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学业,父母还能和孩子谈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8
除了学业,父母还能和孩子谈什么?

——读《亲爱的孩子,见字如面》有感

当下,不管是在哪个学段(幼、小、中)的家长聊天群里面,我们大都可以感受到一种相同的东西——焦虑。焦虑什么呢——学业、前途、未来……所以焦虑什么就“鸡”什么——有应试性质的幼小衔接、补习班、提高班;也有打着“素质教育”旗号的兴趣班。近年来,这种情绪在家长身上出现得似乎越来越早,以至于——“鸡娃”出现了,“牛蛙”出现了;幼儿园中班就去上“幼升小衔接班”了;一个孩子一周额外上五六门课也不稀罕了。

不是说,学习这些东西不可以,但什么事情都讲究一个度,现在很多家长“鸡血”的程度让我在纠结的同时也很害怕。因此,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谈话内容,除了衣食住行之外,剩下的几乎都是“学习”或由此主题而衍生的内容。

我曾经让学生记录过一段时间的“与父母的日常对话”,并且要求他们根据记录写写感受。从他们记录的内容来看,日常对话的内容不出所料地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学业(成绩、作业、学校表现、补课)和物质生活(吃、穿、接送),涉及到其他方面的内容极其稀少。而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这样的交流,特别是涉及学业方面的,表现出一种消极抵抗的甚至讨厌反抗的反应。虽然很多学生也知道“爸爸妈妈是为我好”,但是他们无法靠自己去消解这种情绪,“忍耐”已经是他们做的最好的反应了。即使是我们眼里的好学生也是如此。当然,这样的记录和感受调查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结合平时我们所了解的各种信息,可以说已经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需要各种各样的养分的。很多孩子读到初中的时候,已经出现“动力不足”的现象,不仅是学习,对自己的人生亦是。究其原因,绝大多数就是,他们的成长中,除了学业,父母给予的“精神养分”太过稀少。

而王君老师的《亲爱的孩子,见字如面》则可以看做是一个父母与孩子之间交流的范本。书中向我们展示了作为一个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除了物质与学习,还需要给孩子的成长提供哪些“精神养分”,如何提供等内容。

1、 主题

大一点孩子们(我的学生是初中生)经年累月地听老师和家

长讲道理,特别是讲关于学业的道理,听得已经有点厌倦了。很多孩子很希望父母交流点别的内容。那么,除了学业,可以交流什么呢?

在书中,王君老师以自己的经历与思考告诉自己的孩子,(其实也是在告诉家长),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学业,还包含了很多其他的东西:爱(爱情、家庭、工作、交往);对自我的突破与挑战;自律;反省;选择与奋斗;承担责任;交流;坚持;欣赏他人;保持对生命的热爱;思考……

2、 素材

在写的关于对话的感受中,有不少孩子提出其实很想听听关于父母自己的经历,不要光是讲道理。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可是孩子们写到:大人们总喜欢讲自己以前多苦啊,多穷啊,你们现在多幸福啊!翻来覆去地讲到他们不想听为止。那么,有什么素材可以让家长讲给孩子听呢?我们来看看王君老师在书中谈了些什么。

  以爱为例吧。在我看来,书中提到的“爱”可以再细分为爱情、家庭、工作交流。

对于“爱情”这个话题,绝大多数家长几乎视为洪水猛兽,因为他们还是“孩子”啊,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啊!但实际上,社会信息发展如此迅猛,孩子们很早就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这些信息。但这些信息正确与否,健康与否就很难说了。其实,现代的父母应该也有所察觉,只是他们的少年时代是这样被对待过来的,他们也便只能这么掩耳盗铃地继续下去。王君老师则不然,她很坦然地孩子谈这个内容。她用各种素材告诉孩子各个阶段爱情的特质,讲述了关于爱情的各种看法,给我们描绘出了爱情的发展脉络。

    在《2016,请喜欢一个姑娘》中,王君老师以孩子爸爸的最初的感情体验和吴念真的《思念》告诉孩子——青春初期的喜欢,“像水晶一样澄澈”,“是爱情的前期体验,弥足珍贵”。

    然后用好几部电视电影——《花千骨》《何以笙箫默》《大鱼海棠》等——告诉孩子,如果遇到爱情了:

    “爱,要献给爱自己的人。没有应答的爱要及时打住、停止。

    (对于爱情,)不要太‘执’,不要太‘痴’”,不要较真,不要苛求,不要作茧自缚。

  彼此的牺牲才有互相的成全。

爱到深处是奉献;爱到深处是成全,是成长与自我成长。

爱,就一定让所爱之人幸福。爱,一定是两个人的共同成长。”

我们知道,当爱情走进婚姻,并不一定会“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着”。常常,爱情反而变得复杂起来。有的从“爱情”变成了“爱”,有的则直接消失了。于是,王君老师从《中国式关系》、《小别离》中悟到:

“幸福,从来不是高分学生的标配。

唯有深刻的理解并接纳爱人的需要时,才会有‘妥协’之举”。

在《公公婆婆的爱情》中,我们看到了爱情的美好模样——“它超越容貌、门第、个性,更超越岁月。”

当然,爱不止爱情,它还有父子情,祖孙情、朋友情,甚至是——与工作的感情,这些在书中都可以看到。

有时候,忽然间特意讲某个主题的看法或者道理,会显得很不自然,甚至带有浓厚的说教意味。而王君老师用自己的、长辈的经历、或者干脆像是闲聊似的谈着电影电视,借着这些或真实或虚构的故事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把一些东西传达给了孩子。

她说:“我们在别人的故事中,思考和探索活着的智慧与爱的智慧。”

讲“爱”如此,谈其他的主题也如此。

书中还有一组出乎一般人意料的文章——《100公里柴达木戈壁行散记》。这是一趟“自讨苦吃”之行,也是挑战自我,突破在我之行。正是在天地之间的行走,让王君老师领悟了很多生命之理。

王君老师就这样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一点一滴地化成文字,向自己的孩子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意。

《大鱼》也好,《乘风破浪》也好,当子辈对父辈所经历过的感同身受时,两代之间便会“彼此理解、接纳、和解”。两代人之间存在代沟是正常的,日常生活中也不会没有摩擦,然而,若是有了这样良好的沟通,有什么是解决不了的呢?

3、 时机

当我们发现孩子身上有某个问题产生再想去解决的时候,往往会发现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去解决,却收效甚微。在一块长满了草的地里要种庄稼当然比在一块空地里种庄稼累多了。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王君老师的做法是预先在空地里撒好种子,等待合适的时机让它自己发芽生长。

在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语句:“孩子,妈妈相信你能慢慢理解……”;“孩子,妈妈祝愿你……成为你自己,完成你自己”“如果你长大……”;“对你会不会也有一些启发呢”;“你渐渐长大,也会遇到很多类似的困扰……”;“亲爱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向姨婆学习,无论在哪种生命境遇下……”;“妈妈祝愿你能够……”;“孩子,用这两只手支撑你的人生……”“亲爱的宝贝,你的青春期即将到来……如果有一天,你感兴趣了,再来读读,如何”……

你看,这些无一不是在告诉孩子,当你人生中遇到一些事情,当你迷茫时,可以从妈妈这儿得到一些指点。然而从说话的语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指点并不是一本正经板着脸的说教,而是带着一位母亲对于孩子成长的欣喜与祝福。

4、 态度与情感

  中国大多数的父母有这样的传统:即无论在别人面前怎么明里暗里称赞自己的孩子,但是在孩子面前却很少直接表扬。小时候还好些,孩子越是长大,仿佛那些缺点也跟着越长越多似的。越是长大,父母与孩子之间,面对面的表扬和直接表达情感仿佛是不好意思宣之于口的事情一样。

而王君老师在书中则是从不吝啬对于孩子的肯定与欣赏。“孩子,妈妈也想起来你,你从小就非常独立坚强”;“你的表现,越来越像一个小小男子汉了”;“儿子你的表现很绅士”;“……因为有你的陪伴而分外地温暖”;“成长,让你不仅个子长高了,心灵也变柔软了”;“没有人正式教过你,因为爱,所以需要妥协,但儿子,你自己学会了”;“妈妈一直觉得,你是一个情商很高的孩子”;“你懂得尊重人,懂得爱”;“在这个方面,你从小就是妈妈的榜样”……妈妈要向你学习;“从此我知道了你的成长:你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妈妈……”;“你是妈妈最好的老师”;“按照现在的说法,你的价值观很正”……你看,除了学业,在孩子的成长中,可供表扬的方面其实有很多很多啊。字里行间,你读出一位母亲为了孩子的成长而感到欣慰与自豪吗?

所以,我忍不住想说,亲爱的家长,如果在生活中,你实在不好意思直接表达你对孩子的情感,也不妨付之于文字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