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姓氏中,哪些姓氏比较高贵?

就是地位比较高的......详细一点 姓氏:

地位:

都有哪些名人:

这些人当过什么官:

O(∩_∩)O谢谢

日本,在世界上可以说文化上是个特殊的国家,并且从古到今(明治维新以前),全国人普遍是无姓有名。而由国家下令让全国人一齐取姓,也是从明智维新开始。

明治三年(公元1870年)日本政府作出“凡国民,均可起姓”的决定。但这并没给日本国民什么冲击,全国依然如故。于是,政府不得不在明治八年(1875年)颂布了强制性的《苗字必称令》,规定了“凡国民,必须起姓”。这才轰轰烈烈地兴起了全国取姓热潮。而1875年之前绝大多数人是没有姓的。可以说,日本人有姓不过只才一百多年的事。

在古代,日本人只有贵族有姓有名,但他们所谓的姓,与我们理解的姓并不一样。公元四世纪末,日本的大和朝廷把日本列岛南部的许多小国统一成为一个国家,其政治统治的基础是氏姓制度。以大和朝廷的大王(即后来的天皇)为首的,掌握着中央政权的贵族与隶属于朝廷的小国国王之间建立了有血缘关系的集团,这些集团称之为“氏”,一个“氏”也就是一个贵族世家。氏的称呼有的来自官职,有的来自居住地、统治地的地名,有的来自神名,还有的来自技艺。例如,居住出云国的就叫做“出云氏”,做祭祀工作的就叫“忌部氏”。掌握大和朝廷最高权力的大王家,是当时最强大的氏。后来,大王家又对隶属朝廷的许多氏按与自己的亲疏、血缘远近、功劳势力大小,分别赐予“姓”。这个“姓”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姓,只是表示地位、门第、职务的称号,类似爵位。当时的姓约有30个,其中“相臣”、“君”、“直”等赐给皇族及显要的贵族,是最有势力姓。由于人口繁衍,一个大的氏又有了许多分支。这些分支为自己起了“苗字”。“苗字”意思是嫩芽、分枝,即从本家分出的支。例如,藤原是一个大氏,分出之后,居住在近江国的藤原氏,便取“近江”与“藤原”的首字,称为“近藤”。住地伊势、远江、加贺的藤原氏就称为伊藤、远藤、加藤。到了明治八年,从来没有姓的人在取自己的姓的时候,也想沾点“藤”字的光,于是“藤田”、“藤本”、“藤井”、“藤山”、“藤川”、“藤条”等等姓氏就诞生了。由此可知,这时的氏可以表示部分家族血缘关系,但是姓只表示家族的地位尊卑,苗字则表示新的分支,但这时氏、姓、苗字只有贵族才有。到了七世纪中叶,大化革新时期,废除了世袭的称号,表示家族地位的姓失去意义,氏与姓混合为一,有一部分成为流传到现在的姓。这时姓仍然是贵族的专利品,到19世纪,姓也只限于武士、巨商和村里有权势的人。这些人向当局申请,经特别许可,才能有姓。能够“名字带刀”是一种极大荣誉,所谓“带刀”就是有姓,一般平民只有名而无姓。(其实带刀也是姓,是游侠武士的姓,这带刀和上面带刀不一样。)

明治天皇时,政府感觉到没有姓,编造户籍,课税征役,非常不方便,这才号召大家都取姓,可是由于人们长期以来的习惯,并没有谁想用个什么姓,至此,政府不得不下达“凡国民,必须取姓”的命令。这时候,人们才匆匆忙忙找起姓来,举国上下兴起一股取姓的热潮。住在青木村的就姓青木,住在大桥边的就姓大桥,家门口长棵松树的就叫松下;门前有一座山的,就姓山口。于是田中、三木、山田、日光、北风、前部、上方、观音,这些中国人觉得怪怪的姓一下子涌了出来。

以地名为姓的有“上野”、“田中”、“水原”、“河内”、“上原”、“市原”、“陆前”、“近江屋”、“吉冈屋”、“三河屋”、“肥厚屋”,以职业为姓的有“味香”、“味美”、“那妓男”、“猪饭”、“服部”、“锻冶”,“古井丸”。有些人以古代武士的名当姓用,像“酒井”、“本多”、“上杉”,这都是古代武士的名。也有的怕官府处罚,“慌不择姓”,以鱼、蔬菜、寺院、职业作姓。铃木本是神官拿在手中的标志,也成了姓。有点文化的选择福寿、长命、千年、松竹、朝日等好听的词作姓。松、鹤、龟等长寿象征也成了姓,百、千、万也成了姓。有的人实在想不出好办法,只好随便对付一个,“我孙子”、“我儿子”、“百目鬼”、“猪手”、“犬养”、“鬼头”、“茄子川”都有了,也有的让官吏随便给想出一个的。

1898年,政府制定了户籍法,每户的姓这才固定下来,不得任意更改。因为日本人的姓来得突然,来得特殊,它的内涵也与众不同。世界各国的姓多是表示血缘关系的,而日本的姓却很少有这个意义,姓一个姓的不一定有血缘关系,不是一个姓的倒可能是叔叔、爷爷。

日本人姓多数由两个汉字组成,少的有一个字的,最多的有九个汉字。如:北、池、岸,田中、铃木,宇都宫、西园寺,敕使河原,勘解由小路等。因此,为了分清哪些是姓,哪些是名,在正式署名场合,要在姓与名中间留出一个字的空来,如,井上清,要写成“井上 清”,三阶堂进,要写成“三阶堂 进”,八木下弘,要写成“八木下 弘”。日本人的姓有十几万个,日本人口才一个亿多,平均一个姓只有几百人。最常见的有40多个,其中铃木、佐藤、田中、山本、渡边、高桥、小林、中村、伊藤、斋藤占总人口的10%,有1000多万。

日本姓这么多,但是天皇却没有姓。明仁天皇、裕仁天皇谁也叫不出他们的姓来。日本人认为,天皇不是人,是神,神是无姓的。天皇无姓,皇子、皇孙、皇女、皇弟、皇姑自然也是无姓的。一般女子出嫁后要改用夫姓,但是平民嫁到皇家却仍然用娘家的姓。皇子文仁妻子川岛纪子,姓的川岛,就是娘家的姓。

日本人姓怪,名也怪,日本男子的名多以郎、夫、雄、男等字结尾,以表示威武、英俊、忠信。而且多有表示排行的标志,长子叫太郎,二子叫次郎、二郎,排在第11位的就叫余一郎。也有的把“郎”去掉的,直接是太、一、次、二,用治表示二,用选、藏表示三,用助表示小儿子。长女称大子,次女称中子,三女称三子。小林光一一定是长子,寅次郎一定是次子。过去日本人的男子名多加上“兵卫”、“左卫门”、“右卫门”,这是由军职变化的名,也有的是为了显示尚武精神。日本女子的名多以“子”、“美”、“江”、“代”、“枝”结尾,如,川岛芳子、山田由美、大关行江、宇野千代、大原富枝,听起来优雅、柔和。现在青年女子中,约有90%的人用“子”命名。按习惯,女子出嫁后要改用夫姓。现在,越来越多的女子反对夫妻同姓,还成立了“反对夫妻同姓会”,主张婚后仍用自己的姓。把数字用在姓名中,是日本人姓名的又一特色。有姓一丹、二井、三木、四岛一味川的,有姓六角、七条、八马、九鬼、十石的,还有姓四十五、五十铃、百元、六百田、千家的,甚至有姓百代、万岁的。在名中用数字表示排行更是常见的,但也有表示出生时间的。如山本五十六,就是因出生时父亲是56岁。

日本是注重礼节的国家,过去,孩子出世要举行命名仪式,而且规定,在孩子出生后的第14天内举行,通常以第七天为多,日本人叫这天为“御七夜”,是命名的吉日,命名的当天晚上家中要摆上宴席庆祝一番。日本小孩子可以在外人面前直接称呼父母的名,这在大多数国家是不允许的。

日本人姓名的写法,通常是先姓后名,译成西文时,往往改为先名后姓,而且是按照日语原来的读法以罗马字拼写的。自1951年日本政府提出限制人名用生僻汉字以来,日本同姓同名的人越来越多,于是有人主张不用汉字取名,而改用“假名”。但是,现在假名重复率也越来越高了,所以就出现了汉假、平片杂合体,没有什么意义,就是为了区别各重名,所以翻译中,笔者认为,没什么必要对那些假名的名字给予特殊区别翻译,因为日本人自己都没想那么多,他们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太多重名。

日本人的姓氏不但是数量多,在其读音,汉字的写法上也相当的复杂,读音相同的姓氏,汉字有几种甚至是十几种写法,而相同的汉字也会出现好几种读音。如:ささき就可以写作佐佐木,佐前,佐崎,佐佐喜,佐佐贵,陵,雀等等。姓为ことう可以写作后藤,五藤,吴藤,梧藤,梧桐,江藤,牛头,五岛,后岛等等,而名字也同样如此,じゅんこ就可以是纯子、顺子、敦子、润子、淳子等等。日本姓复杂得连日本人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读,听到名字也弄不清楚汉字如何写。有调查表明,全日本一天交换的名片高达400万张,就是说每一秒钟就有231组人在交换名片。可在日本如果把对方的名字叫错是非常失礼的事,为了避免弄错,绝大多数的日本人都在用汉字写的名字旁边用假名注明日语的读音。日本人还习惯称姓不称名。如果有人去找叫“佐藤”的人,多半会有好几个“佐藤”一起答应。有个笑话是说:如果在日本上下班的高峰朝拥挤的人群内丢一颗手雷,炸死10个人,其中就有9个叫佐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11
丰臣。这是日本天皇亲自封给羽柴秀吉的姓氏。现在姓的很少。
这是羽柴秀吉的身世
在真实的日本战国历史中,丰臣秀吉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没有正式的名字(小名吉三郎)。幼时在今川义元(和织田一样是当时日本的一个大军阀)手下当马夫,稍大后跑到了织田信长那里效力打杂。由于能言善辩得信长的赏识提拔为贴身侍从,几年后,成为信长家的武士。并且有了正式的姓名--木下藤吉郎,开始了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之后,随信长南征北战不断立下战功,更名为木下秀吉后又改为羽柴秀吉(日本人没事就喜欢瞎改自己的名字,搞得一个人一生都有好几个名字,很难一一记住并对应。名字和肌肤毛发都乃父母所授,岂能轻易改之)。在织田信长本能寺事变被其部将明智光秀弑杀后,羽柴秀吉联合其他织田的旧部击杀了明智光秀并登上了织田家首辅的位置。之后的历史,就同所有野心勃勃的家臣与弱小无助的幼主间的故事一样,秀吉最终成功的把织田家的势力占为己有,并统一了日本列岛得到了天皇“关白”的封号,改名为“丰臣秀吉”。
第2个回答  2010-04-23
高家:
藤原五摄家:近卫家、九条家,鹰司家、二条家、一条家。地位非常高,关白的职位必须出自五摄家,除了丰臣的特例。例子不举了基本关白,太政大臣等正一位,从一位,正二位等高官几乎全是五摄家出身,随便翻翻都是。
还有九清华家
至于武家,以源氏和平氏为代表,后有这两个的分支,足利,今川,佐佐木,六角等,还有世代管领的细川氏、斯波氏、田山氏,关东管领上杉等,都是地位比较高的,至于战国时代的织田啊,德川啊,毛利啊,不好意思,地位不怎么高,连名门武田也是一般般,长尾景虎(上杉谦信)还是继承了上杉姓氏才能当关东管领。
第3个回答  2010-04-11
说到日本人的姓名,首先要从中国谈起。古代日本从中华文明中吸收了大量的营养,姓名文化也不例外。随便找几个日本名字来,用日文发音读一读,简直怪异拗嘴到了极点,但写成汉字,则大多什么“秀树”啊、“由美”啊,都是漂亮字眼。由此可见一斑。
先说中国人的姓氏,请问,商鞅姓什么?姓商?错。姓卫?错。姓公孙?更错!因为中国上古,姓和氏是分开的,女子称姓,男子称氏。所谓姓,指的是一个人的血统(当然只有贵族才有闲空研究或者附会自己的血统),而氏,则代表此人的身份地位。商鞅是卫国的公族,卫是周朝的同姓诸侯,所以商鞅的姓,应该是周的国姓——姬。他是卫国人,所以以国名卫为氏,称之为卫鞅;他是卫的公族,所以也称为公孙鞅;仕秦被封在商於,所以也称商鞅。这卫、公孙、商,正是他的氏。再如,姜子牙姓姜,但是吕氏(大概是出生地)、太公氏(被周武王尊为太公);秦始皇姓嬴,但是赵氏(生在赵国)、秦氏(秦的国君)。诸如此类。
因此,中国古代有同姓不婚的习俗,也就是说,同一个祖宗的男女不可以婚配(比起古日本和古埃及的皇室,往往兄弟姊妹结婚,号称保持血统纯正,要科学和进步了数万倍)。而同氏则没有关系,今天张三当司马,以官名司马为氏,称司马三;明天司马三给踢走,八辈子打不着的李四上台,称司马四——你可千万别以为那哥俩是亲兄弟。当然,这一姓、氏分开的制度,汉以后就逐渐被大家遗忘了。
日本也差不多,如“藤原朝臣九条兼实”,藤原是姓,朝臣是氏(大化改新以后赐的)九条是苗字(苗裔之意),兼实是名。后来氏逐渐很少使用了,咱们看到的平安以后大部分日本人名,冠在名字前面的,基本上都是苗字,不是姓,只是象中国变成以氏为姓一样,日本也变成了以苗字为姓。在本系列的后面许多篇幅中,大家都会看到诸如“源的义元”、“橘的正成”,或者“平的北条”、“藤的菊亭”,等等称呼,这源平藤橘,才是真正的姓。
比如,武田氏出于源的新罗三郎义光,其后裔一支任甲斐守护,如武田信玄,一支任若狭守护,如武田元光。再比如,战国名将中,有不少号称北条氏,但实际上几乎没有一个是真正名门平的北条之后裔:北条早云祖孙三代,原姓源流不清不楚的伊势氏,为了名正言顺称霸关东,而冒姓北条;大将北条纲成,本是今川家臣福岛正成之子,因为娶了北条氏纲的女儿,而赐姓北条,是冒姓之冒姓;上杉谦信麾下名将北条高广,其实本姓毛利(他的家徽也是一文字三星),只是以住处为姓,才变成了显赫的北条氏……
姓氏谈完,再说名字。日本的贵族和武士(农民一直只有小名和绰号,商人再加个商号,要到明治维新以后才有姓和大名,不在咱们讨论之列),一般有两个名字(改名啊、被赐以苗字啊,姑且不算):小名和大名。部分人出仕而有官位,部分人出家而有法名、院号,部分人仰慕汉学而有表字——为了表示尊敬,这些东西也往往随名字一起带出来,形成长长的一串。一般规律,是有官位以官位代替小名;有法名、院号的,在家修行称法名,前加“入道”二字,在寺修行或死后称院号。
比如,武田晴信,因为很年青就做了大名,有了官位,所以小名知道的人很少,一般称为“武田大膳大夫晴信”。他出家入道后(在家修行),法名信玄,因此再加四个字,成为“武田大膳大夫晴信入道信玄”(武田信玄是不那么恭敬的简称)。死后,则多以院号称呼他,为“武田德荣轩”。同类的还有“长尾喜平二景虎”,最后称为“上杉近卫少将辉虎入道谦信”,简称上杉谦信;“伊势新九郎盛时”,最后称为“北条相模守盛时入道宗瑞”,因为院号早云庵,简称北条早云。再如,信玄的军师叫“山本勘介晴幸入道道鬼”,有蝮蛇之称的美浓领主叫“斋藤山城守秀龙入道道三”,等等。
再看看咱们最熟悉的丰臣秀吉吧。他是农民出身,小名日吉丸,混上武士以后,改了个高雅点的小名,叫藤吉郎,冒木下姓,并起大名秀吉,称为“木下藤吉郎秀吉”。当织田信长给了他近江半国以后,赐以羽柴姓,以显示威仪(木下,谁都知道不是高贵出身,羽柴嘛,反正新造的,也无从考证,听着好象有点古朴味道),则称为“羽柴藤吉郎秀吉”。这时候,他已经是堂堂诸侯了,没有官位终究不象话,于是赐以筑前守之官职,称“羽柴筑前守秀吉”。等秀吉取了天下,官高位显,可惜不是源、平二姓出身,无法开幕当征夷大将军(他曾一度冒充源氏,又散布谣言说自己是天皇的私生子,结果反造成很坏影响,只好收手)。正好藤原北家穷得叮当响,他就凑上去叫声干爹,弄成“藤原右大臣秀吉”,想往关白位子上爬,然而还是满地的嘘声。天皇无奈,赐姓“丰臣”(这是源、平、藤、橘以后,第五个天皇赐姓)——这就是“丰臣关白秀吉”的由来。简称“丰关白”,退位后简称“丰太阁”。
在读日本人姓名的时候,还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多于两个字的小名、官位、院号等,往往简省成两个字。如木下藤吉(藤吉郎)、柴田权六(权兵卫六郎)、前田又左(又左卫门)、武田典厩(左马助这一官位的相对应唐朝官名)、马场美浓(美浓守)、织田上总(上总介)、高阪弹正(弹正忠),等等。这最后两个,省略一字就正副不分,好比现在咱们见了不是正职的领导,也最好把“副”字省了,肯定皆大欢喜。
第二点要注意的,是日本人对汉字,不象咱们用得这么严谨,许多意思和发音,从中国找了两个甚至更多的字去对应。因此后世的人名和官名,发音相同,却往往有数种写法——千万别以为那是不同的两人。如宇佐美定满(或写作定行)、山本勘介(或写作勘助),等等。倒楣的是,还要和被赐以苗字或自己找个理由改名的家伙区分开来,实在是累人。大家还记得《るろうに剑心》中有个相乐左之助吧,许多读者写信写成“左马助”、“左之介”,闹得作者很不开心。但其实,“左马助”是误写,“左之介”的写法,却并不算错误。
第4个回答  2010-04-13
日本在世界上可以说文化上是个特殊的国家,并且从古到今(明治维新以前),全国人普遍是无姓有名。而由国家下令让全国人一齐取姓,也是从明智维新开始。

明治三年(公元1870年)日本政府作出“凡国民,均可起姓”的决定。但这并没给日本国民什么冲击,全国依然如故。于是,政府不得不在明治八年(1875年)颂布了强制性的《苗字必称令》,规定了“凡国民,必须起姓”。这才轰轰烈烈地兴起了全国取姓热潮。而1875年之前绝大多数人是没有姓的。可以说,日本人有姓不过只才一百多年的事。

在古代,日本人只有贵族有姓有名,但他们所谓的姓,与我们理解的姓并不一样。公元四世纪末,日本的大和朝廷把日本列岛南部的许多小国统一成为一个国家,其政治统治的基础是氏姓制度。以大和朝廷的大王(即后来的天皇)为首的,掌握着中央政权的贵族与隶属于朝廷的小国国王之间建立了有血缘关系的集团,这些集团称之为“氏”,一个“氏”也就是一个贵族世家。氏的称呼有的来自官职,有的来自居住地、统治地的地名,有的来自神名,还有的来自技艺。例如,居住出云国的就叫做“出云氏”,做祭祀工作的就叫“忌部氏”。掌握大和朝廷最高权力的大王家,是当时最强大的氏。后来,大王家又对隶属朝廷的许多氏按与自己的亲疏、血缘远近、功劳势力大小,分别赐予“姓”。这个“姓”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姓,只是表示地位、门第、职务的称号,类似爵位。当时的姓约有30个,其中“相臣”、“君”、“直”等赐给皇族及显要的贵族,是最有势力姓。由于人口繁衍,一个大的氏又有了许多分支。这些分支为自己起了“苗字”。“苗字”意思是嫩芽、分枝,即从本家分出的支。例如,藤原是一个大氏,分出之后,居住在近江国的藤原氏,便取“近江”与“藤原”的首字,称为“近藤”。住地伊势、远江、加贺的藤原氏就称为伊藤、远藤、加藤。到了明治八年,从来没有姓的人在取自己的姓的时候,也想沾点“藤”字的光,于是“藤田”、“藤本”、“藤井”、“藤山”、“藤川”、“藤条”等等姓氏就诞生了。由此可知,这时的氏可以表示部分家族血缘关系,但是姓只表示家族的地位尊卑,苗字则表示新的分支,但这时氏、姓、苗字只有贵族才有。到了七世纪中叶,大化革新时期,废除了世袭的称号,表示家族地位的姓失去意义,氏与姓混合为一,有一部分成为流传到现在的姓。这时姓仍然是贵族的专利品,到19世纪,姓也只限于武士、巨商和村里有权势的人。这些人向当局申请,经特别许可,才能有姓。能够“名字带刀”是一种极大荣誉,所谓“带刀”就是有姓,一般平民只有名而无姓。(其实带刀也是姓,是游侠武士的姓,这带刀和上面带刀不一样。)

明治天皇时,政府感觉到没有姓,编造户籍,课税征役,非常不方便,这才号召大家都取姓,可是由于人们长期以来的习惯,并没有谁想用个什么姓,至此,政府不得不下达“凡国民,必须取姓”的命令。这时候,人们才匆匆忙忙找起姓来,举国上下兴起一股取姓的热潮。住在青木村的就姓青木,住在大桥边的就姓大桥,家门口长棵松树的就叫松下;门前有一座山的,就姓山口。于是田中、三木、山田、日光、北风、前部、上方、观音,这些中国人觉得怪怪的姓一下子涌了出来。

以地名为姓的有“上野”、“田中”、“水原”、“河内”、“上原”、“市原”、“陆前”、“近江屋”、“吉冈屋”、“三河屋”、“肥厚屋”,以职业为姓的有“味香”、“味美”、“那妓男”、“猪饭”、“服部”、“锻冶”,“古井丸”。有些人以古代武士的名当姓用,像“酒井”、“本多”、“上杉”,这都是古代武士的名。也有的怕官府处罚,“慌不择姓”,以鱼、蔬菜、寺院、职业作姓。铃木本是神官拿在手中的标志,也成了姓。有点文化的选择福寿、长命、千年、松竹、朝日等好听的词作姓。松、鹤、龟等长寿象征也成了姓,百、千、万也成了姓。有的人实在想不出好办法,只好随便对付一个,“我孙子”、“我儿子”、“百目鬼”、“猪手”、“犬养”、“鬼头”、“茄子川”都有了,也有的让官吏随便给想出一个的。

1898年,政府制定了户籍法,每户的姓这才固定下来,不得任意更改。因为日本人的姓来得突然,来得特殊,它的内涵也与众不同。世界各国的姓多是表示血缘关系的,而日本的姓却很少有这个意义,姓一个姓的不一定有血缘关系,不是一个姓的倒可能是叔叔、爷爷。

日本人姓多数由两个汉字组成,少的有一个字的,最多的有九个汉字。如:北、池、岸,田中、铃木,宇都宫、西园寺,敕使河原,勘解由小路等。因此,为了分清哪些是姓,哪些是名,在正式署名场合,要在姓与名中间留出一个字的空来,如,井上清,要写成“井上 清”,三阶堂进,要写成“三阶堂 进”,八木下弘,要写成“八木下 弘”。日本人的姓有十几万个,日本人口才一个亿多,平均一个姓只有几百人。最常见的有40多个,其中铃木、佐藤、田中、山本、渡边、高桥、小林、中村、伊藤、斋藤占总人口的10%,有1000多万。

日本姓这么多,但是天皇却没有姓。明仁天皇、裕仁天皇谁也叫不出他们的姓来。日本人认为,天皇不是人,是神,神是无姓的。天皇无姓,皇子、皇孙、皇女、皇弟、皇姑自然也是无姓的。一般女子出嫁后要改用夫姓,但是平民嫁到皇家却仍然用娘家的姓。皇子文仁妻子川岛纪子,姓的川岛,就是娘家的姓。

日本人姓怪,名也怪,日本男子的名多以郎、夫、雄、男等字结尾,以表示威武、英俊、忠信。而且多有表示排行的标志,长子叫太郎,二子叫次郎、二郎,排在第11位的就叫余一郎。也有的把“郎”去掉的,直接是太、一、次、二,用治表示二,用选、藏表示三,用助表示小儿子。长女称大子,次女称中子,三女称三子。小林光一一定是长子,寅次郎一定是次子。过去日本人的男子名多加上“兵卫”、“左卫门”、“右卫门”,这是由军职变化的名,也有的是为了显示尚武精神。日本女子的名多以“子”、“美”、“江”、“代”、“枝”结尾,如,川岛芳子、山田由美、大关行江、宇野千代、大原富枝,听起来优雅、柔和。现在青年女子中,约有90%的人用“子”命名。按习惯,女子出嫁后要改用夫姓。现在,越来越多的女子反对夫妻同姓,还成立了“反对夫妻同姓会”,主张婚后仍用自己的姓。把数字用在姓名中,是日本人姓名的又一特色。有姓一丹、二井、三木、四岛一味川的,有姓六角、七条、八马、九鬼、十石的,还有姓四十五、五十铃、百元、六百田、千家的,甚至有姓百代、万岁的。在名中用数字表示排行更是常见的,但也有表示出生时间的。如山本五十六,就是因出生时父亲是56岁。

日本是注重礼节的国家,过去,孩子出世要举行命名仪式,而且规定,在孩子出生后的第14天内举行,通常以第七天为多,日本人叫这天为“御七夜”,是命名的吉日,命名的当天晚上家中要摆上宴席庆祝一番。日本小孩子可以在外人面前直接称呼父母的名,这在大多数国家是不允许的。

日本人姓名的写法,通常是先姓后名,译成西文时,往往改为先名后姓,而且是按照日语原来的读法以罗马字拼写的。自1951年日本政府提出限制人名用生僻汉字以来,日本同姓同名的人越来越多,于是有人主张不用汉字取名,而改用“假名”。但是,现在假名重复率也越来越高了,所以就出现了汉假、平片杂合体,没有什么意义,就是为了区别各重名,所以翻译中,笔者认为,没什么必要对那些假名的名字给予特殊区别翻译,因为日本人自己都没想那么多,他们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太多重名。

日本人的姓氏不但是数量多,在其读音,汉字的写法上也相当的复杂,读音相同的姓氏,汉字有几种甚至是十几种写法,而相同的汉字也会出现好几种读音。如:ささき就可以写作佐佐木,佐前,佐崎,佐佐喜,佐佐贵,陵,雀等等。姓为ことう可以写作后藤,五藤,吴藤,梧藤,梧桐,江藤,牛头,五岛,后岛等等,而名字也同样如此,じゅんこ就可以是纯子、顺子、敦子、润子、淳子等等。日本姓复杂得连日本人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读,听到名字也弄不清楚汉字如何写。有调查表明,全日本一天交换的名片高达400万张,就是说每一秒钟就有231组人在交换名片。可在日本如果把对方的名字叫错是非常失礼的事,为了避免弄错,绝大多数的日本人都在用汉字写的名字旁边用假名注明日语的读音。日本人还习惯称姓不称名。如果有人去找叫“佐藤”的人,多半会有好几个“佐藤”一起答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