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故事流传了很长时间,这两个字是怎样定义的?

如题所述

我们对于“神童”二字的理解就是智商远超同龄人的孩子,神童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就有,最早的关于神童的故事就是“小儿神项橐三难孔夫子”,这也是“神童”这一文化的起源。



这则脍炙人口的故事宣扬的是小童的机敏,最后孔子还拜他为师,孔子是谁?当代大儒!因此人们也十分推崇神童人物,也让神童文化变得更加系统化、广泛化。汉代之后不同版本、不同经历的神童集中涌现,无一不是在智商上碾压人的孩子,《太平御览》中记载的六岁的张堪,《艺文类聚》中的杜安等。



“神童”慢慢的发展成为了一种社会群体,并规定了在哪一特定的年龄阶段有着独特的品质的孩子才能称之为神童。神童并不是神,没有什么特殊的能力,他们只是比较早慧早熟,甚至比大多数成年人还靠谱。神童们成为了大人攀比交际的“工具”,有些人没做出过什么贡献,只是因为可以拼爹,就有人用华丽的辞藻为他堆砌出一个神童的形象,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人们以培养出神童为期望,这也是一种追求上进的精神的体现。对于这类有点“特别”的群体,人们对他们有所期待自然也就有所“优待”。从汉代起就有为神童立石碑的现象,人们对此习以为常,有石碑的神童也就意味着有人认可他确实是神童。这是荣耀也是枷锁,他们也许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有机会一展雄心和抱负,也要失去一些东西,比如童年。



小编认为人们对于神童的定义并非是因为他们曾经为社会做过什么贡献,只是这个孩子在在一堆孩子中显得出类拔萃,人们羡慕、向往他们有这样的能力,于是努力上进培养自己、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一样优秀的人;所以也有些人为了成为这样的人,但自身能力不够时为了这样一个噱头去“拼爹”换一个这样的名声,小编认为“神童”二字可以认为是一种追求上进的精神的凝结。

或许神童们很喜欢那样少年老成的自己,或许他们会觉得自己童年都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怀缅的而感到有所遗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