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上下册所有古文的通假字,有那些,写给我谢谢!

如题所述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 “强”(jiāng) 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rǔ) 同“汝”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 “见”(xiàn) 通“现” 《西江月》
6、一切乌有 “乌”(wū) 同“无” 《山市》
7、裁如星点 “裁”(cái) 同“才” 《山市》
8、尊君在不 “不”(fǒu) 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bān) 通“攀” 《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 “材”(cái) 通“才” 《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 “帖”(tiē) 通“贴” 《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yé) 通“耶” 《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 “知”(zhì) 通“智” 《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 “坐”(zuò) 通“座” 《口技》
15、止有剩骨 “止”(zhǐ) 通“只” 《狼》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 “要”(yāo) 通“邀” 《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 同“又” 《核舟记》
18、诎右臂支船 “诎”(qū) 通“屈” 《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甫”(fǔ) 通“父” 《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 “衡”(héng) 同“横” 《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jiǎn) 通“拣” 《核舟记》
22、选贤与能 “与”(jǔ) 通“举” 《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 “矜”(guāng) 通“鳏” 《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 “曾”(céng) 通“层” 《望岳》
25、略无阙处 “阙”(quē) 通“缺” 《三峡》

八年级(下册)

26、蝉则千转不穷 “转”(zhuǎn) 通“啭” 《与朱元思书》
27、窥谷忘反 “反”(fǎn) 通“返” 《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sì) 通“饲” 《马说》
29、才美不外见 “见”(xiàn) 通“现” 《马说》
30、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cái) 通“才” 《马说》
31、其真无马邪 “邪”(yé) 通“耶” 《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zhī) 通“肢” 《送东阳马生序》
33、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pī) 通“披” 《送东阳马生序》
34、百废具兴 “具”(jù) 通“俱” 《岳阳楼记》
35、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zhǔ) 通“嘱” 《岳阳楼记》
36、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xiū) 同“馐” 《行路难》
37、玉盘珍羞直万钱 “直”(zhí) 同“值” 《行路难》

九年级(上册)

38、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适”(zhé) 通“谪” 《陈涉世家》
39、为天下唱 “唱”(chàng) 通“倡” 《陈涉世家》
40、固以怪之矣 “以”(yǐ) 通“已” 《陈涉世家》
41、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pī) 通“披” 《陈涉世家》
42、故不错意也 “错”(cuò) 通“措” 《唐睢不辱使命》
43、仓鹰击于地上 “仓”(chāng) 通“苍” 《唐睢不辱使命》
44、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xìn) 通“伸” 《隆中对》
45、自董卓已来 “已”(yǐ) 通“以” 《隆中对》
46、是以先帝简拔以 “简”(jiǎn) 通“拣” 《出师表》
47、必能裨补阙漏 “阙”(qūe) 通“缺” 《出师表》

九年级(下册)

48、公输盘不说 “说”(yuè) 通“悦” 《公输》
49、子墨子九距之 “距”(jù) 通“拒” 《公输》
5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yù) 通“御” 《公输》
51、公输盘诎 “诎”(qū) 通“屈” 《公输》
52、亲戚畔之 “畔”(pàn) 通“叛”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53、曾益其所不能 “曾”(cēng) 通“增”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54、困于心,衡于虑 “衡”(héng) 通“横”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55、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bì) 通“弼”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56、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bì) 通“避” 《鱼我所欲也》
5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biàn) 通“辨” 《鱼我所欲也》
58、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dé) 通“德” 《鱼我所欲也》
59、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xiāng) 通“向” 《鱼我所欲也》
60、小惠未徧 “徧”(biàn) 通“遍” 《曹刿论战》
61、始一反焉 “反”(fǎn) 通“返” 《愚公移山》
62、汝之不惠 “惠”(huì) 通“慧” 《愚公移山》
6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wǘ)   通“无” 《愚公移山》
64、一厝朔东 “厝”(cuò) 通“措” 《愚公移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4
汉字的历史悠久,演变复杂。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现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这里用“蚤”代替同音字“早”。我们称“蚤”为通假字,“早”为被通假字。“蚤”本指跳蚤,这里借用来表示“早”,“早”便是“蚤”的通假义。

通假字不同于假借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说假借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以声托事。”意思是说某一个词义,本来没有字去表示它,只好借用一个同音字去表示。例如,文言文中的句末语气词“耳”,本来是没有表示这个词的字的,只好借用耳朵的“耳”来表示。困难的“难”(繁体写作“难”),本来是一种鸟的名称,后来被借用来表示困难的“难”。这里的语气词“耳”和困难的“难”就是假借字,是一种“本无其字”的假借。这种假借字的借用是永久性的,是固定的,可以独立运用。

我们讲的通假字是一种“本有其字”的假借,一个词义,有表示它的字,可是,使用时没有用上,用的是另一个同音词。这种通假字的借用是临时性的,它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才能确定。例如前面的“早”和“蚤”就是这样,跳蚤的“蚤”有时用来代替“早”的意义,如前面所举的例子:“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这个“蚤”必须在上下文中才能知道它是“早”字的假借。有时直接用“早”,不要“蚤”来代替,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此外,像“责”假借为“债”,“距”假借为“拒”,“内”假借为“纳”,“倍”假借为“背”,等等,都是这种情况。

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字都可以任意地通假,只有人们经常使用,并被社会所接受的通假字,才能流传下来。因为语言文字必须是约定俗成才能充当社会交际的工具。

古音通假在先秦古籍里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魏晋以后,古文用字逐渐固定,便不允许任意借用同音字了。但是因为秦汉以后的文言多为仿古作品,许多秦汉时代的通假字也随着文言文流传下来了,并且约定俗成了。

通假字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本来是相同或者相近的,因为语音的发展,一部分通假字在现代汉语里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已经不同了,一部分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依然相同。一般说来,通假字应当读被通假字的音。例如,罢,本读ba,借作“疲”字,应读pí内,本读nèi,借作“纳”字,应读帕。这些,古汉语字典里都有说明,只要留心查阅就不会错。

阅读文言文,必须知道文字上的这种古音通假现象,不然的话,遇到有通假字的句子就会措手无策。例如《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中,如果不知道“距”“内”分别是“拒…‘纳”的通假字,句子的意思就解释不清。

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古音学方面的知识,要有古汉语词汇方面的知识,要有文字学方面的知识,才能对通假字作出分析、判断。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采用的办法是多读书,多查字典。多读书能触类旁通;遇到句子中解不通的字,查古汉语字典,看它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如果是,就得记住,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用得上了。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读读通假字方面的专门著作,如曹先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