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姓韦的诗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3

1.我姓韦却不是你的唯一之类的句子

我姓孟却梦不到你的拥抱、

我姓赵却找不到我的良人、

我姓王却忘不了你的样子、

我姓陈却衬不出我的心酸、

我姓刘却留不住要走的你、

我姓张却没长出你爱的模样、

我姓钱却牵不到你的左手、

我姓贾却给了你最真的自己、

我姓华却画不出你的轮廓、

我姓高却愿意低下头吻你、

我姓李却离不开孤独的你、

我姓温却温暖不到你的心、

我姓庄却给你最真的自己、

我姓杨却没有给你想要的张扬、

我姓徐却解不开自己的心绪、

我姓邢却不能步行在你的心上、

我姓罗却不能让你为我陨落、

我姓邓却登不上你心中最高的山峰、

我姓岳却不能越过人海拥抱到你、

我姓郑却不能争取到爱你的资本、

我姓周却不能顾你周全、

我姓虞却拥有七年记忆、

我姓倪却甘愿沉溺你心、

我姓肖却无法微笑地看着你幸福的样子、

我姓宋却不想把你送给时光、

我姓吴却只能捂住心口说句我爱你、

我姓黄却不想独自一人在街边恐慌、

我姓彭却碰不见一个愿意为我弯腰的爱人、

我姓孙却不会损失我的倔强和坚强、

我姓朱却住不进你的心脏、

我姓辛却不能显露出任何的心酸、

我姓梁却能温暖你所有的不安、

我姓曾却不会赠予你心酸涩和空欢喜、

我姓童却不会幼稚到让你为难、

我姓任却忍不住眼泪让它滑过脸庞破开胸膛刺伤心脏、

我姓董却唯独读不懂你予我的温柔、

我姓戴却画不出你思恋的粉黛、

我姓唐却不想让你知道我掩盖住了所有苦涩、

我姓许却只想许你一袭白纱、

我姓蒋却不愿将就这每天的敷衍、

我姓廖却料不到你会头也不回的离开、

我姓郝却耗不起三五年等待一个不确定的爱人

2.姓韦的诗人有谁

韦氏英

韦孟

韦遐

韦贤

韦昭

韦方山

韦为宏

韦玄成

韦叟

韦子粲

韦睿

韦元恢

韦孝宽

韦节

韦衮

韦桃符

韦总

韦园成

韦匡伯

韦圆照

韦思言

韦思齐

韦思仁

韦匡伯

韦尼子

韦贵妃

韦尼子

还有很多呢,实在不想打了哦,对不起

3.姓韦的有哪个名人

韦应物(737~792或793),唐代诗人。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自天宝十载(751) 至天宝末,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常出入宫闱,扈从游幸。

安史乱起,玄宗奔蜀,他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广德二年(764)前后,为洛阳丞。

后因惩办不法军吏,被讼于府衙,愤而辞官,闲居东城同德精舍。大历十年(775)为京兆府功曹参军,代理高陵宰。

十三年,任鄂县令。建中二年(781)擢比部员外郎,在长安与畅当、刘太真、李儋、吉中孚等相交游。

次年出为滁州刺史。兴元元年 (784)冬罢任,因贫不能归长安,暂居滁州西涧。

贞元元年(785),为江州刺史。贞元四年,入朝为左司郎中。

次年出为苏州刺史,与顾况、秦系、孟郊、丘丹、皎然等均有唱酬往来。贞元七年退职,寄居苏州永定寺。

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诗中最为人们传诵的是山水田园诗。

后人每以“陶韦”或“王孟韦柳”并称,把他归入山水田园诗派。今传韦应物集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10卷本《韦江州集》,清汪立名辑订两卷本《韦苏州诗集》,民国时陶风楼影印南宋刘辰翁校点10卷本《韦苏州集》。

《千唐志斋藏石》有韦应物广德元年所撰《唐东平郡巨野县令李璀墓志》,为诸本韦集及《全唐文》所不载,韦应物传世散文仅此一篇。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孙望《韦应物事迹考述》,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韦应物系年考证》可参看。

4.史上姓韦的都有哪些名人

1、韦坚

字子金,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省长安)人。为唐代大臣,由秘书丞历任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位渭南县北)、曾任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令,以才能卓越、办事精干而闻名。

742年(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擢升为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时运进长安的江淮粮食财帛均经渭水(亦称渭河),但渭水曲折淤浅,不便漕运,韦坚主持征调民工,在汉漕渠和隋广通渠的基础上修筑运渠,在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壅渭修建兴城堰,引渭水入渠。

向东作一条与渭水平行的渠道,在华阴县永丰仓附近复与渭水汇合,渠成后每年运粮200余万石,提高效率10余倍。又在禁苑之东筑望春楼,下凿广运潭以通漕运,使每年至江淮载货之船舶在潭中集中。

后升兼江淮南租庸、转运、处置等使,又兼御史中丞。后为李林甫所谄,被长期流放岭南(今广东省广州市)遭害。

2、韦应物

(737~792),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一说卒于贞元九年(793)。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

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

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

3、韦皋

(746-806),字城武,唐代京兆万年人。一代名将,曾任监察御史、知陇州行营留后事、陇州刺史、奉义军节度使等职。韦皋始仕为建陵挽郎。张镒节度凤翔,署营田判官。唐德宗狩奉天,授陇州刺史。置奉义军,拜节度使。帝自梁洋还,召为左金吾卫将军,迁大将军。

贞元元年,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当四川安抚史前后经略滇南十一载,曾大破吐蕃48万,取铁桥16城,俘其五王,把南诏打得献地图和上贡求降,并且为他立纪功碑,威武之至。

凭着这样的赫赫事功,他被唐天子封为南康郡王,他给韦氏带来的荣耀,使世代子孙享用不尽,而终于成为了当时“离天尺五”的名门钜族。

这位使吐蕃望风披靡的大将,治绩也很高明,据说,他治理四川11年,载誉于道,当地的老百姓见其像必拜,深得民心。

4、韦述

京兆人。韦景骏之子,唐朝史学家,位列唐玄宗时期十八学士的第八位。韦述小时就将家二千卷书阅尽,“黄墨精谨,内秘书不逮也”。中进士时年纪还小,身材还不高。考功郎宋之问说:“韦学士童年有何事业”?韦述对曰:“性好著书”。

宋之问说:“本求异才,果得迁、固”。开元时,诏秘书监马怀素编次图书。怀素乃奏用韦述、元行冲、齐浣、王珣、吴兢等二十六人,同于秘阁详录四部书,五年始成《唐书》一百卷。张说引他任集贤院直学士,累迁尚书工部侍郎。

韦述在书府四十年,任史职二十年。补遗续缺,勒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事简记详。萧颖士将他比作谯周、陈寿之流。安史之乱时,流亡至渝州卒。韦述好谱学,撰有《开元谱》二十卷,著有《两京新记》。

5、韦绍光

广东香山(今广东省中山)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首领。菜农出身,喜习武术。1841年5月29 日,盘踞四方炮台的英军窜至三元里一带肆行淫掠,调戏其妻,即与乡民奋起反击。

怒杀敌兵10余名,旋与乡众聚集三元古庙,联络103乡人民,共商战计,并决定以古庙三星旗,“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

30日诱敌至牛栏冈,分割围歼,毙敌200余人,生俘20余名。时番禺农民周春率沙亭冈乡众,城北三家店打石工人邓潜率石工亦参加战斗。事后仍以种菜为生。享年80余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韦坚

百度百科-韦应物

百度百科-韦皋

百度百科-韦述

百度百科-韦绍光

5.列举姓 韦 的名人,并写出事迹

韦昭 (204~273)

字弘嗣,三国吴云阳(今江苏省丹阳县)人。好学能文,孙皓时为侍中,领修国史,因持正敢谏为孙皓所杀。所注孝经、论语、国语,均有名于世。

韦庄

字端己,生卒年不详,前蜀杜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人。本为唐末进士,后入蜀依附王建,掌书记。及王建据蜀称帝,蜀开国制度皆庄所定,累官吏部尚书,同平章事,谥文靖,工诗词。着有浣花集,所为秦妇吟长诗,尤有名于世。

1 韦昌辉:壮族,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之一。被洪秀全封为北王,1851年金田起义时任后又护军师,领右军主将,十二月被封为北王,六千岁。因对杨秀清素怀不满,1856年督师江西时,得洪秀全密诏,带3000人回天京,利用洪、杨矛盾残杀杨的部队及家属,引起公愤,被洪秀全处决。

2 韦迢:京兆人,岭南接度使行军司马。

3 韦庄:长安杜陵人,五代前蜀诗人、词人,曾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其语言清丽,多用白描手法。

4 韦忠:平阳人,十六国时期赵名人。

5 韦昭:云阳人,三国时吴之著名学者。

6 韦孟:彭城人,第一个出现于史籍上的有影响的人物。西汉诗人,他精通鲁诗,其子孙传至韦贤,5世都是邹鲁的大儒。当时有韦学之说。今存有《在鲁诗》。

7 韦以德:清广西桂平人,韦昌辉之侄。参加太平军,后封国宗,提督军务。1854年参加太平军克武昌,即奉命和石凤魁、黄再兴驻守。旋返天京。武昌陷后奉命西援田家镇,1854年战死于半壁山。

8 韦云清:清末广西南宁人,壮族。光绪三十一年入清军当兵。第二年参加同盟会。曾参加镇南关起义和河口起义,进攻两广都督时被俘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9 韦绍光:广州北郊三元里人,鸦片战争时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英雄。1841年五月二十八日,盘踞四方炮台的英国军队流窜到三元里一带,韦绍光组织群众奋起反击,被推举为首领。后又联络一百零三乡人民,诱敌至牛拦冈,伏兵四起,大败英军,杀敌200余人。

10 韦朝元:南笼府当丈寨人,清代南笼起义领袖。

11 韦应物:京兆长安人,诗人,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有《韦苏州集》。

河北省清河县韦王仙庄韦姓系明初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传至今日已有十四五世了。分三院:东院,中院,西院。共有五百人左右。春节祭祖时在一家的长子房中中堂上悬挂一挂轴,上书从始祖至今的先人姓名,祭祀三日。

12韦贵;明朝羽林前卫指挥同知.蒙古族,成吉思汗后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