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主要观点

如题所述

知行合一, 致良知.
1疑问:守仁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不过里面似乎也存在辩证法的成分,他提倡的知行合一似乎也很接近马哲的唯物论. 那么他的心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他的哲学体系在现在有什么意义?是否已经过时了?
答:首先,可以肯定在说,阳明先生的哲学思想永远也不会有过时的时候,因为他的所有思想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实际体验,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中. 其次,他的心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阳明先生一生都在倡导的事其实都可以归结为一样,那就是“致良知”.有人怀疑说“知本无不良,何须加个良字”.这只是个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因为要是不加上个良字,便不能很好地给学生解释八条目里的“致知”.这是外话,且不说.“致良知”的工夫在“存善去恶”,在时时省察克制,就是要时时注意自己心中孳生出来的“恶”,一旦意识到自己生了“恶”,就要毫不留情地克去.这样日积月累就能达到“明明德”的境界.明明德就能无善恶.“无善无恶心之体”,因为善恶相对,无恶自然也就无恶.无善恶也就无私欲,无私欲就是廓然大公,廓然大公者合于天道,合于天道者,圣人也! 简单概括地说,阳明的心学体系就是成圣成贤的心法.
另外,.“知行合一”是阳明针对当时出现的“知而不行”“行而不知”“吾必先知而后行”的不良学习风气而提出的“补时救弊”的一个观点.其实也是从心上说来.因为他自己也说了“(知行合一)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便自有个行在……”.要点在“会得时”三字.要心中真正知道才行.要说“似乎也很接近马哲的唯物论”不准确,但也不是错.
心学在现在有什么意义?我认为现如今正是非常需要阳明心学的时候.阳明最重要的哲学观点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个观点可能会让外人难以接受.但是其实很好理解.给个例子:先生游南镇,一友指院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干?”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心之外”--传习录下.这个例子说明阳明并非否认客观事物的存在而是从此物与我心的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存在.他认为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是我心内之事物.既然所有都在我心,那么“亲民”“爱物”自然就是然自然而然的事了.(这里补充一下,民不是与官相对的民,而是一国之人为民的民) 若真能人人都做到“亲民”“爱物”那么这个世界会美丽到什么样子?
现实一点说,若是当官的能够学习并接受一点阳明的思想,日思“为善去恶”,那么我们社会中的官场腐败当然就能够少一点!
阳明先生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圣贤吗?别人说的永远不算,你要真正想知道答案就认真地去读下《传习录》并真正试着照先生所说去做一下看看吧!
个人补充:知行合一讲的是注重实践.与唯心唯物哲学基本立场(意识决定物质还是物质决定意识)无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8

王守仁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使陆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他们被称为“陆王学派”。陆九渊从“心即理”说出发,认为格物的下手处,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并不满意陆九渊的解释,他说:陆象山之学,“其学问思辨,致知格物之语,虽亦未免沿袭之累”。

拓展资料

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王阳明在20岁时步入仕途,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54岁时,王阳明辞官回乡讲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七年(公元1529年),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谥号文成,后又追封为新建侯。

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他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王守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20

王阳明心学:人生要变

第3个回答  2015-02-23
致良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