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一生为国,临终前为何把自己比喻成狗?

如题所述

近代以来,我国受尽了西方列强的压迫和蹂躏,而这一时期,也是国人民族意识和使命感最强的时候。受西方西方先进思潮的影响,国人纷纷不再沉默,每一个人都在为中华的崛起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中,最突出的当属马相伯这个人,一个人能为国家奉献到什么程度?我想马相伯最有发言权。他这辈子经历5位皇帝、见证6任民国总统,活了近100岁。一生救国,为中国鞠躬尽瘁,然而,却被人骂作卖国贼,甚至连母亲临死前都不肯原谅他,这又是为什么呢?

马相伯出生于1840年的江苏丹阳,从小,他就是一个非常聪慧好动的孩子,由于太调皮,父母很早就把他送入了私塾,而进入私塾后,马相伯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天赋,别的孩子还在认字时,他就能将课文倒背如流了。

12岁那年,马相伯从私塾离开,前往上海求学,在上海的徐汇公学上学期间,马相伯更是掌握了8国语言,并能熟练运用,甚至在神学、哲学、天文学这些领域都颇有造诣。他的名气很快在晚清时期流传开来,更是在31岁那年被聘请为徐汇公学的校长。

后来到了1876年,李鸿章要搞洋务运动,便拉上了马相伯一起。这也和马相伯“西学东用”的思想不谋而合,便欣然辞职,加入了李鸿章的团队。

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远不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马相伯所能解决的。1886年,为了筹措北洋水师的经费,李鸿章正在到处发愁借钱。而马相伯则提出向美国贷款,用贷款的钱建一所银行。这个提议很超前,李鸿章也同意了他要求。随后马相伯跑到美国争取贷款,凭他流利的英语和基督教背景,竟为清政府筹集了5亿美元的贷款。

耐人寻味的是,当时清政府对洋人戒心很重。马相伯把这5亿贷款送到慈禧面前,她不但不要,还认为马相伯和洋人互相勾结,突然给这么多钱肯定有鬼。于是,马相伯的救国计划落了空。

所以,李鸿章的北洋水师由于资金问题差了点火候,最后在甲午中日战争里全军覆没。而李鸿章和马相伯两人只好硬着头皮去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也就是签完这个条约,马相伯和李鸿章一样,背负上了卖国贼的罪名,加上他还是基督教教徒,精通多国外语,被骂得更狠。当时的百姓都说他是李鸿章的私生子,要多难听有多难听,甚至是他的母亲,也不肯原谅马相伯的“卖国行为”,临终之前也不愿意马相伯来见她最后一面。

万念俱灰的马相伯想不明白,为何自己一心为国,却换来如此下场。于是,他决定另辟蹊径,换个方式支持救国事业,而他首先想到的就是从教育入手。

说干就干,在蔡元培的帮助下,马相伯典当了自己3000亩地的全部家产,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私立大学。马相伯给其命名为“震旦大学”,何谓“震旦”?其是梵语里中国的意思,还有日出东方,前途无量之意。

然而,在办学的过程中,他被校内的基督教徒架空,后者想让学校变成一所教会学校,但马相伯不肯,他认为学生有信不信教的自由。

于是,他离开了震旦大学准备再建一所大学,由于资金问题,马相伯的第二所大学很是寒酸,上课地点在一所破烂的衙门里。不过,他依旧满怀希望,给新大学取名叫复旦公学,而这所大学,就是如今复旦大学的前身。

可以说,只要是能救国爱国的事,马相伯都会义不容辞地去做,哪怕是散尽家财,付出生命,他也在所不惜。而后来辛亥革命打响,国民政府建立,眼看形势越来越好,马相伯以为中国终于迎来出头之日。可后来的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大搞复辟,让他又一次寒了心。

本来其还受初生的民国政府之邀,担任南京市长的,看到袁世凯的行径,依然拒绝了同流合污。从此一心扑在了教育上,希望教育能拯救中国于水火。

可惜,后来北洋政府的问题刚解决,日本侵略者又来到了中国。面对山河破碎,国不将国的局面。马相伯又一次站在了救国的前线,自1932年11月起,他4个月发表12次国难广播演说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告,此时的他,已经是92岁高龄。

为了筹措抗日经费,他更是走上街头,拖着自己衰老的身躯卖字,以一个字30元,一副对联50元的价格筹到了10万经费,他也全部捐给了东北的抗日军。这样一位老人,用“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来形容都有些苍白无力。

令人心酸的是,马相伯却未能等来日军战败。1939年,马老在上海溘然长逝,结束了呕心沥血的一生,享年100岁。弥留之际,想到祖国还处在动乱之中,以及母亲临死前还不愿意接纳自己,马相伯悲愤说出这样一句话“我是一条狗啊!一条叫了一百年!都没有把国人叫醒的丧家之犬!”

人生百年,穷极一生救国,甚至还牺牲了自己的家庭,却未能看到祖国迎来光明的那一天。马相伯的苦楚和辛酸,全化作了临终前的这句肺腑之言,同时也激励着无数后人,时刻为中华崛起复兴而奋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7
因为他看清了人生,他觉得自己一生忙忙碌碌,对自己的国家很忠诚,像狗一样忠诚。
第2个回答  2021-03-16
因为他一辈子都为国家做事情,但是最终却没有被别人所爱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