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泉亭旁的溪水叫什么溪

一定要准确!

就叫“冷泉” ,详见下文。

灵隐山地处西湖西北隅,山林繁茂,溪涧萦回,古称武林山,既是杭州前身钱塘县城故址所在,又是西湖佛教文化的发祥之地。灵隐寺,就位于这里的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北涧溪水在寺前潺潺流过。山水灵气蕴郁,殿宇庄严宏敞,佛像塑造精美,文物遗存众多,为西湖佛寺之冠,名列中国佛教著名十刹之一,向有《东南第一山》之誉。历经一千六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依然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征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和名播遐迩的游览胜地。 灵隐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距今已有1670多年历史。据说,印度僧人慧理游历至此,见这里景色奇幽,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灵隐寺志》亦载:寺“创于(东晋)咸和元年天竺僧慧理,山门始榜曰:‘绝胜觉场’,山翁葛洪所书,正殿日觉皇殿……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改景德灵隐禅寺”。明初重建,改称灵隐寺。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皇帝南巡至灵隐,见灵隐寺一派云林漠漠的景色,即景生情题额赐名“云林禅寺”。其后八年间,康熙又四次临幸,历赐金佛、香金及御书经卷等,并题额制诗。灵隐寺的鼎盛当在五代,吴越国王钱弘俶崇信佛教,广建寺宇,当时灵隐寺已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七殿堂,僧众三千,成为江南名刹。灵隐寺自创建以来,毁建10余次,建国后历经1953年、1974年二度全面整修,寺宇面貌一新。 从“咫尺西天”照壁往西进入灵隐,先至理公塔前小驻。理公塔为灵隐创建者慧理和尚的骨灰埋葬之处,塔高8米余,八角七层,是一座石塔,位于飞来峰岩旁,与周围景色颇为协调。往右过春淙亭。一道红墙暂将灵隐寺遮住,左边便是飞来峰与冷泉。冷泉掩映在绿荫深处,泉水晶莹如玉,在清澈明净的池面上,有一股碗口大的地下泉水喷薄而出,无论溪水涨落,它都喷涌不息,飞珠溅玉,如天女散花,而灵隐溪益见溪流湍急,景色幽深。明代画家沈石田诗云:“湖上风光说灵隐,风光独在冷泉间。”冷泉亭依涧而立。亭子是唐朝的杭州刺史所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特别喜欢这个地方,特地撰写了《冷泉亭记》一文:“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唐时冷泉上有5座亭子,除冷泉亭外,还建有“虚白”、“候仙”、“观风”、“见山”四个亭子。按白居易的说法,此处是“五亭相望,如指一列”。后因山洪爆发,四亭俱毁,冷泉亭也于明万历年间移建岸边。冷泉亭上有董其昌的一副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因为写得很有意趣,后人作答也大有人在。清人俞樾曰:“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把治水的夏禹和拔山的项羽也牵扯了进来,寓意特别深长。而石冶棠则题“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本自佛家经典,有一种超凡入胜的韵味;范抡选则谓:“洗热肠泉是冷;护净土峰故飞”,把把淙淙冷泉人性化了。溪上尚存有“壑雷”一亭。建于宋代,苏东坡有诗“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亭亦因诗而得名。亭中前人吟咏颇多,有“利欲纷驰,脚下安知万丈壑;偷心未尽,眼前听取一雷声”,稍寓讽谏之意;“飞瀑渟泉,迹在名山偏耐冷;巨雷纵壑,心如止水总无惊”,畅抒恬淡之情。而许应荣所题“飞瀑欲凌空,远度峰头作霖雨;出山能泽物,先从壑底起风雷”,毕尽冷泉风光。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这是白居易《冷泉亭记》里的话,如果你读了,是不是也想去看看呢!
前年去杭州,终于有了机会。一个夏天的上午,我和老伴乘七路车,过北山路、岳王庙,再向西行十来分钟就到了灵隐。佛教十大名刹之一的灵隐寺就建在灵隐山南麓。寺依山势而起,殿宇辉煌,气象雄伟,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出寺南门,十多米外的对面就是屹然高耸壁如刀削的飞来峰。夹在灵隐寺和飞来峰之间的是一条不宽的东西走向的行道和一条由西向东蜿蜒的溪流,这溪流就是冷泉。冷泉流经灵隐寺南门前的地方有一道小堤坝挡了一下,形成了一个长方形的水潭。玉渊澄碧,游鱼如在镜中。立在水潭岸边灵隐寺一侧的亭子就是冷泉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