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如何解读“鄙视链”现象?

如题所述

社会心理学有个比较重要的理论是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 )来自于Tajfei和Turner。不过最早的探讨其实是Sherif的实验开始的,用于解释族群中心(Ethnoentrism)中的两个内外群体的行为,即内群体偏好(in-group favoritism)和外群体歧视(out-group derogation),而鄙视链本质上也是由这两个群体构成行为组成的,区别在于“鄙视链”往往存在于某个文化背景(文化社群或者社交网络空间)中的网状冲突,但是核心机制还是这两个。当时Sherif在Robbers Cave实验后总结了一个叫做群体冲突理论,这个理论的着力点是所有群体在某种情况下(话语权的争端,资源的争夺等等)中,为了有限的竞争目标,天然会行成相互争夺的行为结构。那么在各群体在竞争性环境中,会形成分化甚至极化,群体内会由于外部压力和群体向心使得内群体偏好显得极为一致,且对于其他群体甚至内群体部分人进行排他行为,这种排他行为又保证了内群体的边界稳定。但过程中,分化程度相似和冲突较小的群体会形成新的共同目标,而本来内群体在另外领域的不一致又会导致内群体分化后形成新的小群体,形成新的外群体冲突,然后又产生第二波分化和交叠,所以网状的鄙视链就形成了。
鄙视就是俗称的看不起。这是行为者表达自己内心中的价值结构的行为。以人类为例,每个人都会依据自己份额偏好对外界的万物进行价值上的赋值,自己的偏好或来自于生理因素(基因),或来自于社会因素(文化)。比如我作为异性恋男性,对年轻漂亮的女性较不年轻不漂亮的女性有更高的价值赋值。
汉语词鄙视所强调的,更多是由社会因素所形成的赋值标准所表达的赋值行为。作为一个反对偷盗的人,我会鄙视那些实施偷盗行为的人。
所以鄙视的存在是很自然的,人类会进行赋值,会表现出赋值,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孩希望影响他人的赋值标准。鄙视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希望能帮到您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