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词三大家是哪三位

如题所述

清词三大家是:纳兰性德、朱彝尊、陈维崧。

纳兰性德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或被称为“康熙词坛三鼎足”,由于后代学者多认为康熙词坛为清代词坛最盛期,因此也常将“康熙词坛三鼎足”称为“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词还与项廷纪、蒋春霖二人的词被谭献并称为“清代三大词人之词”。

纳兰性德个人简介: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明珠长子,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1655年1月19日)出生于满州正黄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_(小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

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读书二次过目即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参加会试,中式,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因此未能成为进士。

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纳兰成德在编校《经解》过程中,得到了徐乾学、朱彝尊、严绳孙、顾湄、陆元辅的悉心指导和大量帮助。他写的《经解序》有许多是在师友们讲授指点下完成的。

朱彝尊个人简介:

清朝文学家朱彝尊(1629-1709),诗人、词人、学者。字锡鬯,号竹_,晚称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明崇祯二年(1629)八月二十一日(10月7日)生。“少而聪慧绝人”,“书过眼复诵,不遗一字”。

少年时肆力于古文,博览群书。虽家境贫寒,常常断炊,但他依然安坐书房读书。每每他客游南北时,一见到废墟冢墓之文、祠堂佛刹之记,无不搜剔考证。由于他治学严谨,根底扎实,终成一代大学者。

康熙十八年(1679),五十岁时,以布衣身份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入选,任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参与修撰《明史》。曾出典江南省试。后因疾未及毕其事而罢归。朱彝尊博通经史,能诗词古文,词推崇姜_,为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与山东桓台县人王士祯同为诗坛领袖,合称为“南朱北王”。

陈维崧个人简介: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陈维崧出生于讲究气节的文学世家,祖父陈于廷是明末东林党的中坚人物,父亲陈贞慧是当时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反对“阉党”,曾受迫害,明亡后出家为僧。陈维崧少时作文敏捷,词采瑰玮,吴伟业曾誉之为“江左三凤凰”之一(吴伟业言:“江左三凤凰,阳羡有陈生,云间有彭郎,松陵吴兆骞,才若云锦翔。”)。

明亡(1644)时,陈维崧才20岁。入清后虽补为诸生,但长期无法中举人,因此无法得到官职,身世飘零,游食四方,接触社会面较广。

又因早有文名,一时名流如吴伟业、冒襄、龚鼎孳、姜宸英、王士_、邵长蘅、彭孙_等,都与他交往,其中与朱彝尊尤其接近,两人在京师时切磋词学,并合刊过《朱陈村词》。清初词坛,陈、朱并列,陈为“阳羡派”词领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