猜想无外乎三种办法,一个是往宁夏省外销售,一个是利用媒体渠道销售,一个是加工蘑菇以别的产品形式销售,马德福和凌教授究竟会如何解决销路问题,还不得而知。

在这里我想探讨的是,为何如此简单的供需关系竟没有一个人提前察觉?难道连陈金山和凌教授也不知道这个道理吗?陈金山和凌教授肯定是知道这个道理的,而且他们应该早已预见到会有这样的问题存在,那为何没有预防这样的事情发生?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陈金山作为来挂职的副县长,他的政绩将决定他挂职期满以后的任用问题,所以,他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搞出好的政绩。

在种蘑菇这件事上,他就是想村民们通过种植提高经济收入从而充实他的政绩,所以,光马得宝一个人的菇棚是远远不够的,他要的是所有村民都参与进来,形成一个规模,才能真正体现他的政绩,至于供需关系,暂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至少在他两年的任期里供给始终是大于需求的。

所以,就算他已经知道了未来会出现蘑菇严重过剩的情况,他也不会用牺牲自己的政绩来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陈金山是为了当官,凌教授则是为了学术,他的字典里,能够在新的地方研究出新的东西就是好的学术。他也是知道供需关系的,但是为了自己辛苦研究出的种菇技术得到大力推广,他顾不上这许多。

事先察觉到供需关系的人却没有采取措施,事先不知道供需关系的人都被金钱蒙蔽了双眼,贪念过重,疯狂的生产蘑菇,一个无人控制的小危机迅速演变成了所有村民都要面对的大危机,其实金滩村蘑菇过剩这件事有点揠苗助长的意思。

在种蘑菇这件事上,最大的赢家肯定是马得宝,作为第一个种蘑菇的人,他早已经赚够了钱,即使后期蘑菇过剩赔了些钱,但远远比不上他已经赚到手的钱。

最大的输家肯定是大有叔,作为村里最后一个种蘑菇的人,刚刚贷款种出了第一期蘑菇,就遇到了价格大跌,市场过剩,一分钱没赚到,可以说是血本无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6
因为大家都沉浸在喜悦当中。相关干部及村民都在为种植蘑菇以及打工赚钱的事高兴的忙活,不知道危机的来临。
第2个回答  2021-03-26
是因为那个时候大家都在关注于种蘑菇的事情,根本就没有想过县领导的处理方案,毕竟村民的想法总是很短浅的
第3个回答  2021-03-26
因为陈金山未走之前,他们还在享受种蘑菇致富的红利,没有想到蘑菇的销路单一,所以都没有设想到以后的结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