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的“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几种用法?!

同上。。。。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

1、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4、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

1、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4、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三、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

1、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3、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

4、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四、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

1、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五、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六、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七、介词,相当于“从、由”。

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八、介词,译为“按照”。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九、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

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十、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

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十一、连词,译为“以致”。

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十二、通“已”,已经。

例如: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4-29
"以"字在古文中,就词性而言,有六种,至於语法上的用法,也大致如是。详见下文。
(一)动词
1.用。如:“以礼待之”。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2.仰赖、凭藉。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3.认为。如:“以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 以可劝。”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窃以自古中兴之主,必有 命代之臣。”
4.可、能够。诗经˙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孟子˙滕文公下:“大 则以王,小则以霸。”
5.令、使。战国策˙秦策一:“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二)介词
1.因为、由於。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蚁蝼之穴溃。”
2.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3.在、於。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唐˙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4.加在前、后、左、右、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时空和方位的界限。如:“自古以来”、“长安东路以西”。
5.连及。易经˙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三)连词
1.而、且。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礼记˙乐记:“亡国之音 哀以思,其民困。”
2.因此。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目的在於。如:“以免”、“以致於”。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4.与、和。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耦进,反于射位。”
(四)助词
置动词后,无义。如:“得以”、“能以”。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五)副词
1.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2.既、已经。通“已”。三国志˙卷二十三˙魏书˙杜袭传:“吾计以定,卿勿复言。”
3.愈益、更加。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史记˙卷五˙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六)名词
1.缘故、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2.姓。如汉代有以彤。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以”字用法归纳

“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6�1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以”常和“为”连用,组成“以为”或“以……为……”结构,译为“认为”,“认为……是……”。例如: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认为)妙绝。(林嗣环《口技》)又如:孤常读书,自以为(认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古文中,也有单独的“以”字作“认为”解的,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中的“以”便解释成“认为”。“以”的应用范围广泛,表意也较复杂,下面就结合初一语文新教材(最后两例外),谈谈它的用法。

一、作介词用。“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凭”、“根据”等。例如:① 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例句中“以”引出“劈”的工具“刀”,“以”译为“用”。② 以我酌油知之。(欧阳修《卖油翁》)例句中“以”引出“知之”的凭借(或根据)“酌油”,可译为“凭借”。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例如:①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例句中“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② 以告富者。(彭端淑《为学》)译文: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富和尚。

二、作连词用。只表顺接,不表转折。
1、表原因,作“因为”、“由于”解。例如:① 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译: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用“文”做他的谥号。
2、表目的,作“(用)来”解。例如: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译: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3、表结果,作“以至”解。例如:① 以至于寸。(范晔《乐羊子妻》)译:以至达到一寸。

三、作副词用。
相当于“己”,表示事情已经完成或结束,可译成“已经”。例如:① 以啮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译:(假设)已经咬了人,就没有办法治好了。

四、作代词用。表示指代,可译作“这”、“这样”。例如:① 子贡曰:“无以为也!”(《论语�6�1子张》)译:子贡说:“不要这样做!”

当然,“以”字的用法还有很多,限于教材篇目,不再赘述,留待读者自己理解和领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2-31
1表示工具,译:拿,用。2表示凭借,译凭,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把。4表示时间,处所,译于,在,从。5表示原因,译因为,由于。6表示依据,译按照,依照,根据。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2表示承接3表目的4表因果,5表修饰。用作助词。
第4个回答  2006-04-28
以 1.作介词 则以铁范置铁板上(用,拿)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2.作连词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作动词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