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好!我是做售前的,刚毕业,应届生,对于这个职业感觉很迷惑,希望你能够对我予以一些指导!谢谢

如题所述

(1)积极准备与缺乏经验。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对自己求职择业的关心程度远远超过了以前的大学生,为择业进行的准备工作也是积极努力的。但对于绝大多数毕业生来说,求职择业毕竟是人生第一次,没有职业角色的切身感受,没有求职应聘的实战经历。

(2)充满理想与脱离现实。面对市场经济为我们提供的广阔天空,大学生们满怀激情,设计和描绘着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蓝图,准备着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展现自己的人生。然而大学校园不是社会,大学生活不能等同于真实的社会生活,大学生们涉世尚浅;同时,由于未经历真正的实践检验,对自身的评价也缺乏客观的标准,故而理想往往脱离现实。

(3)渴望竞争与缺乏自信。大学生已经认识到只有竞争才能更快地发展自己,只有竞争才能成就事业。粗看起来当代大学生并不缺乏“自信”,但这种自信是在父母的呵护下起来的自信,是很少经历挫折与磨难的自信,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表层意义上的自信。当真正面对现实竞争的时候,又很难找到平时拥有的那一份自信。

(4)崇尚自主与依赖等待。经过大学的学习,大学生已经成熟起来,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希望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以成人的角色出现,独立思考,自主决策,实现个人的追求和价值。但另一方面,还尚未完全成熟,适应社会的知识和能力尚不完备,尤其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当择业中出现来自家庭等方面的不同意见、矛盾冲突时,往往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在遇到困难时,止步不前,不是积极地寻求解决的办法,而是消极地退缩等待。

(5)理性思考和感情冲动。从年龄上讲,大学生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思维敏捷,精神充沛,情绪体验深刻,接受新事物快,讲求理性思考问题。然而,同时又缺乏实践经验,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弱。求职择业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极易使大学生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造成情感与理智的尖锐冲突。

2、目前,大学生对就业主要存在哪些认识误区?

(!)认为当前就业形势紧张,就业无望。较客观的态度是,应认识到我国正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且社会需求总体上仍属供应不求,通过调整就业结构,用人需求应有较大空间。

(2)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就业期望值较高。应该讲,大学生是具备了一定专业技能素质的普通劳动者,只通过最重要的人力资源,还不能算做人才。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就业形式仍显严峻,大学生应该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就业,而不是一味坚持到自己需要的地方就业。

(3)为了就业,千方百计考证。虽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可以为自己增添竞争砝码,但中国目前的就业准入制度只是在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极大关心的部分领域内推行,并不是所有的岗位都要实行持证上岗。另外,证书只是一种资格的象征。并不是说你将来一定能胜任这种工作。

(4)为了躲避就业高峰,一心深造,延缓就业。比较客观的态度是,勇敢面对当前就业形势,找一份工作,一边积累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一边根据现实状况和兴趣、特长、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自己的路。认为自己读完硕士或博士后,就业形势就会好起来,是一种侥幸心理,并不可取。

(5)认为当前就业信息不足,或不如以前充分,消极面对。比较客观的态度是,无论是人才市场还是高校,对用人需求的统计都是有限的,在你所看到的用人需求之外,一定还会岗位缺人,而那些岗位也许恰好适合你,所以,找工作,根本在“找”上。

(6)嫉妒已签约或即将签约的同学,落井下石,以免做收鱼翁之力。比较客观的态度是,调整心态,祝福别人,鼓励自己,光明磊落的摆脱困境。如果一时找不到工作,可以先申请暂时就业。

(7)“慌不择路”有单位就签,结果上当受骗。比较正确的态度是,不卑不亢,全面考察用人单位的经营状况,不贸然接受对方的面试、签约要求。在知彼知己的情况下,才考虑签约事宜。

3、大学生择业容易进入哪些心理误区?

“大家都期望的职业一定是好职业”。以别人的意见为自己的意见,以别人追求的择业目标是否适合自己,面对复杂的情况没有决策的能力,不掌握求职择业的主动权。

“我一定要比别人强”。个人条件和环境、社会条件的不同,每个人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也不同,能够选择的职业范围各有区别。但部分学生虚荣心较强,攀比心理严重,觉得在校园期间我成绩比你好,荣誉比你多,“官职”比你大,理所当然工作也应比你好。总是不甘落后于人,眼光总是盯着别人,而不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一味地强求“最好”的职业岗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造成择业的困难和失败。

“只要待遇高就行”、一些大学生在择业观念上过于讲求“实惠”,只要用人单位能够提供高工资、高福利就行,而不考虑自己是否适合职业的要求以及将来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

“没有关系找不到好工作”。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管理体制、人事制度等各方面都还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改革。受个别消极现象的影响,一些没有“关系”的毕业生便得出“没有关系找不到好工作”的结论。于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择业,失去自信和努力,往往使自己失去很好的就业机会。一些学生存在依附心理,自己不急着找工作,整天想着攀哪个亲戚朋友的关系,拿点钱买个职位,这样买来的职位恐怕难做长久。

“一次就业定终生”。有些毕业生 抱定现在的工作就决定自己一辈子的陈旧观念不放。实际上,在现代社会里,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是内在机制的必然要求,人才流动是大势所趋,也是每个毕业生应有的观念。

“天生我材必有用”。社会需要大学生,特别是那些大学生中的优秀人才。但这并不是等于说是“优秀人才”冰注定有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就可以坐等理想的工作岗位。自恃清高,坐以等待“伯乐”慧眼识千里马,往往会以失望而告终。

4、大学生常出现哪些心理障碍?

焦虑与急躁。职业选择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其重要不言而喻,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往往产生很大的心理冲突、矛盾和挫折。急躁是焦虑的一种特殊表现,急躁主要表现为遇事不冷静,不能沉着稳健,且冒失、莽撞,做事急于求成,解决问题不深入细致,做事经常事倍功半或半途而废,甚至事与愿违。在就业过程中,急躁者总是抱怨用人单位办事缺乏效率,优柔寡断;希望与用人单位见面后立即签订协议,以免节外生枝;或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就草草签订协议,事后又追悔莫及。

自卑与仕途。与自卑相反,一些学生对自己的估价过高,认为自己的条件非常优越。因此,在求职择业中,目标定得很高,期望值非常大,好高骛远;对单位过度挑剔,这个不如意,那个不理想;冷漠与低就。一般而言,大多数学生血气方刚,情绪丰富,富于激情,但也有少数大学生情绪冷漠。在择业过程中,由于经受不住挫折的打击而情绪冷漠学生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关心他人,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前途漠然处之;意志衰退,心灰意冷,缺乏进取精神,看破红尘,逃避现实,随波逐流。有些学生总觉得竞争激烈,自己技不如人,遂甘拜下风,产生低就心理,不敢对自己“明码标价”,找个买家草草卖出,对于一些单位开出的不平等协议也闭着眼睛签订,给日后工作带来严重隐患。

怯懦与羞怯。怯懦与羞怯是一种胆小、脆弱的性格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有少数大学生过于胆小,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自信,总是有一种“丑媳妇怕见公婆”的心理。比如,面试之前担心、慌乱、焦虑,面对招聘者结结巴巴、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答非所问,甚至有的在求职现场丢下自荐书就跑,这样的人自然难受用人单位赏识。

保守与造假。有些学生缺乏竞争意识,不敢迎接挑战,或抱着谦虚“美德”不放,不敢亮出自己长处及特色;有些学生不愿出远门,只愿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里就业,另一些人则早早登上爱情方舟,毕业后为与另一半留守同一战壕而死守一方,这样的人目目光短浅,难有所作为。更有甚者,为了达到目的,有些同学产生了造假心理,要知道假学历,假证书、假荣誉等并非敲开就业大门的救命稻草,假的终究长不了,反而只会误了自己的名声,毁了自己的前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