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著名女性故事

故事!!!!!

褒姒——烽火戏诸侯的女主角。
  妲己——商纣王妃,迷乱朝政,剖忠臣比干之心,孕妇之腹,设炮烙之行。
  西施——春秋越国大夫范蠡的女朋友。吴越大战,越国打败,勾践卑躬屈膝,奴侍夫差。西施也被送给夫差为妾。从此夫差日日陪伴,终致亡国。
  貂蝉——汉末,因受恩于司徒王允,为图报恩,充作王允义女,赠与董卓,挑拨离间董卓与猛将吕布。后致吕布杀董卓。
  卓文君——西汉全国首富卓王孙之女,守望门之寡。恰司马相如在成都,闻有此女,便借朋友邛崃县令之助,以琴声传情,博得卓文君好感。私奔而去。卓王孙大怒,不给钱财。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便在家门口摆摊卖酒,文君酒自此而始。后卓王孙屈服,承认这段姻缘。也成就了中国史上一段佳话。
  蔡文姬——汉书法家蔡邕之女,颇有才,后于乱世中流落大漠,嫁与匈奴左贤王,左贤王死后,嫁与贤王子,后曹操派人将其接回中原。郭沫若曾有著名戏剧《蔡文姬》。
  武则天——唐太宗时才人,后为高宗李治昭仪、皇后。执政近半世纪。后改国号为周,即位称帝。其他的就不说了。
  王昭君——本为汉元帝后宫之人,因得罪画师而被丑化,不被汉元帝所识。后因汉奴和亲,昭君自愿前往,嫁与南匈奴呼韩耶单于,为中原和边疆各族的和平作出了贡献。
  杨贵妃——本为唐明皇儿媳,后被明皇看重,选为贵妃。善舞蹈,深受明皇喜爱。后安禄山为讨好明皇,拜杨贵妃为母,以儿礼侍之。安史之乱后,被高力士缢死于马嵬坡。杜牧有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上官婉儿——唐初名臣上官仪之后,为武朝重要的人物之一,与太平公主交好。协助武则天处理政事,可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宰相。 王昭君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的身份入选掖庭的。当时,呼韩邪来朝,汉元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
王昭君约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宜昌秭归县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王昭君2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传说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李清照——两宋之际词人。嫁与赵明诚,举案齐眉,相濡以沫。后赵明诚病死,加之北宋灭亡。国破家亡,李清照遂有词风的转变。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梁红玉——宋抗金名将韩世忠之妻。或说其本是妓女。黄天荡大战之时,韩世忠冲锋在前,梁红玉亲擂战鼓。
  管道升——元朝书画家,赵孟?#92;之妻,颇具才气。后因赵孟?#92;欲娶一小妾,管道升写了一首“我侬词”,挽救了这段感情。
  苏小妹——或说其为苏轼之妹,嫁与秦少游。其实为苏轼之姐。颇具才气。
  孝庄皇太后——皇太极之妃,顺治帝之母,服侍大清三代帝王。康熙大帝正是由她教导而出。
  慈禧太后——清末权力的把持者。大家都应该比较熟悉她的事迹,就不多说。
  秋瑾——光复会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之后,被叛徒出卖,被捕遇害。近当代史的我就不例举了。希望对你有用。据说花木兰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欢练武。花木兰的父亲以前是一位军人,从小就把木兰当男孩来培养。木兰十来岁时,他就常带木兰到村外小河边练武,骑马、射箭、舞刀、使棒。空余时间,木兰还喜欢看父亲的旧兵书。
北魏经过孝文帝的改革,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但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哪能上战场呢?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小,于是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12年的军队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更不要说木兰又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12年后胜利还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想请她做大官,不过被花木兰拒绝了。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1998年,迪斯尼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
《河南通志》:“隋木兰,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时发兵御戍,木兰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还。……乡人为之立庙”。 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说:“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历年以纪,交锋十有八战,策勋十二转。朝觐,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书。隆宠不赴,恳奏省视。拥兵还谯,造父室,释戎服,复闺装,举皆惊骇。咸谓自有生民以来,盖未见也。卫兵振旅还,以异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宫中,将军曰:臣无媲君礼制。以死誓拒之。势力加迫,遂自尽。所以追赠有孝烈之谥也……” 明人刘惟德著《韩木兰(娥)传》载:“少女木兰,姓韩,原名娥,四川阆中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08
巾帼英雄梁红玉
著名的南宋抗金女英雄梁红玉的事迹,在《宋史·韩世忠传》中有详细的记载。但是,《宋史》却没有讲明梁红玉的籍贯。
有关文物史料证明,梁红玉是楚州人。 在苏州灵岩山的西麓,有一座“宋韩蕲王”的墓,近旁有一块神道碑,名曰“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墓的主人即抗金名将韩世忠及其夫人梁红玉。南宋孝宗赵 于淳熙四年�1177年 为岳飞等人平反昭雪,同时也追封韩世忠为蕲王,再谥忠武,并按王的规格重新安葬了韩世忠夫妇,立了一块特大的神道碑。此碑高4米多,字数逾万个,俗称“万字碑”。
此碑文字虽已剥蚀,几不可见,但苏州博物院存有全碑文本及拓片。碑文中有两处记载了梁红玉的籍贯:“杨国�即梁红玉 ,家楚州,织薄为屋盖。”“杨国,家本楚州,寓京口�即今镇江 也。”此碑建于梁氏去世不到30年,碑名由孝宗亲题,碑文系礼部尚书赵雄撰写,内容应当是十分可靠的。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 刻本《山阳县志》记载:“宋,梁夫人,蕲王韩世忠妻。楚州北辰坊人。初,江淮兵乱,梁流落为京口娼家女。”《淮安府志》及此后的《重修山阳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北辰坊又名北辰镇、北神堰,位于今淮安市淮城镇新城村。刻于清康熙年间的淮安人张鸿烈诗集《淮南诗抄》下卷中有一首题为《北神堰韩蕲王杨国夫人梁氏》,诗中写道:“北神堰枕清淮流,居人织苇堰上头。蕲王夫人昔家此,随母播迁至润州�即今镇江 。”作者在题记中说:“北神堰即今新城北门外以西是也,梁夫人微时家此。”清末淮安人卢介清所著《咏淮纪略》诗集中有《梁夫人》一诗,首联为:“夫人淮产居北辰,流落京口避乱尘。”其注云:“宋韩世忠妻梁氏,北辰坊人。”以上材料足可以断定,梁红玉就是淮安人。
梁红玉生于北宋末年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梁红玉少年时代便和家人一起,编织蒲包卖钱度日。不久,金兵大举南下,兵荒马乱,梁红玉便和母亲随大批难民流浪到镇江,后来沦落为军中艺人,以舞剑弹唱为业。一年元旦,梁红玉早起进军府贺新年,忽然看见廊柱下好像伏卧着一只白额猛虎,鼾声如雷,非常惊奇。她连忙抽剑欲刺,再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年轻的士卒。经询问,才知他就是韩世忠。梁红玉奇其才,将他带到家中,谈得非常投机,不久便由母作主,嫁给了他。
宋高宗于1127年在临安�今杭州 登基即位之后,见韩世忠南征北讨,作战英勇,屡建奇功,便提升他为浙西制置使,驻守在秀州�今嘉兴 。那时,梁红玉带着儿子滞留在临安。两年后,金兵相继攻下徐州、淮安和扬州,南宋朝廷一片惊慌。这时,承宣御营使正副统制苗傅和刘正彦乘机勾结金人,在京城发动兵变,妄图逼高宗退位。他们担心韩世忠率军前来讨伐,便将梁红玉及其子扣押起来,作为人质。当时的宰相朱胜非常了解梁红玉的为人,便假意向苗傅献计:韩世忠重兵在握,抚慰才是上策。苗深信不疑,便奏明被挟制的太后,封梁为安国夫人,派她前去劝说韩世忠,接他进京。梁红玉假意应允,第二天就赶到秀州,与韩商讨对策。不久,他们调集了四方兵马,与朱胜里应外合,一举平定了叛乱。
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 ,韩世忠和梁红玉奉命驻守京口,抵挡南下的金兵,士卒仅7000人。这年3月,金兀术率领数万精兵,几百艘战船,沿运河南下,企图渡江消灭南宋。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韩世忠夫妇经过周密部署,于15日和金兵展开会战。那天,梁红玉身先士卒,登上十几丈高的楼橹,冒着流矢,亲自击鼓助战。金兵逃到哪里,她的指挥旗就指向哪里。金兀术被堵截在黄天荡里整整48天,出于无奈,情愿尽还所掠,贡献名马,以求生还。但韩世忠坚决不答应。后来,金兵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利用老鹳河故道,凿开一条大渠,通到长江,才逃往建康�今南京 。金兵败走之后,梁红玉不但不居功自傲,而且上疏朝廷弹劾丈夫“失机纵敌”,请皇上“加罪”。这一举动更使朝野震动,人人感佩。不久,朝廷在封赏韩世忠的同时,加封梁红玉为杨国夫人。
1135年,梁红玉和韩世忠乘胜追击金兵,又一次来到家乡淮安府。他们大修城池,以淮水为界,抵抗金兵。他们与士兵同劳役,共甘苦,所以士卒用命,人心一致,镇守楚州10余年,“兵仅3万,而金人不敢犯”。 1140年,以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害怕抗金获胜对自己不利,便向金国求和,命岳飞由朱仙镇班师,接着就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兵权。第二年,秦桧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韩世忠和梁红玉力争不得,便愤然辞官,归隐于杭州的马塍梅园。韩世忠卒于1151年,不到两年,梁红玉也抑郁而死,与韩世忠同葬于苏州灵岩山麓。
第3个回答  2010-03-08
孟母三迁,一饭千金,木兰从军,梁祝……
第4个回答  2010-03-08
很多,如:花木兰、孟姜女、缇萦、苏小小、武则天、四大美女等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