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经济的缘起和发展

如题所述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物经济”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人类利用生物技术有着久远历史,因而与生物经济相关的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发展由来已久,但是作为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economic formation),生物经济仍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胡安·恩里克斯(Juan Enriquez)认为:基因组学的新的发现与应用,将导致分子-基因革命(the molecular-genomics revolution),使医药、健康、农业、食品、营养、能源、环境等产业发生重组和融合,进而导致世界经济发生深刻变化[1]。基于生物科技的发展和对生物能源及可持续工业原料的需求,1999年美国提出“以生物为基础的经济”(biobased economy)和生物基产品(biobased products)概念①。2000年4月上海的《经济展望》杂志提出了“生物经济”新的名词。作为一个正式概念,生物经济(Bioeconomy)由斯坦×戴维斯(Stan Davis)和克里斯托弗×迈耶(Christopher Meyer)于2000年5月提出[2]。关于“生物经济”的正式定义较早出现的有:
1. 生物经济是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为基础的、建立在生物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经济,是一个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相对应的新的经济形态[3]。
2. 生物经济是建立在生物资源、生物技术基础之上,以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分配、使用为基础的经济②。
3. 2004年1月,OECD发布《可持续增长与发展的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 for Sustainable Growth and Development)报告,将生物经济(biobased economy)解释为“利用可再生生物资源、高效生物过程以及生态产业集群(eco-industrial clusters)来生产可持续生物基产品、创造就业和收入的一种经济形态”③。2006年OECD将生物经济定义为:生物经济是经济运行的聚合体(the aggregate set of economic operations),用以描述在这样一个社会,通过生物产品和生物制造的潜在价值使命来为公民和国家赢得新的增长和福利效益[4-5]。
4. 2005年欧洲将生物经济概括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生物经济”(the knowledge-based bio-economy, KBBE),简称“生物经济”,具体理解为:生物经济是一个浓缩性的术语,它能够描述在能源和工业原料方面不再完全依赖于化石能源的未来社会[6];有的理解为“将生命科学知识转化为新的、可持续、生态高效并具竞争力的产品”[7-8]。以上定义,有的从科技生产力的角度,有的从科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结合的角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生物经济由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研发引致。
参考文献
[1] Juan Enríquez. GENOMICS: Genomics and the World's Economy. Science,1998 Aug 14;281(5379):925~926
[2] Stan Davis, Christopher Meyer. What will replace the Tech Economy.Time,2000,155(21):76~77
[3] 邓心安.生物经济时代与新型农业体系.中国科技论坛,2002(2):16~20
Deng X A. 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2006(2):16~20
[4] Paris OECD Headquarters.THE BIOECONOMY TO 2030:DESIGNING A POLICY AGENDA.2006-3-6
[5] Stephen Hilgartner. Making the Bioeconomy Measurable: Politics of an Emerging Anticipatory Machinery. BioSocieties,2007,2(3):382~386
[6]EuropaBio. About the Bio-based economy
[7] European Commission.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knowledge-based bio-economy, Conference report,Brussels,2005
[8] EuropaBio. En route to the Knowledge-Based Bio-Economy
注释
①例如,1999年8月克林顿发布总统令,敦促建立一套以生物基产品(biobased products)和生物燃料为目的的激励措施。
②参见:王宏广.试论“生物经济”.科技日报,2003-11-3
③OECD 网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