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得天下后为何要剪除异姓王,是怕谋反吗?

如题所述

题主这个自问自答还是非常漂亮的,事实上确实是刘邦害怕被谋反,不过刘邦对这几个异姓王,感觉还是有些不太一样的。
 


异姓王概况刘邦的汉朝初期,一共有七个异姓王,共计八人,即齐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韩王信,最后经过刘邦一顿操作,只剩下了长沙王头衔存在了45年,其他都很快被剪除了。不过这些异姓王却并不都是刘邦封的。

其中,英布、臧荼、吴芮最初都是项羽封的王,刘邦只是沿袭或改封了而已,其余五个人的封王顺序则是韩王信、赵王张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燕王卢绾。下面来简单聊一聊他们都因为什么会被剪除

1、主动谋反的: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两个人都算是因项羽得益的。臧荼本是燕王韩广手下的大将,项羽打算分裂燕国,所以立了他为燕王,改封韩广为辽东王。臧荼不负项羽所望,果然把韩广给灭了。

后来,韩信先后灭了魏、赵,大兵压境,臧荼畏惧,于是就降汉了。但是,降汉以后也没取得什么功劳。等汉朝建立以后,又看见刘邦开始清除项羽旧部,臧荼担心迟早会到自己头上,所以就反了,结果被直接KO。
 


英布是项羽封的九江王,原本是项羽手下一支强大的力量,但是他为了保存实力,在项羽挨打的时候坐视不理,所以得罪了项羽。这时候,刘邦又抛来了橄榄枝,英布也就反了项羽了。

在帮刘邦打天下这段时间,还是立下不少功劳的,所以原本还算是稳当地做他的淮南王。可是看见彭越被剁成了肉泥送过来了,他也担心步其后尘,自然也就反了,结果也是被刘邦打败了。

2、被刘邦怀疑会谋反的:楚王韩信、梁王彭越、韩信和彭越都是在刘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立下汉马功劳的,尤其是韩信更是为刘邦打下了大片江山。只可惜,他们实在是太能打了,而且都有过曾经刘邦挨揍,坐视不理的经历。刘邦对韩信一直是一边用着、一边防着。

看韩信兵多一点就拿过来自己用,这边项羽刚被干掉,刘邦就把韩信的兵权给卸了,刘邦自然也知道自己打仗是打不过韩信的。先把韩信由齐王迁到楚王,明为让他衣锦还乡,实际就是把他打造的本地优势清除。后来,又以“有人说你谋反”为由,伪游云梦,将韩信降为淮阴侯。
 


后来,韩信和彭越都因为代相陈豨的的叛变而身首异处。韩信因为曾经跟陈豨有过接触,聊过陈豨谋反,他愿意做内应之类的话,被家人举报,随后由吕后和萧何“主刀”给杀了。

彭越则是在陈豨叛变的时候,刘邦征他的兵,他没给出,结果刘邦打完仗回来就把他给贬为平民了。说来也巧,彭越本来还能保证不死,结果半路碰到了吕后,被吕后以帮他说情为由带回京城。吕后跟刘邦一请示,直接把彭越给剁了。

3、被匈奴打降了的韩王信韩王信原本的都城在太原,可是他为了反击匈奴自告奋勇迁到了更靠近边境的马邑,结果被匈奴直接就给围了。韩王信最后也没办法,只好投降了,这还引起了后来刘邦的那次“白登之围”。韩王信投了匈奴以后,还是挺为匈奴“办事”的,经常带兵犯汉,结果,后来在一次攻打汉朝的过程中,被将军柴武给杀了。

4、刘邦并没有想过要除掉的赵王张耳、燕王卢绾如果在异姓王里面,找一个刘邦最信任的,那就是卢绾,如果有两个,那就是卢绾和张耳。张耳在刘邦还是布衣的时候就已经相识了,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打下赵国以后,韩信跟刘邦说,立张耳为赵王,刘邦直接就同意了。相对比的,韩信说要做个代理齐王,刘邦当时的愤怒程度就能看出区别了。

如果一直是张耳的话,刘邦未必会动,但是换成张敖,可就不客气了。张敖虽然是自己的女婿,但是刘邦还是有所担心的。正好赶上,刘邦对张敖无礼,张敖的手下贯高等人意图行刺,后来被发现,张敖跟着也就一直被抓了。虽然,刘邦承认张敖无罪,但还是把他的赵王给撤了,改封宣平侯。
 


卢绾那个就很可惜了,也是陈豨谋反,卢绾本着跟刘邦是哥们儿的角度,尽力帮忙。可是这时候,跳出来一个卢绾的手下张胜。张胜出使匈奴的时候就碰到了臧荼的儿子臧衍,学会了一套话,认为陈豨活着,燕国也能活得很好,一旦陈豨败了,刘邦下一个就得收拾卢绾。

卢绾一听,有道理,就照着办了,他也不想一想,他跟刘邦是什么关系,哪个异姓王被干掉换的不是同姓王,就他卢绾特殊。结果,卢绾还是走上了这条不归路,最后无奈投降了匈奴,一年后病死。

5、留下来的长沙王吴芮吴芮虽然也曾经是项羽的手下,可是吴芮跟张良关系好。吴芮虽然也号称一个诸侯国,可他受分封的地盘里一多半(象君、桂林、南海)压根就不在自己手里,自己手里的长沙、武陵两个郡一共也没多少人口,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威胁。

既不让刘邦感觉到有威胁,他也没有瞎乱折腾,所以他留了下来。长沙国一共传承了45年,直到最后一任长沙王吴著在位22年,无子国除。了解了这些异姓诸侯王的简单经历,我们也能大概理出刘邦的思路。
 


这些异姓诸侯王对于刘邦来说,有威胁的,他是必然要除掉的,只是早或者晚的问题。比如英布、彭越、韩信,即使不谋反,也不会长期留着他。毕竟汉初三大名将,能打还有地有兵,这本身就是罪恶的根源。臧荼情况类似,但是如果不主动谋反的话,应该不至于那么早就被消灭。

韩王信,很难说,因为实力比较弱,很有可能会多留一段时间。最后的结果,估计跟张敖比较像,被贬为侯,安稳度日即是。卢绾这个是最可惜的,刘邦最初封他,就拿他当同姓王一样封的。即便要处理,也绝对不会在他有生之年处理,最差的结局也就是跟张敖一样。

好在,后来卢绾的妻子儿女、孙子都先后回归了汉朝,其中他的孙子卢他之还被封为了亚谷侯,也算是有个不错的结局。水言水语总体来说,强大的诸侯王国必然是统一王朝的威胁,这个与同姓和异姓关系并没有多大。西汉时就有同姓谋反的“七国之乱”,大明朝朱棣也是以藩王身份,利用所谓的“清君侧”,成为明成祖的。

在汉初,以同姓诸侯王代替异姓诸侯王本身,是为了维护当时汉王朝刘家天下的稳定,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正确选择,但并不意味着,长期存在就是有利的。所以,后来大汉朝由汉高祖始,经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推恩令”的颁布,才彻底解决了诸侯王国这个天然的威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2
的确是怕谋反,因为这些异姓王的身上有着很大的权力,如果自己死后担心他们会起兵造反。
第2个回答  2020-11-12
刘邦得天下后要剪除异姓王,是怕谋反,这是因为这些王姓人都非常的有能力,如果他们不能够归顺他的话,只能把他们除掉以绝后患。
第3个回答  2020-11-12
因为刘邦在当时的地位并不稳固,而且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警告天下人,确实是害怕其他人谋反的。
第4个回答  2020-11-12
是的。因为刘邦担心异姓王的势力对皇权造成非常大的威胁,所以刘邦得天下后要剪除异姓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