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的故事

不是写信格式和一些关于写信的作文......

  一百封信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个男孩子,他每天走在路上都能看到一个她心仪的女生,天天如此。终于,有一天,男孩儿鼓足勇气给女孩儿写了第一封情书,约她去海边玩,男孩子很害羞,把情书递给女孩儿就转身跑开了。

  到了约定的日子,男孩儿紧张的到约定的地点等着女孩儿,女孩儿来了,和男孩儿尽情的玩了一整天。

  到了晚上,男孩儿在送女孩儿回家的路上问她是否答应确认他们的关系,女孩儿将一封信递给了他,转身跑了,边跑还边说:" 如果有缘……。"

  男孩儿打开信,里面是一张一个字也没有的白纸。他愕然了,思索着女孩儿的话,却始终都不明白。

  过了几天,男孩儿又约女孩儿出来,用的是同样的方法。到了约定的时间,女孩儿来了,同样的和他快乐的过了一天。分别的时候,女孩儿还是同样的话:" 如果有缘……" 男孩儿得到的是第二封空白的信。

  就这样,男孩儿始终用情书来约女孩儿。

  几年过去了,男孩儿和女孩儿约会了99次,给了女孩儿99封情书。但是,每次女孩儿给男孩儿的答案都是那句:" 如果有缘……" 和一封空白的回信。到了后来,男孩儿逐渐不耐烦了,他已经不再看女孩儿给他的回信。他觉的自己始终无法得到女孩儿的心。当他拿到女孩儿第99封回信的时候,他选择了已经追了他一段日子的另一个女孩儿结了婚。

  新婚之夜,男孩儿为了表示对自己对妻子的忠诚,将以前他给女孩儿写的信都拿了出来。并给妻子讲了这件事。

  妻子拿着女孩儿的信一封一封的看,果然如男孩儿所说都是白纸。到了最后的十几封她发现都没有拆开,就问男孩儿为什么。

  男孩儿说,反正也是白纸,拆不拆开有什么关系呢。

  妻子求得男孩儿的同意,一封一封的打开了女孩儿写给男孩儿的最后十几封信。当她打开到第99封信的时候,她发现上面有一行字。她沉默了,将信递给了男孩儿。

  男孩儿接过信,惊讶的发现了这第99封回信上写着一句话:" 我已准备好嫁衣,当你第一百封信来的时候,就做你的新娘。"

  男孩儿拿着信楞了、呆了、傻了,他不能相信这个事实。他拿起这99封信走到外面,任由刺骨的寒风将它们一一吹走。他的心也随着飘飞的白纸飞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05
海燕在发起“听听信的故事”。突然唤起了我久违的很多记忆。那些和信有关的温暖、感动。

我曾经是个很爱读信写信的人。可有多久没有写信了?!最后一次收到信是前年和老弟打电话的时候聊起,我说:我们很久没有写信了啊,很怀念以前写信的日子。之后不久,我收到了老弟的信。

现在还记得我收到最早的信是小学六年级,那时我有一个非常温婉的好朋友叫“文娟”,我一向大大咧咧,有一段时间大概和别人走得近。有天放学路上文娟递给我一封厚厚的信让我回去看。信纸上她娟秀的字体写满伤感和哀怨,觉得我疏远了她,她很在意我,我们是一生的朋友云云。除了信之外,还有一张她自己用硬纸做的贺卡,有字有画。信里还夹了一朵能散发淡淡香味的塑料小花。看完信的我感动之余有点被吓到了,因为没想到自己在她眼里这么重要。这封信曾一直被我保存着,可家里数度搬家,我最近回家已经找不到那封信了。而这个曾经说和我一生都是好朋友的她,已经不知身在何方。只有她圆圆的笑脸、娟秀的字体和那封信淡淡的香味始终萦绕在我心里。

初中,是我学生时代玩得最疯的时光。在那个被认为三流的学校里,我开始收到来自大学的信,我每次都在同学艳羡的眼光里拆开信。是上大学的哥哥给我写信,内容多是鼓励我好好学习。对那时的我来说,信的形式意义远大于内容的意义。

高中,是我学生时代最压抑的日子。除了三、五个朋友,我几乎是沉默的。那时我常常收到来自初中同学的信。记得有一次集体排练,我没有参加,正好收到一个初中好朋友的信,他说他们都到更差的学校了。希望我在重点高中里好好努力,他们为我这个班头骄傲。我一个人在空荡的教室里看信,狠狠的哭了一场。为那些不知愁的时光一去不返。

大学,写信最多的岁月。那时偌大的校园里一幢住1千多人的宿舍楼只有一部电话。打电话和接电话都是奢侈和艰巨的事。所以信成了我们最好的情感媒介。大一,我当生活委员,每天都开心的去取信分给大家。也因此倍受同学们的欢迎。大学里的信,一是家信,二是和过去同学的联系。

我和爸妈的通信最多,我把自己在学校的生活事无巨细的向他们汇报。当然本着报喜不报忧的原则,比如生病肯定是不汇报的。而爸妈也是同样,只说家里好的。他们两常常各写一封,放到一起。爸爸的信嘱咐学业和做人最多,妈妈的信总是叮嘱身体、饮食。舍友和我一样盼望收到我爸妈的信,因为爸妈的信经常是和包裹一起来的,妈妈总是过段时间就寄点给养来。这是宿舍期待的牙祭。和爸妈不说的不愉快的事情,就和姐姐写信。老姐也把毕业前的心情、刚工作的种种讲给我听。提醒我注意和人的交往,注意大学生活的种种。那时看家里的信,总是一遍又一遍揣摩,晚上在被子里还会就着烛光再看一遍,然后顺势在被子里哭个稀里哗啦。记得那时舍友们也是常常在收到家里的信之后哭上一场。少年离家的我们只有这样以解对家的想念。

朋友们四散在天南地北的学校,我们开始通过信来讲述各自的新生活。记得LL在复旦校门口照了一张照片寄来,舍友和我一起艳羡了半天。老寸寄来长春的冰天雪地,我开始抱怨重庆冬天为啥只下雨不下雪。还有好脾气的WT,在秋天的云大银杏道上捡起落下的银杏叶,小心的夹在信纸里给我寄来。每封朋友的来信,都会给自己带来快乐。

收到信只是开始,之后几天就会想着回信,我喜欢在教室里找一个角落里坐下来写信。因为不被打扰的空间让我觉得自己在和他们对话。写好了信,我会去西师街的邮局买自己喜欢的邮票,然后思忖着什么邮票寄给谁好。郑重的把信件封好检查好,扔进满满的邮筒里还要再看看会不会漏出去。然后就是等待收到回信。借着职务之便,我能每天到收发室取信,即使没等到自己的信,也会高兴的把同学的信送出去。

除了远方的朋友,和身边好朋友闹矛盾的时候,我们当中最先妥协的人总会先给对方写封信,一来二往,彼此的心在信纸上抹去了所有的芥蒂和猜疑,再见面时已是坦荡。信的微妙在于它能帮我们说出自己不好启齿的真情和歉意。我是个坏脾气又不懂得如何表达,常常让好脾气的好朋友晓梅委屈,所以我们两天天见面却写了很多这样的信。是信让我们能更理解对方。

之后的研究生生活,打电话变得方便了许多。老同学的信件联系因为毕业、工作中断了,信也减少了许多。不过和父母姐姐的家信还在继续。但最后一年,宿舍里装了电话以后,我这个懒人就没再写家信。我的大学舍友老田,在工作之后背负着家庭沉重负担的她,不经常的给我来信谈起她的生活,都沉重得让我无言以对。于是我也像听众一样,收听了她对生活的痛苦陈述。她让我在信纸上就看到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01年访学之旅认识老弟以后,和他的通信很多。一个理工博士,却有难得的婉约文笔。我们的通信,谈理想谈各自的情感。每次厚厚的信封都像多年未见的老友让人期待。

工作之后,和老弟继续通信。我把对现实的失望通通倒给他。他更像个耐心的听众,照单全收之后,以男生少见的清秀字体娓娓道来,劝说我要像溪流一样绕开大山。回想起来,他的那些涓涓细流的文字,对于经常把火顶在头上的我,真是重要的清凉剂。之后老弟恋爱结婚,我们的通信也渐渐断了。

当初毕业离校的时候,做了一件让我至今后悔和遗憾的事——烧了很大一部分的朋友信件。这些信件里的情感、故事都化在尘烟里。一如那些写信的朋友,已经散落在四处难觅踪迹。

如今,我已经很久没有收到真正的“信”,也很久没有展开信纸写下心情。因为不知道曾经和我一样在期待信的那些朋友们,还有谁在期待一封手写的心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