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朦胧诗介绍

如题所述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以舒婷、北岛、顾城、江河、食指、芒克等先驱者为代表。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诗意隐约含蓄、富含寓意,主题多解多义等一些特征。
  所谓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这样一些特征。
  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4。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宣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1-01
五,六十年代的诗歌带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政治抒情诗是这一时期最受欢迎的文体之一.1976年天安门诗歌运动,是群众自发的诗歌集体创作运动.
新时期首先出现的是现实主义诗歌潮流,稍后出现了有关"朦胧诗"的讨论,说明一种新生代的诗歌正在文坛崛起.
"朦胧诗"不仅仅是某个诗人群,或者某类诗作,而是一种带有叛逆性,先锋性的创作潮流.因其作品在艺术上多用总体象征,具有表达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而被称为"朦胧诗".如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等,是"朦胧诗"的代表作者.
艾略特是中国现代朦胧诗歌的鼻祖

在网上,很多对中国现代诗歌(包括朦胧诗歌)起源和继承的评论是似是而非
的。这可能是由于一些国内不懂外文的评论家的错误导向所致,也有可能是由于
自己就没有理解好中国的现代诗歌,而混枭了自己的观点,也误人子弟。中国的
现代诗歌,究其源泉是由于五四时期由胡适等人发起的白话文运动,白话诗也就
应运产生。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很多著名的作家严肃的学者并没有留下多少
白话诗歌,只有一些类似嘻皮士的文人们,象刘半农,徐志摩等等,为了和女人
的打情骂俏而留下过一首半首。

中国早期的现代诗歌应该是继承于欧洲而不是美洲。这得益于一些留学欧洲
学人的推荐和传播。象卞之琳,徐志摩,李金发等等,所写的诗歌继承了欧洲维
多利亚式的风格,并没有多少的创新,节奏的和谐和词澡的华丽是其主要的特点,
但并没有什么心灵的震动,是沃斯瓦斯和波尔莱特在中国的翻版,甚至从中可以
看到雪莱和拜伦的影子。从中很少看到美洲惠特曼的影子,大概惠诗歌中的自然
和平民的形象和这些留学欧洲的没落贵族的口吻不太合适所致。很多人把这几个
人归结为现代朦胧诗歌的起源。其实是不当的。这时候的诗歌还只能是现代诗歌
而不是朦胧诗歌,当然,相对于旧体诗歌意象和词汇的运用已经有了朦胧的感觉。

中国诗歌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有一个特别辉煌的复兴时期。一批经
过文革,上过山下过乡的知识青年们用在煤油灯下的知识积累,带着对生活的感
性体验,在马可雅夫斯基和莱蒙托夫的指引下开始中国诗歌的新一轮革命。这期
间杰出的诗人有北岛,舒婷等。在八十年代的中末期,中国诗坛终于迎来了大爆
炸的时期。在理论领袖谢冕的指引下,一批批锐意的具有现代意识的中国诗人们
以严辰主编的诗歌报为阵地,纷纷打出旗号,成立山头,一时间中国的诗歌流派
竟然有几十家之多。所写的诗歌讦曲骜牙,常人难以读懂。这就是后来广被非议
的现代朦胧诗。

为什么称为现代朦胧诗?这是为了区别于以唐朝李商隐为代表的古体朦胧诗
歌。中国的现代朦胧诗直接继承于艾略特,Pound等人的诗风,摈弃了近代诗歌徐
志摩等人所提倡的维多利亚的模式。(EzraPound是和T.S.Eliot同一时代的诗人。
他有一首特别著名的诗【在一个地铁站口】,短短两句,却成为美国60年代诗歌
革命的启动之作)。对艾略特,国内的文学史书鲜有介绍,他们多数倾向于介绍19
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文学大家和诗人。记得有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
诗】,好象是收录了艾略特的【荒原】,没有什么介绍,似乎国内对他的地位不
是特别的推崇。因此,不揣简陋,在此将T.S.Eliout介绍一番,并将其长诗“
The Waste Land" 翻译一部份。
第2个回答  2006-10-18
朦胧诗作为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特殊背景土壤中生长的精神花朵,是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声音。三千年古典诗词一脉承传的使命意识与新诗救亡图存的悲愤呐喊以朦胧诗的形式获得最为精彩的回放。作为一种文学范式,朦胧诗成功地开创了一个文学的时代,将意象艺术的长处推向极致;同样作为一种文学范式,高密度的意象损伤了诗歌原本拥有的活力和流动感,使得这一诗歌范式无力继续。后朦胧诗人在彻底颠覆抒情和意象艺术,极大限度地开发了叙事性语言的再生能力和诗学资源的同时,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文本范式——平民化、口语化、情节化的诗歌风格浮出诗坛。
后朦胧诗的出现,是特殊背景下特殊机缘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诗风的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无外乎内心要求的巨大改变。朦胧诗人群体与后朦胧诗人群体历史命运,生存遭际的巨大差别难免会流露于诗歌——这种“心灵的歌唱”。
详细内容请点击:
http://www.wenxinshe.org/040sp3/ReadNews.asp?NewsID=9475
第3个回答  2006-10-18
我喜欢一楼朋友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