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考与国考有什么差异?

如题所述

省考是地方性的考试,范围小,难度低。国考是全国性的竞争,范围大,难度自然也大。组织考试的部门不同,国考是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部公务员管理局组织的一个考试的选拔,而省考是省人事厅公务员管理处组织的;国考相对来说笔试比较难,因而分数都不是很高的,面试因为要照顾全国各地,面试反而简单。省考因为是地方的,笔试卷子相对简单,但是面试比较难。

我们都知道公务员的考试,被称为是国考。热门的岗位竞争到达300比1存在。300个人竞争一个岗位,是多么激烈的挑战。是我们国考经常所面临的境地。这就最大的差异所在,要知道国考的名额是面对全民,所以自然难度就加大了。

相对于省考的分数自然就低了。但是热门职位的竞争还是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但是相对来说,省考是简单的。所以我们也不必担心害怕。我们难别人也是一样的难,这是我们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当然现在的这种考试不仅仅只是死记硬背的方式。更多的是灵活的思维变换。随着中国素质教育的改善,这样的考试随后也是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果你是参加考试,那就认真对待,好好加油考试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03
大同小异。关键是要了解制约公务员考试得高分的10个因素,现推荐给您,希望对您有参考作用。

一、阅读速度不够“快”

公务员考试的试卷的阅读量很大,就拿行政能力测试来说,全卷的总字数都在两三万字左右。据统计:2000年中央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能力测试卷的全卷总字数是20081字,2001年是22073字,2002年A卷是28087字,2003年A卷是29300字,2004年A卷是24453字,2005年A卷是30553字。从总体上看阅读量有逐步上升的趋势。在两个小时内要看完近三万字,还得理解内容然后再选出正确答案,对考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很多考生考完后出来说题目太多做不完,实际上应该说是“读”都“读”不完,怎可能“做”得完?可以用速读记忆软件训练提高阅读速度,目前,国内口碑较好的是精英特速读记忆,百度搜索排前列。

考生在平时的备考中,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阅读速度,在绝对阅读速度提升的前提下,留给我们的对题目的思考时间就会相应地增加,那么在考虑较充分的条件下,题目的命中率一定会比匆忙下判断要高得多。二、知识面不够“广”

常识题的特点是几乎没有技巧可言,考生会则得分,不会要“蒙”中还真不容易。这时候平时知识面不够“广”,考生在这部分题目的分数就会一直上不去,当然就无法突破自身的瓶颈分数了。所谓知识面“广”,其实跟人的个性很有关系,一个人如果兴趣广泛,涉猎的方面较多,自然就能知识面“广”。考生要针对性地对常识题主要考察的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复习,复习时要把“面”铺开就可以了,不必对这些学科的内容进行深入地研究。同时要注重培养自己对时事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兴趣,毕竟考生一旦通过了公务员考试,将来要从事的机关工作必定是与政治、法律密切相关,所以培养这方面的兴趣既是备考的需要,也是未来工作的需要。

三、无法快速寻找题干重点

在行政测试的考题中,题量大是一个难点所在,但与此同时,就单个题目而言,其内容的复杂性和较强的干扰性也是一大难点。就举2001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语言理解题的34题为例子:

34.如果从伦理的角度着眼,两极分化是一种悲剧性的社会现实。面对落入破产者行列的许多小生产者和劳动者,我们不能不寄予深切的同情。但是从生产力的角度着眼,两极分化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发生作用后的必然经济结果,它发挥着约束和激励的功能,使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都趋于更合理的配置。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从发展商品经济的角度看,两极分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转折性字眼后面的原文内容相符,应选择)

B.我们应该对落入破产者行列的小生产者和劳动者寄予深切的同情(对转折性字眼前面的内容的描述,应排除)

C.我们不应该对落入破产者行列的小生产者和劳动者寄予太多的同情(对转折性字眼前面的内容的描述,应排除)

D.我们应该首先从经济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应该过多地从伦理的角度考虑问题(对转折性字眼前面的内容的描述,应排除)

从上题我们可以看到,B、C、D都与原文相符,但本题题干的重点落在转折处“但是”这个字眼之后,因此,正确的选项应该是A选项。而考生一旦不能找到题干的重点所在,很可能就选择了错误的答案。

四、估算技巧不足

公务员考试中的数量关系题考察的不是考生的计算能力,而是考生的估算能力。因为在考试中,数量关系题用的是选择题的考察方式,而且四个选项的干扰性较之其他数学考试来说,已经很低了。所以考生通过合理的推断计算,是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从干扰性不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的。另外,大家如果拿这两年的全国真题的答案来看一看的话,就会发现某些甚至是相当部分的数量关系题的答案几乎是用十分钟以上的时间都很难想出来的,要在一分钟内完全解出?几乎不可能。因此考生如果寄望每道数量关系题都在解出答案后再选出与之相符的选项,那么必定是费力而不讨好地白白失去自己宝贵的做题时间。以下举一道真题来做一个示范:

33.1,10,31,70,133,( X )。

A.136 B.186 C.226 D.256

正确答案:C

【估算法】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差是9,21,39,63,其差值是不断递增的,那么我们可以推断下一个差值一定大于63,即未知数X一定大于133+63,即X>196,则马上排除A、B选项,在C、D 选项中,C选项最接近196,则选择C选项。

【传统解法】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差是9,21,39,63,而9=3×3,21=3×7,39=3×13,63=3×21,而3,7,13,21是一个以4位首项,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由此可见,所填的数字是(21+10)×3+133=226。

从上面可以看出,相对于传统解法来说,估算法在逻辑思维上更加直观,思维过程要更加简单,一方面可以节省宝贵的做题时间,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考生的思维疲劳,有利于后面的题目解答。

五、观察类比的技巧需要提高

考生在这方面的不足体现在图形推理题中,其实这种题型最早不是用来做公务员考试的题型,而是用在智力测试中的。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是不是做不好这类题目的人就意味着智力(IQ)比别人低吗?答案是否定的。诚然,观察类比能力确实能从某一方面反映人的智力情况,但每个人的特点并不一样,有些人对图形比较敏感,有些对文字比较敏感,还有些人对颜色比较敏感……

六、材料阅读量在上升

据统计:2001年中央公务员考试的申论测试卷的材料总字数是1574字,2002年是2243字,2003年是4243字,2004年是3918字,2005年是3597字,2006年是8317字。尤其是06年的申论考试,阅读量突然大幅增加,当然这与目前信息化的时代背景是密切相关的,因为相对过去而言,现在的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所面对和实际处理的信息量要远远大于过去,

七、在观点上不一定能与国家主流观点保持一致

在申论考试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提出的观点要与国家主流观点保持一致。为什么?首先,国家需要的是能正确执行国家政策的公务员,而不是与国家政策有相左意见的公务员。其次,能在观点上与国家主流观点保持一致,也在一个侧面向阅卷老师反映考生有阅读时事的良好习惯,同时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和政治理论基础,是比较适合从事公务员工作的人选之一。而目前相当多的考生并不喜欢阅读枯燥乏味的政治文章,甚至连政治新闻也很少关注。这就导致了考生对国家主流观点缺乏认识,

八、对策的可行性较差

在申论考试中材料所反映的社会问题都是在公务员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和必需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在这里就存在着一个角色错位的问题。考生不是真正的公务员,没有任何行政经验,许多社会问题考生根本没有实际接触过,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在考试中却要求考生一个“准公务员”的身份去解决这些考生不熟悉的社会问题。考生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只能凭感觉去“想”对策,而不能像有经验的公务员那样去找到合适得对策,其结果可想而知,要么是对策空洞无物,要么是理想化的不可实施方案。

九、对所谈到的话题并不熟悉

第一,不熟悉的话题将导致考生在下笔前的思考时间过长,影响后面的答题时间。在申论考试中很容易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如果仅仅是以答完申论考卷为目标的话,申论的时间的确是很充裕的,但考生如果是以获得申论高分为目标的话,时间并不如想象中充裕。因为在答卷的过程中,考生需要严密的逻辑思路和高超的语言表述来打动阅卷老师。第二,面对不熟悉的话题,考生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地对策。人类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存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申论考试的要求是要考生把对该社会问题的理性认识写在申论的答卷上。我们就可以很好得解释为什么国家的申论考试为什么一定要考相对比较热门的话题,因为一旦考察的是极度冷门的话题,没有多少人对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那么考试的区分度就会大大降低。

十、卷面整洁度差

良好的卷面整洁度会给阅卷老师一个较好的第一印象,那么老师对你这份卷子的起评分将高于其他的卷子,无形中就等于赢在了起跑线上。反之,整洁度差的卷子就等于给了阅卷老师一个较低的起点,从而影响了评分。一般来说,卷面中的字体不宜过大,不宜采用草书等较难辨认的字体,对自己字体有把握的考生可以行书的格式,没有把握的考生则宜以工整的楷体为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