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对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有什么影响

如题所述

其主要因素影响分别如下:

自然宽度:原子吸收线的自然宽度与激发态的平均寿命有关,激发态的原子寿命越长,则吸收线的自然宽度越窄,其平均寿命约为10-8s数量级,一般来说,其自然宽度为10-5nm数量级;

多普勒变宽:是由于原子无规则的热运动而产生的,故又称为热变宽。多普勒变宽随着原子与光源相对运动的方向而变化,基态原子向着光源运动时,它将吸收较长波长的光,反之,原子离开光源方向运动时,它将吸收较短波长的光,由于原子无规则的热运动将导致吸收张变宽,多普勒变宽的程度大约为10-4~10-3nm,原子化温度越高,多普勒变宽越严重;

洛仑兹变宽:被测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分子相互碰撞,使其基态能级稍有变化,从而导致吸收线变宽;

霍尔兹马克变宽:被测元素激发态原子自身的相互碰撞而引起的变宽;

场致变宽

自吸变宽:谱线变宽将使吸光度下降,使测定结果偏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08
简单的说,谱线变宽有多种因素影响:
1多普勒变宽:由于原子在空间作无规则热运动所导致的。
2压力变宽:由于吸光原子与蒸汽中原子或分子相互碰撞而引起的能级稍微变化,使发射或吸收光量子频率改变而导致的谱线变宽。
还有其它因素如;强电场和磁场引致变宽,自吸效应等;

详细一点:
一、多普勒变宽
多普勒宽度是由于原子热运动引起的。从物理学中已知,从一个运动着的原子发出的光,如果运动方向离开观测者,则在观测者看来,其频率较静止原子所发的光的频率低;反之,如原子向着观测者运动,则其频率较静止原子发出的光的频率为高,这就是多普勒效应。原子吸收分析中,对于火焰和石墨炉原子吸收池,气态原子处于无序热运动中,相对于检测器而言,各发光原子有着不同的运动分量,即使每个原子发出的光是频率相同的单色光,但检测器所接受的光则是频率略有不同的光,于是引起谱线的变宽。
多普勒宽度与元素的原子量、温度和谱线频率有关。随温度升高和原子量减小,多普勒宽度增加。

二、碰撞变宽
当原子吸收区的原子浓度足够高时,碰撞变宽是不可忽略的。因为基态原子是稳定的,其寿命可视为无限长,因此对原子吸收测定所常用的共振吸收线而言,谱线宽度仅与激发态原子的平均寿命有关,平均寿命越长,则谱线宽度越窄。原子之间相互碰撞导致激发态原子平均寿命缩短,引起谱线变宽。
碰撞变宽分为两种,即赫鲁兹马克变宽和洛伦茨变宽。

三、赫鲁兹马克变宽
被测元素激发态原子与基态原子相互碰撞引起的变宽,称为共振变宽,又称赫鲁兹马克变宽或压力变宽。在通常的原子吸收测定条件下,被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压力很少超过10-3mmHg,共振变宽效应可以不予考虑,而当蒸气压力达到0.1mmHg时,共振变宽效应则明显地表现出来。

四、洛伦茨变宽
被测元素原子与其它元素的原子相互碰撞引起的变宽,称为洛伦茨变宽。洛伦茨变宽随原子区内原子蒸气压力增大和温度升高而增大。

五、其它变宽
除上述因素外,影响谱线变宽的还有其它一些因素,例如场致变宽、自吸效应等。但在通常的原子吸收分析实验条件下,吸收线的轮廓主要受多普勒和洛伦茨变宽的影响。在2000-3000K的温度范围内,原子吸收线的宽度约为10-3~10 -2nm。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5-24
主要包括热变宽和压变宽;
不希望发射线有较大的热变宽和压变宽,这样就会影响“峰值吸收”,就不适宜用朗伯比尔定律进行定量分析;
吸收线变宽对于AAS法,在一定条件下,有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