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

谢谢了!我急需啊!

比较注重选拔年轻人的还有金朝的金世宗。1162年,尚书省给金世宗打报告,准备按资历提拔一批官吏。金世宗接到报告一看尽是一些年老的人,生气地批评说:"按资历选拔官吏,只适用于一些平庸的人。对于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应该打破常规,破格提拔,这样才能为国家选拔好人才。你们在选才上总是因循守旧,不肯为国家大胆选拔贤能之才,是不是怕有人顶了你们的位子啊?不然就是你们没有知人之明。"随后,金世宗又语重心长地对大臣们说:"可用之才宜早用,特别要注意选拔年轻人。凡是用人,应该用在他年富力强、精力旺盛的时候。如果我们因循守旧,论资排辈,就会使年轻人错过了施展才华的机会。等到按论资排辈的路子把他们选上来后,他们没干几年就力不从心了。这样的教训还少吗?"

转贴于 学生大读书站 http://book.studa.com

邓小平同志在很早就提出了干部年轻化的主张。在美国军队中,只要是个军事人才,35岁左右就可以晋升为中潾。而这些年轻人又可以发挥巨大的潜能,因为他的施展空间扩大了。其实让年轻干部担当重任这也是借用了年轻人的思维活跃、反应迅速、贴近时代的一大优势力量。

第十章领导者处理问题须借力而行

领导者随时都要处理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巧妙借助外部力量来处理问题的谋略,可以说是领导者处事的至高境界。假如你感觉自己力量不足,但还要非办不可,就只得想办法借外部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再者,如果你想教训打击一下对自己不利的一方或因素,且不想暴露自己,也得借外部力量来实施自己的计划。

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借力打力方法,古今中外善于权谋艺术的领导者,无不精通此道。

战国的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自己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摩擦。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

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

"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来,苏代开始讲了他的故事。

苏代说他这次到赵国来,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忽然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这时候,水鸟对蚌说:"不要紧,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的。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气,它回敬水鸟说:"不要紧,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活不成的。咱谁吃谁的肉,还说不定呢!"它俩争吵不休,谁也不肯相让。正在它俩争吵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人走了过来。那打渔的人毫不费力地伸手把它俩一起捉走了。

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赵惠文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也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这样的事例还有好多。从前有一个水平很一般的棋手,却因为能够同时战胜两位象棋大师而获得了"棋王"的称号。为什么呢?因为他先跟第一位象棋大师下棋,从中把这位象棋大师的招法记在了心中,随后他又与第二位象棋大师下棋,把他的招法也记在了心中。最后,他用双方的棋法来分别与对方下棋。这样就等于他同时拥有了两位大师的高招,他与两位大师下棋,如同两位大师相互下棋。如此,那两位大师怎能不败给他呢?

参考资料:http://book.studa.com/article/921/62379.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7-23

    揭示道理:

           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鹬和蚌都想置对方于死地,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大家应该互相谦让,互相礼让,退一步海阔天空吗。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

           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夫”那样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第2个回答  2006-11-01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第3个回答  2006-11-01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私利的争执而导致别人得到了好处!
第4个回答  2006-11-01
我晕 就是看鹬蚌争斗 当他们两败具伤 鱼翁就直接把它们弄回家了 一句话 拣便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