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谈 | 一文读懂毛细管电泳(CE)

如题所述

毛细管电泳(CE),自20世纪30年代Arne Tiselius的开创性工作,到80年代James Jorgenson和Krynn Lukacs的优化,一直是分子生物学和药物研发的强大工具。这个高效快速的分离技术利用熔融石英毛细管,凭借电荷与分子尺寸的差异,它在制药、生物技术和食品安全等领域大放异彩。CE的分类包括凝胶电泳、区带电泳、自由流电泳和毛细管电泳(CZE),其中CZE因其快速分离离子和小分子的能力而备受青睐。
CE的原理围绕离子迁移率与电渗流(EOF)的相互作用展开。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形成斯特恩层和外赫尔姆霍兹层,EOF的效应提升了分离效率。分子的移动速度由电泳迁移率和电渗迁移率共同决定。CE设备的核心由注入端、分离区和检测点组成,小分子在电场驱动下快速移动,这使得CE在分辨率上超越了其他电泳技术,如凝胶电泳。
CE的历史、分类及离子分布的可视化图表(图1、2、3)详细解释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迁移过程在图4中得到生动展示,而设备构造原理则在图5中简化呈现。电谱图中,峰面积与分析物的含量成正比,CE技术包括CZE(快速,适用于离子/小分子,分辨率有限)、CGE(高分辨率,核酸/蛋白质,速度较慢)、CIEF(pI分离,蛋白质/肽,耗时)、CITP(处理复杂混合物,受浓度影响)、MEKC(多功能,胶束稳定性关键)和CEC(高分辨率,需优化)等,各有其独特优势。
CE与液相色谱(LC)相比,虽然CE速度更快,但对大分子的分离能力有限,而LC的控制性强但分析时间较长。选择CE,尤其适合小分子的高效分离和小样本量分析。CE技术广泛应用于DNA/RNA研究、食品安全检测、环境监测、药物分析、蛋白质组学和法医学,以高精度、速度和效率超越传统方法。
毛细管电泳不仅是通用的分子分析工具,能检测从金属离子到生物大分子的多种分子。尽管CE的历史和应用丰富多样,但其基本原理和适用场景仍然是科学研究和工业实践中的关键。想要深入了解CE的最新进展和应用,可以参考以下参考文献:
2016年Hernández等人的研究,关于FZCE在烟熏辣椒粉掺假检测中的应用。
1996年Brown等人的研究,探讨了CD-modified CE在土壤中多环芳烃分析中的应用。
1999年Sovocool等人的工作,涉及有机污染物的CE和CEC研究。
2002年Ali和Aboul-Enein的研究,涉及水、土壤和沉积物中金属离子的CE测定。
这些研究展示了CE在各个领域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及它作为分子分析技术的前沿地位。不断更新的知识资源,如法规、指南和技术手册,可通过我们的知识星球获取,更多信息请访问微信商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