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民军制,募兵制,征兵制,府兵制,世兵制的区别?

中国古代兵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民军制、募兵制、征兵制、府兵制、世兵制是结合当时情况而制定的适合军役制度,其主要区别便在于五者目的相同、性质不同。
1、民军制:夏、商、周时代,兵役寓于田制之中,有受田权利的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平时耕牧为民,战时出征为兵。此称为民军制。
2、募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自唐五代以后,募兵制取代征兵制,为封建时代兵制的一大变革。宋朝不论禁兵、厢兵,还是南宋的屯驻大军等,一般都采用招募的办法。灾年招募流民和饥民当兵,是宋朝一项传统国策。统治者认为,将壮健者招募当兵后,老弱者就不可能揭竿反抗,这是防止灾年爆发农民起义的对策。招募军伍子弟,也成为宋朝重要兵源。此外,壮健的罪犯也刺配当兵,特别是充当厢兵。在兵源枯竭的情况下,统治者也往往强行抓夫,给民间造成很大的骚扰和痛苦。
3、征兵制:征兵制,为在于一定条件下的国民,就必须有其从事军职的义务。该制度与募兵制为相对用词。
古代,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或族群,从军常为被迫性或半被迫性的选择,而在一定条件下,国民有其从事军职的必要与义务者,其制度为征兵制。

近现代征兵制的合法性与理论规模起始于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 理念。该理念认为除了进行传统战争的必要性外,国家应该是民族的国家(nation's或national state),如此一来,只有征兵制才能达成公民军队(citizen army)、或国民军队(national army)的拥护。
4、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5、世兵制:世兵制是指中国古代强制部分乡民世代当兵的制度 ,又称军户制 、士家制。世兵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齐国管仲辅佐齐桓公曾将国都分为士农15乡和工商6乡,其中士农之乡民平时务农习武,战时充当士兵出征,世代相传,可视为世兵制的萌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2
转来的1,商周时期的征兵与甲士制度
我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当时规定,每个部落成员在战争期间,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
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那时作战用战车,每辆车上有驾车,持干,戈和拿弓矢的作战人员三名.俗称"三甲士".在每辆战车的两侧与车后,随有步兵(徒兵)几十名,由奴隶充当.他们既是战斗员,又是侍候奴隶主的杂役.

2,战国时期的常备兵与常备兵考核制度

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封建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建立了郡县制,兵役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当时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应把经过考选而来.选时相当严格.
以魏国为例:选拔武卒要求参加考选的人穿"三层之甲",拿一张要用上百斤力才能拉开的硬弓和装有五十支箭的箭囊,扛着文,头戴铁盔,腰佩剑,带三天粮食,在半天之内走完百里路.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3,秦汉时期的征兵制度

秦统一中国后,便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征兵以郡县为单位,郡守有征发一郡壮丁作战的权力.当时农民既是主要生产力,也是兵员的主要来源.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大约有两千多万人口,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人.
汉承秦制,当时规定不省贵贱,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并且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一次在地方上,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城,称"戍卒"或"卫士".
汉武帝时,出现了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

3,三国时代的世兵制度

东汉后期,由于军阀割据,坞堡林立,大批农民为军阀豪强所霸占,成为依附于他们的部曲(近于奴隶的私人部队).很多壮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这种兵家户籍不属郡县,而由军府管理,称为"士家","军户".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只有得到放免才能取得平民的身份.

4,世兵制度的进化体: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度

南北朝后期,北朝出现了"府兵制".西魏的字文泰在大统九年(公元543年),广泛招募各地汉族豪强地主从军,通过他们的从属关系,带来了大量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西魏政权根据他们所带军队的众寡,授予各种不同爵位.这种使地方割据的私人武装中央化的办法,不但增强了朝廷军力,同时使鲜卑部落兵与汉族封建兵制逐渐结合,创置了"府兵制".
西魏末年,府兵由六个柱国大将军率领,每柱国下设两个大将军,一个大将军下又有两个开府将军,共有二十四军.当时府兵与民籍分开,不属郡县管辖,他们只管打仗,不负担其它赋税.
府兵制到了隋朝起了很大变化.军府名称为骠骑府,以骠骑将军为长官.军士开始编入户籍,从事生产.隋炀帝时,府兵直接从民间征调,男子年满二十一岁即可参加府兵.全国府兵由十二卫分领.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骠骑将军府为鹰扬府.长官为鹰扬郎将.军人称"卫士".卫府制度趋于完善,中央集权在军制上得到加强.
唐初全国共有六百三十四个府,均由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分领.一改隋朝鹰扬府为折冲府,每府府兵归折冲都尉管辖.并规定在设府的地方,人民有充府兵的义务.服役年龄是二十至六十岁.应征充当府兵的人,平日务农,农闲教练,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这实际上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证调服役的人,定期宿卫京师或戍边;战时出征,战事完毕,即"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5,唐中后期,宋的募兵制

唐代中期,府兵因负担过重而大量逃亡,折冲府名存实亡,府兵制受到严重破坏.为了补充兵员,就采取了招募的办法.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招募蒲,同,歧,华,京兆等州逃亡的府兵和白丁充当宿卫,称"长从宿卫",以代替府兵定期轮流宿卫的旧制度.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27年)下令各军镇招募长驻边疆的军防健儿,其家口愿同去的,各给田地屋宅.后来组成边兵,由方镇操纵.这样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府兵制度基本结束.
募兵制是宋朝的主要兵制.当时有四种不同军队——禁军,厢兵,蕃兵,乡兵.禁军是皇帝的亲兵,驻守京师,兼备征伐,是北宋的正规军.它来源于全国招募与选自厢兵,乡兵中的健壮兵丁.厢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军,不进行军事训练,所以不能作战,只给地方政府服亲没.蕃兵是招募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充当过境屯戍守军.乡兵,于招募之外,也有当地征发的,经过训练作为地方防守部队.

6,元的部落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本部落的男子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全部当兵,下马牧畜,上马攻战.其本族人建立的'蒙古军"与后来吞并各部落建立的'探马赤军"为主力军.进入中原后,抽调二十岁以上的汉人壮丁建立"汉军",作为戍守当地的地方军.

7,明的卫所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卫下有千户所(一千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一百士兵).兵士有军籍,世袭为军,平时屯田或驻防.遇有战争,朝廷命将,率领调自卫,所的士兵征战.
卫所制有些象世兵制,又与唐代的府兵制相似.

8,清的部落兵制:旗兵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起兵伊始,以部落为单位组成"旗",旗是军政合一的组织,旗民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因此,旗兵制就是部落兵制.
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将满,蒙,汉族力量编成八个旗,分别用正黄,正自,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色旗作标志.这就是八旗军"的由来.
清统一全国后,又以汉人为基础组成了"绿旗军"(以绿旗为标志,又名'绿营兵").兵员时有增减,最多时达到六十多万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