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3月初三是什么节

农历3月初三是什么节

中国的情人节有两个:一个是农历的三月三;一个是农历的七月七。

农历三月三的情人节:三月三的情人节由来已久。有诗为证,李白诗云:“啸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这里的年年柳色,即指农历三月三的情人节。透过这首诗,我们看到中国的情人节是多么的浪漫:一对有情人在春和景明的艳阳天,漫步灞上,折柳相赠,啸声不断,何等境界?!不仅如此,我国在很久很久以前,亲人相别,友人相离都有折柳相赠的习惯,也有诗为证:“垂柳无端馈赠别”。由此可见,情即为柳,柳即为情以成定式。老百姓将多情人的浮浪叫做寻花问柳,即源于此。今天我们虽然已看不到古人的定情物和结情的场面,但是却有着无数的情诗和情歌,足以让我们享用不尽。另外,在一些少数民族中间,至今还保留着三月三赛歌会的习俗。云南的少数民族,在农历三月三这一天,许许多多的靓男少女成群结队对歌定情,互赠信物,幽会密林深处,这场面和欧美国家的情人节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农历七月七的情人节:这是一个人神相爱的故事,据传王母娘娘的女儿织女爱上了人间的牛郎,并生下一对儿女。农历七月七这一天,王母来到人间要拆散牛郎和织女这对情人,她将织女带到了天上。牛郎在好心的老牛的帮助下(神牛临死时将皮赠给牛郎)用箩筐挑着一对儿女也追到了天上。眼看一对有情人就要聚首,王母拔出一个金簪,在天上划出一道天河,把牛郎和织女隔在了两边,并许下诺言,每年的七月初七才准牛郎和织女相会一次。从此后每年七月初七这一天,喜鹊便当起了传递信息牵线搭桥的重任——它们首位衔接在天上搭起了天桥。我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的青年男女每到这一天,成双结对来到葡萄架下,据说还能听到牛郎和织女的悄悄话。不过我们不要忘记了为牛郎织女办好事的喜鹊,就因为搭天桥每年的七月初七它们就从人间神秘的失去了踪影。等你再次见到它们的时候,它们头上的毛已经全没了。有人说是天火烧得,有人说是相互衔掉的,总之毛是没了,不信你瞧去!

中国的情人节,虽无任何人去为它立法,但天上人间,真可让你一生爱个够!天上有两颗爱星,地上有一对情人。中国有两个情人节,外国有一个情人节,究竟是那个情人节好,还是由情人们去挑选吧。
--------------------------------------------------------------------------------------------------
http://www.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ogID=197653&PostID=2428528

......
  情人节这样节日只应该是在春天。春天,万物萌动,青春勃发,身上阳气上升,空气中弥漫着荷尔蒙的气味,这个时候男女之间容易发生感情。而七夕的时候,七月流火,阳气盛极而衰,快要到分手的时候了,还情人什么啊。
  所以,在实质上程序上7月初7都不能是情人节。
  那么中国有情人节吗?有的。是在3月初3。
  大家知道,三月三是苗族的情人节,这一天苗族姑娘穿着盛装,来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展示她们的美丽。小伙子们也等着这一天,他们有机会认识很多姑娘,和她们对歌,如果相互喜欢的话,马上就可以拉回家去。所以歌会散了之后就可以看到很多男男女女拉拉扯扯的。
  这一天不但是苗族的歌会,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也有这样的节日。“记得那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这是很老的一首歌,大概是说哥哥姐姐们在这一天谈恋爱去了,而小孩子也没闲着,这一天也是他们的节日,他们的活动是放风筝。
  其实三月三是汉文化圈内的节日,只是汉族人经历动荡又喜欢赶时髦,这一传统逐渐丢失了,反而在少数民族中得以保存。《周礼·地官·媒氏》中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在一天,是男女们相会的时候,在这一天,没有经过“六礼”而婚娶的,也是允许的。据考证这一天就是三月初三。
  这一风俗在什么时候中断的我不知道,大概学者是可以考证出来的。但三月初三外出踏青相会恋爱的习俗是保留下来的,到了唐代还有,杜甫有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在唐代,三月三日长安城里上至君王将相,下至平民百性,纷纷在曲江一带游玩,游人众多,热闹非凡。吊带美女出来了,情人还没有?在这首《丽人行》中,暧昧,香艳,情人等也是应有尽有。
  三月三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叫做“上巳节”,在上古时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邀约到江河之滨,男男女女穿上新缝制的春装,倾城而出,或到山谷采摘兰草,或到水边嬉戏洗浴,或到郊野宴饮行乐,认为这样可以祓除不祥。《诗经·郑风·溱洧》有诗云:“唯溱与洧,方洹洹兮,唯士与女,方秉兰兮。”说的也是这一天。
  《论语·先进》中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说的大概也是这一天。
  古代男女见面机会不多,踏青春游是个好机会,而三月三正式“法定”的春游相会的日子。“去年今日次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是不是也使这一天呢?
  而这一天,神话传说也是有的,那就是伏羲和女娲,据说他们在这一天相会交尾,现在的一些地方还有在这一天祭祀伏羲女娲的习俗。他们两个可是我们中国人的始祖,比牛郎织女典型多了。
  于是,三月三比七月七更有资格是中国的情人节。
--------------------------------------------------------------------------------------------------
http://mtfq.51.net/new_page_17.htm

三月三苗族情人节

三月,是鲜花盛开的时节;三月,是农人播种的时节,如今的三月,已成为一个黛粉红脂的姑娘。选择这样的时节来过节,选择这样的时节来喜庆,选择这样的时节来欢乐,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多么懂得生活的 民族呀!
在湘西泸溪、古丈、吉首苗寨边界良家潭乡,三月三,天空明净无云,太阳柔和而温暖,鸟儿的欢叫声与小溪淙淙流淌声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支美妙的春的乐章,使人犹如走进梦幻一般。当山地边飞来一阵阵动情的歌声时,我方从梦中惊醒,蓦然回首,从公路上、田埂上、山腰上`来了一群群穿着盛装的男男女女,年轻的后生嘴衔木叶边走边吹,漂亮的姑娘打着花伞边走边唱......
苗家姑娘来到歌场边,往往都由她们的阿婆给穿戴银饰花环后才上场。因为一年一度的对歌节,不但是喜庆春耕播种,也是苗家青年男女寻觅心上人的大好时机,所以,对歌不光是吹木叶,跳跳团圆舞,它也有着美妙欢乐有人生哩。
在那皎洁的月光下,苗家男女我一群我一伙,自由自在的对唱情歌。我走进情歌绵绵的对唱场,不时看见有几个苗家后生在邀一个美丽丰满的姑娘对歌,而那姑娘只是微微地一笑,却闭口不唱,她在暗自从周围物色对手,姑娘瞄准一个后生对唱后,没被选中的对唱的后生便自动退出,另找对象求歌去了。那些悦耳动情的歌声搅动了我的心,仿佛喝了一碗醇香有包谷烧,心都醉了。
在这欢乐的节日里,我不由得想起了它们的过去,这是一个付出了血的代价而换来的节日。
相传,在那刀耕火种的时候,在湘西泸溪、古丈、吉首苗寨边界有一片茂密的森林,有黑乎乎的肥沃土地,就有春华秋实。边界的苗族群众为争夺这块“肥肉”而磨刀霍霍,流血伤亡。这种历史延续很久很久,苗族人民最终觉醒了,苗家兄弟不能自相残杀......经过各地头人谈判,达成协议,决定每年古历三月三在梁家潭苗寨的那块台地上举行歌会,庆祝苗族兄弟的大团结。
随着岁月的流逝,歌会的内容逐渐丰富,每年到了这一天,苗家边界村村寨寨的青年男女穿着新装,来到这块可容几千人的台地,用对歌的形式选择合意的对象,树荫下,草丛里,双双对对倾吐爱情,畅谈理想......
多么甜蜜的歌会,幸福的苗乡啊!野蛮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今天,苗家的生活就像那芝麻开花节节高,苗家的姑娘后生们,吹木叶赛歌对歌更是来劲了。
那动情的歌声如脚下的小溪在我心中流淌,悠扬的木叶声启开了我的心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16
仅供参考
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日”,是古人出门踏青的日子,也是去年男女在野外相会,表达爱意的好时机。
在古代,三月三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唐代杜甫的《丽人行》就是写这个节日的盛况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可惜,宋代以后礼教渐严,男女私会不被容许,这个节日也日趋没落,最终被人们遗忘。踏青也改在清明进行。
不过,幸好西南少数民族仍然保持了三月三这一节日风俗。
在这一天,阖族男女全体盛装出动,举行歌会,狂欢终日,其盛况颇似唐代。
“三月三”是黎族最盛大的传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时候各县、镇、乡、村都要举行隆重的欢庆活动。会场一般设在开阔的橡胶林里,头上绿叶蔽天,脚下“叶毯”铺地,幽邃、凉爽、安谧。难怪“三月三”就成了当地人自由选择配偶而被称为“爱情节”。

传说远古时 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灾。只有一对恋人坐在大葫芦瓢里幸免于难,被漂流到燕窝岭边。三月初三,洪水退去,俩人结为夫妻。男耕女织, 生儿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劳作,又渐渐使黎族繁衍发展起来。后人奉他们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纪念。

节日里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带着糕点、粽子,小伙子们 捕鱼,姑娘们做饭烤鱼,然后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观音 化石的岩洞口。拜祭毕,青年们来到活动会场,进行射 箭、爬竿、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夜幕降临,岸边燃 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撑开花伞,姑娘们的银饰及贝壳饰物在火光下闪闪烁烁。男女青年都会饮酒对歌跳舞狂欢至深夜。情歌婉转,舞蹈渐起,由平缓抒情而进入欢乐奔放。

有时一对对情人悄悄离开篝火旁, 小伙子把耳铃挂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姑 娘的发髻上,姑娘把自己亲手精心编织的七彩腰带系于情郎腰间,双方信誓旦旦,相约明年三月三不见不散。 因三月三从其来历和主要活动内容来说,都与婚恋有关,故而也称为爱情节。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畲族百姓都欢度“乌饭节”,家家都做乌米饭,全家共餐,馈赠亲友。同时还聚集一起盘歌、跳舞,纪念这一节日。连江县小沧民族自治乡畲族百姓也过乌饭节,这一天山村热闹非凡。乌米饭是畲族人用山上的一种叫乌稔树野生植物,取叶煮汤,然后将糯米泡在汤里数小时捞起,放在木甑里蒸熟而成。这种乌米饭色泽蓝绿乌黑,并带油光,吃到嘴里香软可口。由于乌稔有防腐、开脾作用,将乌米饭用苎麻袋装起来,挂于通风阴凉处,数日不馊。如果再加上猪油熟炒,更加味美可口。因此有“一家蒸十家香”之说。

乌米饭的来由,传说是唐朝时,畲族英雄雷万兴领导畲军反抗官府,被朝庭军队围困在大山里,失去外援,粮草断绝,畲家军只得在大山里寻找食物。时值深秋,山里大部分树木落果,唯有一种叫乌稔树的野生植物,叶虽落了,枝条上却挂着串串象珍珠一样的甜果,大家采来一把带回营地,雷万兴也尝了尝,感到香甜可口,于是传令大量采集野果充饥,军粮解决了,抗击官军取得了胜利。

过后有一年三月初三,雷万兴突然忆起大山里食过的甜果,便又想吃乌稔果,可是这时正是春天,乌稔树刚刚抽出绿叶,那有甜果呢?乡民只好采下乌稔树叶子加工后和着糯米一起炊煮,结果糯米也呈现出同乌稔果一样的蓝黑色,香味很浓,雷万兴吃了,食欲大增,异常高兴,下令畲军每年这一天都煮乌米饭。

畲民们为了纪念雷万兴率领畲军反抗官兵的胜利,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男男女女都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家家都做乌米饭,流传至今便成为畲族的一个节日,现在的“乌饭节”除了保留原有的习俗外,还载歌载舞,更加热闹非凡了。
第2个回答  2023-03-21
上巳节。汉族为上巳节,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轩辕、三月三拜蚩尤说法。
三月初三是壮族歌圩节。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
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第3个回答  2010-04-16
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又说,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晚上,家家户户在字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第4个回答  2010-04-16
汉族
三月(大)初三 星期五 牡羊座
干支:虎 庚辰月 丙申日
宜:祭祀 斋醮 开市 动土 入殓 破土 安葬
忌:嫁娶 移徙 入宅

黎族的传统节日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侗族的传统节日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

畲族的传统节日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土族的传统节日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壮族的传统节日
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