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收礼是普遍现象吗?

9月23日,网上流传一张老师误将收礼记录发至家长群的截图,截图显示该家长群为江苏盐城向阳路小学一班级群,该班级语文老师在群内布置完作业之后发送了一张截图,疑似家长送礼的记录。

对老师来讲,收不收礼对她们来说是都是负担,收礼怕别人说闲话,不收礼又怕别人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

更担忧的是,收贵重物品、购物卡、礼金等行为本身是违法违纪的行为,让纯洁的家校关系、师生关系变味,影响她们的职业形象,况且教育部早就有明文规定,禁止教育工作者借节日收受礼金物品,稍有不慎遭遇举报投诉,会给自己带来职业灾难。所以,送上门的礼物收了是心理负担,不收又容易被家长歪曲误解,收与不收都是难题。

对教育监管者来讲,严格控制教育工作者在教师节收受礼品,关乎教育工作形象,危及教师职业威信,若有教师出现收受礼品行为被举报投诉,或新闻媒体曝光,造成社会舆论动荡,轻则被群众指指点点,重则被问责追责,丢“乌纱帽”是分分钟的事情。所以,难免要搞节前动员,倡导教师们廉洁过节、干净生活。

凡此种种,本来该轻松愉悦的教师节,异变成让家长们焦虑、老师们头疼、教育监管者忧心的重大节日,折射惯常送礼办事的不良社会风气。其中,个别家长以惯有社会生活方式衡量与老师打交道,引起“一人送礼全部跟风”的从众心理,是成为教师节送礼难禁的导火线。

加之老师根据社会阅历衡量利弊关系,在收礼与不收礼之间纠结,造成“有收礼就有送礼”的教师节收送礼怪圈。


所以,纠结教师节收送礼是人们“礼上往来”社会生活的缩影。破除收送礼的纠结,家长们应该摈弃偏见,信任老师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孩子的职业操守;老师们应该快刀斩乱麻,一视同仁断了“收货渠道”;教育监管者禁止教师节收礼不仅要体现在语言上,还要落实在行动中,以严正执纪促成不敢收、不愿收、不想收的行业自律风气。

只有行业监管牵头、教师配合,堵住教师节收送礼的渠道,纠结收送礼才不会成普遍现象,教师和家长们才不至于焦虑惆怅“偏头疼”,教育监管才能高枕无忧,教育风气才会重拾纯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27

中小学教师收礼。是个普遍现象。不管是在一线城市还是。3、4、5线城市都是一样的。就在我们这样的。小城市当中收礼。也是普遍现象。教育部也好,中纪委也罢。三令五申。严禁教师收受礼品。但是仍然杜绝不了。就像严禁补课一样。虽然处罚的比较严重,但是私下还是有很多孩子在参加老师举办的补课班。补课班就是变相收礼的一种模式其实。老师办的补课班你能不去吗?而且现在还是偷偷摸摸的办。135这二十个学生来。246那二十个学生来。而且一些家长为了讨好老师主动帮助老师提供一些隐蔽的补课场所。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整个教育制度不改革。其他的。都谈不上。而且也根本避免不了。

而且现在。在老师收礼这一方面。有一些家长。主动就组织这项活动。还美其名曰自愿参加。家长群当中也有群主。群主会经常跟老师沟通。然后群主在家长群里发出了。给老师送礼的提示。首先也强调了,是自愿参加。参加的请在下面接龙。这个时候你说哪个家长能不接龙?大家都接龙了为有几个不接龙的你说孩子到学校以后老师会以什么态度对待孩子呢。每一个成年人都可想而知。因此只要有这类的接龙。家长们基本也都是争先恐后的跟着接龙。虽然有点违心但是也只能勉强跟着。

现在的老师收礼。甚至都是要礼。前几天一个朋友家的孩子上小学二年级。老师,经常找他。说孩子有什么什么小错误在课堂上没有听讲。玩纸飞机或者下课。和同学打闹,等等一系列总之是挑各种毛病。他自己都迷茫了。一天在办公室接到老师的电话他打开了免提让我们办公室所有人都听一下他到底怎么办?大家听完了以后。马上就指出来了关键点。我们就问他是不没给老师送过礼啊!他说没有啊,孩子一直学习挺好的,也从来没送过礼呀。老师办的班我说你参加了吗?参加呀。你看看问题的症结就出在这里了。我们给他的建议明天去给老师送2000块钱礼。问题肯定就解决了。他还觉得这能是真的吗?他还信誓旦旦的说老师是不收礼的。学校和教委都有要求的。我们大家哈哈大笑好像世界上只有他是傻子一样,什么都信。但是他听了我们的建议。第二天找机会给老师送了礼。从那以后老师再没有找过他。而且也会主动帮助她管理孩子。在和她沟通的时候都是说孩子的一些优点。和她帮助孩子做了什么事情。他突然感觉受宠若惊。孩子上学两年了,我从来没有享受过这个待遇啊!为此他还特意请我办公室所有的人吃了顿饭。他觉得大家给他出了一个好主意。不用让他再交易了要不然每天他都不知道老师什么时候给他打电话。焦虑得不得了工作也干不好?这下好了。老师不在,找他麻烦。他也明白了这个道理。决定下次还得定期的去给老师送礼。

还有朋友的一个孩子。已经小学四年级了。就想当一个班干部。但是。几次都没有谈上。于是大家在一起谈论怎么办?有人提出建议给老师送礼吧。打听了一下行情,说是送500元钱的话。只能当个小组长。如果要想进入。班干部团队。至少要2000元。要是想当班长大约得5000元。基本上现在小学里面都是明码标价了。调个座都得500元。

总觉得现在的。中小学老师和学生以及和家长之间。全变成了金钱关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改变的。这种改变可能是循序渐进。记得我小的时候。从来也没给老师送过礼。那时候的老师。只要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宁可晚下班都要帮学生把问题解答清楚。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之间变成了金钱的关系。真是觉得很悲哀。

第2个回答  2022-09-27

老师索贿受贿普遍化了吗?

有人说,现在老师收礼并不是个例,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老师收礼更是司空见惯,一般来说几百元的都拿不出手,少则三五千多则五六千的都有。特别是每年的开学季,或者是换了新老师的班级,家长都要想方设法给老师送礼,否则可能对孩子不利,但真实情况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至少在广大农村地区老师如此明目张胆收礼的非常少见,给老师送礼的主要集中在城市学校。

为什么城里的家长总是想方设法给老师送礼呢?主要是怕老师孤立自己的孩子,害怕老师对自己的孩子不闻不问,或者干脆把孩子放在最后一排。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总要有学生坐到最后一排的,难道最后一排的孩子的家长都没给老师送礼吗?这种心理似乎不太正常吧。



图片来自网络

老师收礼谁是原罪?

老师收礼这种现象到底谁才是原罪?是老师主动还是家长主动?个人觉得老师收礼这种现象最初可能起源于家长对老师的感谢。家长为了感激老师,给老师送些小意思这无可厚非,当然这种现象蔓延以后,小意思就变成了大意思,由极个别现象变成了普遍现象。所以个人觉得最初老师并没有想要家长送礼的意思,但家长送礼多了成了普遍现象,教师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了,总的来说老师收礼还是家长惯的。

有不少老师并非主动索要礼物,有不少是家长主动送的,甚至家长们还互相攀比,大家都一起送,大家都一起收,所以普遍现象的环境下,老师收礼心态当然很平和,也变成了理所当然了。



财产申报或可行

面对着似乎愈演愈烈的老师收礼现象怎么能才彻底根除呢?靠老师师德修养是不行的,靠家长们举报也是不可行的,那到底该怎么做才可以呢?个人认为应该在教师群体中实行财产申报制度。财产申报制度是一种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特定人群对自己财产和收入情况进行如实申报的制度。财产申报制度对反腐倡廉,树立公职人员良好形象起到积极作用。

当前教育领域中的某些老师和某些管理层人员,利用手中职权索贿受贿贪污腐败现象并非个例,他们拥有的财产与收入,绝对不成比例,有些收入绝对不是从正当渠道获得的,其中的猫腻早已是人所共知。教师收礼数额较大也是一种贪腐行为,和某些管理层人员贪腐如出一辙,所以对于这种现象应该严厉打击绝不能手软,实行财产申报制度或可以打击这种贪腐现象的蔓延和发生。


从根本上杜绝教师收礼现象,光靠教师师德修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制度才行。惩处教师收礼不能光处罚教师个人,对于那些明目张胆给老师送礼,并怂恿其他人给老师送礼的个别家长,也应该严惩,您说是不是呢?

第3个回答  2022-09-27

对老师来讲,收不收礼对她们来说是都是负担,收礼怕别人说闲话,不收礼又怕别人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更担忧的是,收贵重物品、购物卡、礼金等行为本身是违法违纪的行为,让纯洁的家校关系、师生关系变味,影响她们的职业形象,况且教育部早就有明文规定,禁止教育工作者借节日收受礼金物品,稍有不慎遭遇举报投诉,会给自己带来职业灾难。所以,送上门的礼物收了是心理负担,不收又容易被家长歪曲误解,收与不收都是难题。对教育监管者来讲,严格控制教育工作者在教师节收受礼品,关乎教育工作形象,危及教师职业威信,若有教师出现收受礼品行为被举报投诉,或新闻媒体曝光,造成社会舆论动荡,轻则被群众指指点点,重则被问责追责,丢“乌纱帽”是分分钟的事情。所以,难免要搞节前动员,倡导教师们廉洁过节、干净生活。凡此种种,本来该轻松愉悦的教师节,异变成让家长们焦虑、老师们头疼、教育监管者忧心的重大节日,折射惯常送礼办事的不良社会风气。其中,个别家长以惯有社会生活方式衡量与老师打交道,引起“一人送礼全部跟风”的从众心理,是成为教师节送礼难禁的导火线。加之老师根据社会阅历衡量利弊关系,在收礼与不收礼之间纠结,造成“有收礼就有送礼”的教师节收送礼怪圈。所以,纠结教师节收送礼是人们“礼上往来”社会生活的缩影。破除收送礼的纠结,家长们应该摈弃偏见,信任老师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孩子的职业操守;老师们应该快刀斩乱麻,一视同仁断了“收货渠道”;教育监管者禁止教师节收礼不仅要体现在语言上,还要落实在行动中,以严正执纪促成不敢收、不愿收、不想收的行业自律风气。只有行业监管牵头、教师配合,堵住教师节收送礼的渠道,纠结收送礼才不会成普遍现象,教师和家长们才不至于焦虑惆怅“偏头疼”,教育监管才能高枕无忧,教育风气才会重拾纯真。

第4个回答  2022-09-27

对老师来讲,收不收礼对她们来说都是负担,收礼怕别人说闲话,不收礼又怕别人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更担忧的是,收贵重物品、购物卡、礼金等行为本身是违法违纪的行为,让纯洁的家校关系、师生关系变味,影响她们的职业形象,况且教育部早就有明文规定,禁止教育工作者借节日收受礼金物品,稍有不慎遭遇举报投诉,会给自己带来职业灾难。所以,送上门的礼物收了是心理负担,不收又容易被家长歪曲误解,收与不收都是难题。对教育监管者来讲,严格控制教育工作者在教师节收受礼品,关乎教育工作形象,危及教师职业威信,若有教师出现收受礼品行为被举报投诉,或新闻媒体曝光,造成社会舆论动荡,轻则被群众指指点点,重则被问责追责,丢“乌纱帽”是分分钟的事情。所以,难免要搞节前动员,倡导教师们廉洁过节、干净生活。凡此种种,本来该轻松愉悦的教师节,异变成让家长们焦虑、老师们头疼、教育监管者忧心的重大节日,折射惯常送礼办事的不良社会风气。其中,个别家长以惯有社会生活方式衡量与老师打交道,引起“一人送礼全部跟风”的从众心理,是成为教师节送礼难禁的导火线。加之老师根据社会阅历衡量利弊关系,在收礼与不收礼之间纠结,造成“有收礼就有送礼”的教师节收送礼怪圈。所以,纠结教师节收送礼是人们“礼上往来”社会生活的缩影。破除收送礼的纠结,家长们应该摈弃偏见,信任老师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孩子的职业操守;老师们应该快刀斩乱麻,一视同仁断了“收货渠道”;教育监管者禁止教师节收礼不仅要体现在语言上,还要落实在行动中,以严正执纪促成不敢收、不愿收、不想收的行业自律风气。只有行业监管牵头、教师配合,堵住教师节收送礼的渠道,纠结收送礼才不会成普遍现象,教师和家长们才不至于焦虑惆怅“偏头疼”,教育监管才能高枕无忧,教育风气才会重拾纯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