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秧歌戏的起源有哪些传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24

定州秧歌戏,一种源于华北平原中西部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以其发源地定州而得名。传说其起源于一种民间小调,经过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整理和传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深受百姓喜爱的艺术形式。清嘉庆年间,定州秧歌已有成熟的剧目上演,并成立了秧歌班,到了民国时期,它风靡一时,定县秧歌剧团的成立更使其达到兴盛,能演出五十多出戏。


“吃饭吃窝窝,听戏听秧歌”是河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俗语,反映了定州秧歌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最初是农民插秧时的哼唱,后来演变成舞台上的地方戏曲,内容贴近生活,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方言俚语丰富,深深植根于乡土之中。其内容常常围绕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愿望,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在2006年,定州秧歌戏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彰显了其在艺术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其起源有不同版本的传说,包括苏轼为村民编歌的故事,以及更早的民间小曲。从清朝晚期起,大秧歌逐渐摆脱了原有的文雅,历经粗俗化,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戏曲改革中,定州秧歌得以健康发展,保留了其独特的乡土魅力。


扩展资料

定州秧歌戏又名定县大秧歌,主要流行于华北平原中西部得一个古老戏剧曲种,因发源地在保定定州而得名。据传其源头是一种民间小调,经过宋代文学家苏轼整理而流传下来,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定州秧歌已有一批剧目上演,并成立了秧歌班。民国十五年后秧歌艺人大批崛起,定州秧歌风靡一时。1952年正式成立了定县秧歌剧团,最兴盛时能演出五十余出戏。定州秧歌传统剧目很多,这些剧目都是老百姓的创作,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戏文浅显,明白如话,有大量的方言俚语,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最受百姓喜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