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成功后为什么杀功臣?

如题所述

高帝五年,汉初刘邦称帝,有封王封侯者百余人,这些汉初功臣中,大家熟知的有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曹参、陈平、灌婴、周勃、樊哙等人。其中,韩信、彭越、英布被诛,恰巧三人都是异姓诸侯王。而汉高祖刘邦诛杀的功臣,大多是异姓诸侯王(还有陈豨)。原因在于萧何、张良、曹参他们的嫡系身份,刘邦没有封他们为王的必要。而分封其他诸侯王,却是迫于无奈。彭越、英布、张耳、臧荼这些人原非刘邦阵营人物,有几人本来就是原先项羽分封的十九国诸侯中的一员。刘邦与项羽争霸最终得胜,实在仰仗于与他们的连横合作。韩信虽可称是刘邦嫡系,但在韩信攻略齐地后,成为仅次于项羽、刘邦的第三大势力。在楚汉相持的形势下,韩信的立场左右着战争的结局,齐、楚之立更是他以手中兵权要挟刘邦的结果(胜项羽后,刘邦马上收回韩信的兵权)。盗匪劫掠之后,参与者都要分一杯羹,这是常理。军功阶层或王或侯,也是历朝历代马上得天下后的必然秩序。这些异姓诸侯王都立于刘邦称帝之前,分封只是对既成事实的承认。当时,刘邦仅是汉王,尚属于项羽式的霸王,与其他诸王尚“亡上下之分”。异姓诸王有权置丞相以下所有官吏,自为法令而“不用汉法”、“自拊循其民“。即使后来刘邦称帝,诛杀异姓诸侯王,却又另立一批同姓诸侯王,与诸侯王”共天下“的局面也没有多少改变。王畿与东方诸侯国的分立,这种郡国并行制,实在是西周封建的翻版。(汉初,汉室直接控制的地域也只有关中、汉中、巴蜀、河北、淮北、江汉等地,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后,形势才开始扭转。)异姓王难以把控,林立于东方的局面对刘邦十分不利,甚至使他不敢都洛阳。定都长安,正如张良所说,是出于”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的目的,而后再找机会剪除异己。而另一方面,异姓王也未必能安分守己,满足于分赃结果,而一人谋叛,则牵动全局,人人自危。事实上,诸王被诛,每人都有谋反的举动。威胁到皇权,又哪有善终的道理,必定是场你死我活的较量。皇帝虽爱猜忌,但异姓诸侯王之外,汉初功臣多以善终。推荐阅读:『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李开元著)『汉代政治与春秋学』(陈苏镇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6-23
1、萧何是因为当丞相贪污被刘邦下狱而死的
2、张良一心向着韩国,蓄谋造反,所以刘邦把他杀了
3、韩信功高盖主,蓄谋造反,刘邦提前杀了他
4、彭越和韩信一起蓄谋造反,刘邦杀了他
5、英布是直接造反,刘邦击败他后杀了他
6、曹参是因为继任丞相后贪酒误事,刘邦杀了他
7、陈平贪污、受贿、强奸,做了很多坏事,刘邦就杀了他
8、灌婴在没有刘邦的命令下私自率军讨伐匈奴,大败而归,刘邦杀了他
9、周勃是因为他儿子周亚夫对天子不尊,刘邦夷灭三族,周勃就跟着被杀了
10、樊哙也是因为太粗鲁,对天子不尊,也被杀了
所以说刘邦杀的功臣每个都有自己的错,不能全怪刘邦
第2个回答  2019-02-20

第一个牺牲品是燕王臧荼,他就在刘邦称帝的那一年被刘邦以谋反罪名消灭。接着是韩信,在刘邦称帝的第二年被逮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