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和电视剧的《大唐双龙传》有那些明显不同

大致的告诉一下就行,我只是好奇,大概的把比较明显的地方告诉一下就可以

只看过电视剧版本的《大唐双龙传》,没看过小说。不知道原著小说的剧情,跟电视剧版的有哪些比较明显的不同之处?听同学说改动挺大的。

我只是好奇,随便告诉一下就行,不用麻烦您逐个阐述,谢谢,麻烦您了

  《大唐双龙传》是2004年TVB黄易武侠三部曲之第二波出击。这部戏的被接受情况可以用“接受美学”的理论来观照。一部封闭的作品可以有万千种不同的阐释,对一部作品的不同部分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大唐》在全球的电视观众群中有迥然不同的命运,它的前后两部分的质量也大异其趣。

  作为一部香港制造的电视剧,《大唐》在香港本土却得不到观众的喜爱,2004年暑假在翡翠台播出的时候,收视惨淡,屡创新低,8周平均收视始终无法冲破30大关。在那一年,TVB推出了《金枝欲孽》《栋笃神探》等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将《大唐》的风头完全掩盖。一部投入了4000万巨资、制作精良的完全内地实景拍摄的大制作落得如此下场,冤哉《大唐》!

  不过是金子总要发光,香港师奶们的心水不代表全球观众的口味。在内地和马来西亚等外埠市场,《大唐双龙传》掀起了阵阵热潮,成为广受关注的流行文化现象。在内地,《大唐》虽然不能够在省级卫星台播出、不能够在黄金时间播出、甚至不能够播出,但是网上的议论如火如荼、经久不衰,各地影碟租赁店的出租情况也异常火暴。尽管有不少人中途退出观看,尽管有不少黄易书迷痛恨TVB编剧的任意妄为而怨声载道,但是执着沉迷于《大唐》的观众何止千千万万!?一个最直观的现象就是《大唐》捧红了6个年轻演员,他们的fans数量从无到有疯狂增长,相应的明星个人网站注册人数爆棚,各大论坛的相关讨论一直持续到现在。在马来西亚,TVB电视剧的生存条件比内地好得多,官方电视台可以播出,民间亦可租赁原声正版的DVD,《大唐》在马来西亚掀起追看狂潮,最惊人的成果就是将主演林峰推向了2005年马来西亚Astro华丽台“我最喜爱的男主角”大奖的宝座,一举打败了大热的《金枝欲孽》的林保怡、《西关大少》的张智霖和《隔世追凶》的郭晋安。当林峰站起来转身向观众感激致意的时刻,我也被感动了,是金子总归会闪耀放光,演员们牺牲大半年时间远离家乡在酷暑下完成的作品终于有了真正的回报,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于是我毅然拾起了4次中途放弃的《大唐双龙传》,在2006年的春节期间重新开始了我的“大唐之旅”的华丽冒险。终于,当我忍受完前17集的拖沓之后,剧情渐入高潮,境界遂深,感慨始大,心跳骤然加速,完全沉浸在千年前的隋末唐初乱世争雄的气氛当中,完全感动于英雄悲剧的沉重,全然忘却此时正是合家欢庆的新年之际……

  此剧最大的特征是慢热,最大的毛病也是难以在一开始便将观众紧紧抓住。全剧42集,可以将其砍为两半,以18集为界,前后各为一部分。这么做有些像小学语文老师教我们对文章分段并且概括段意,连自己都觉得颇有些好笑,但是《大唐》剧情的特征决定了两分法的可行。第1部分败在节奏拖沓,并未显示电视剧的分集特征。电视剧不是小说,它以集为单位,甚至以每集内部的插播广告段前后的小半集为单位,迫于播放条件的限制,观众不可能一口气看完,也不可能想在哪儿休息就在哪儿休息,观看电视剧的行为受到“集”这个单位的很大约束。所以,一部电视剧要想在电视台取得好的收视成绩,必须要做到以“集”为情节中心,为每一集都制造激烈的冲突、尖锐的矛盾,同时,在每一集的矛盾之间还应该存在因果相连的联系,以便承接叙事,使得整个剧情在总体上保持连贯和条分缕析。也就是说,每集要有吸引人的戏核,剧情要保持一定的紧张,不紧张不足以扣人心弦,不紧张就抓不住观众随意而多变的心。如果要做到精彩,每集之内除了有个大冲突以外,还应该小冲突不断,营造“三分钟一个小高潮,十分钟一个大高潮”的状况。很遗憾,《大唐》的前17集在这方面不得不说有所忽视,一路下来剧情比较拖沓,刺激人心的桥段不多,有一些比较好的冲突也是昙花一现,或者没有能够与整个剧情的发展前进相联系,白白地在激起一个美丽的浪花后又被大潮淹没。整体上看,《大唐》前半部分没有做到每集安置一个突出的戏核、时刻要保持观众神经的紧张。这导致观众入戏太慢,对《大唐》的接受度、参与度不足,还留有观望的余地,事实上,前4周的平均收视成绩也的确不如后面4周。

  除了在剧情安排上没有迎合电视剧“集”的特征以外,前17集的乏善可陈还有其他种种因素。首先是爱情戏还没有完全展开。爱情是电视剧永恒的主题,绝大多数TVB剧虽然不相台湾韩国剧一样将爱情直接作为主打和卖点,但是爱情戏的受重视程度也是路人皆知的。借着职业剧的壳讲着爱情的故事是屡见不鲜的事,武侠剧的爱情更是惊天动地刻骨铭心,动不动就爱得要生要死,为了爱人而牺牲性命、背叛家国的桥段也屡见不鲜。而江湖儿女的恩恩怨怨、侠客英雄们的义薄云天、帮派军阀的你争我夺更加烘托出武侠剧轰轰烈烈的爱情,古代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更为这爱情戏添加了如诗如画的意境。《大唐》前17集,虽然有李秀宁拒绝寇仲的求婚这个相对激烈的爱情戏场景,但是寇仲和真爱宋玉致之间的感情戏根本还没有开始,董淑妮也并未出场,师妃暄和婠婠跟徐子陵的三角恋也未成熟精彩,就连邪王和阴后的苦恋也还没有端倪,更别提李密和沈落雁、宋师道和商秀珣了。值得一提的是宇文化及和傅君绰这对冤家情侣,又爱又恨,纠缠到死,让人很是感动,可惜傅君绰死得太早,这份奇特的情缘便延续到了妹妹傅君瑜身上,和仇人宇文化及在后半部分继续进行情人之战。

  其次是双龙的个性、事业还未成熟。武侠剧无非只有两个模式,一种是成长,一种是游侠。杨过、张无忌、郭靖、韩柏等是成长模式的典型,从默默无闻的小子成长为顶天立地的英雄或者高手;乔峰、浪翻云等一出场便是成名的武学大师,他们的故事以游走南北为主。成长模式相对比较吸引人,可以让万千个平平凡凡的观众将感情投射到主角身上,跟着他一起上演一场人生奇遇记,挖到宝藏、得到武学秘籍、甚至抱得美人归,一步一步从一无所有到功成名就,这样的登天飘忽感娱人无数。《大唐》显然就是双龙的成长传记,忠实记录了两个潦倒贫贱的小混混如何成为威震天下的乱世英雄的过程。而前半部分是双龙成长的经历,后半部分则讲述双龙如何再创高峰、如何运用惊人的本领号令天下。前面的双龙还要看人脸色,尚未摆脱低下的身份地位,个性也正在形成过程中,武功也未臻佳境,人格魅力稍显薄弱。后面的双龙则呼风唤雨,常常大显身手,光是杀敌的雄姿已经令人倾倒不已,个性更趋成熟,魅力四射。今天的电视剧观众以女性为主,喜欢看型男的观众当然会对后半部分更加钟情。

  还有个原因就是时代背景。第18集尾,隋炀帝被杀,隋朝气数已尽,天下群雄并起,争霸之势形成,政治、军事斗争更加激烈,已经达到白热化的程度。而武林中邪王再次出山,正邪斗争激化,都将剧情的冲突推向高峰。

  综上所述,《大唐》的后半部分剧情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张力,揪人心弦,引人入胜,比起前半部分,应该说是质量更加上乘,不在一个档次上。不过,我无心在此挖苦前半部分的质量,应该知道,因果相连,没有前面的铺垫,也不会有后面的精彩。但是,电视剧不是小说,它的特性要求制作方必须要有“集”的观念,长达17集不能够有效地对观众进行相当的刺激和吸引,势必是一个硬伤。如今的电视剧明星效应也非常明显,有号召力的明星不需要精致的剧情就可以吸引忠实的观众,但是《大唐》没有这个优势,6个主角全部大胆启用新人,为了避免人才结构断层、明星青黄不接,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举动,事实证明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是这样以来对剧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前17集的剧情并未良好地完成任务。

  一半是淡然的粥,一半是喷香的饭,前后两部分的剧情质量实在差异巨大,各地的接受情况而截然不同。究竟是好是坏,各位看官心中自然有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07
原著中《长生诀》是四大奇书之一,电视剧中成了高丽的破书。
原著中师妃暄与石青璇是两个人,侯希白与杨虚彦是两个人,云玉真与沈落雁是两个人,电视剧合成一个人。
原著中双龙老爹是杜伏威,电视剧中成了李密。
原著中双龙还有两个好朋友,侯希白与跋锋寒。
原著中寇仲在徐子陵的劝说下让出天下,没有死。
原著中MM特多,电视剧中急剧缩减,人物性格大变,李秀宁倒罢了,还可爱些,婠婠、师妃暄、宋玉致性格有点不大喜欢。
当然,从原著中婠婠爱子陵没有电视剧中那么明显,原著中李秀宁对寇仲我看多半没什么爱慕之情,有的只是淡淡的感激与无奈。
第2个回答  2023-05-09
1. 故事情节: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比电视剧更为丰富,涉及到阴谋、权力、爱情等多个方面,故事延续性更强。2. 人物形象:电视剧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相对单一,而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深入。例如小说中的李治、李世民、高力士等人物形象更复杂,有更多的性格特点和行为细节。3. 情感描写:小说对于人物之间的情感变化和表达的描述更细腻,而电视剧中往往只是简单地呈现出来。4. 时代背景:小说对于唐朝时代的背景、政治环境等方面更为详细,电视剧中则更注重情节展开和人物之间的关系。5. 叙事方式:小说采用了多元化的叙事方式,如回忆录、史料、信件等,富有变化和趣味。而电视剧则采用了正常的连续叙事方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