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发生的情况是,跟同业交流,往往第一句都是,献丑了,我们这个系统的负荷,跟贵行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在场的所有人只能苦笑以对。其次好坏的标准要建立在系统的建设目标上,没有哪个系统可以满足所有的需求,每个银行都有自己的目标。宇宙现在所用的系统,中文名称叫做“全功能银行系统”,没错,宇宙行的系统就必须有宇宙名。有幸搞过宇宙行某数据处理的中枢应用,被整个系统的恢弘架构震撼了。大多数客户平时接触的系统大约只占所有子应用数量的不到5%,大概可以将这个系统比作母体,每个应用都是个锡安。按照宇宙行的德行,每上一个新的业务就会诞生一个或多个新的锡安,超级广阔的业务线也就早就了极其庞大的系统,从整个系统所完成的功能来说,确实是行业内的顶级。首先从可用性角度来说,之前跟数据中心的同事聊天,他们说今年的可用性目标是四个九,也就是全年需要有99.99%的时间,系统是无故障运行的。其次是缺陷密度,宇宙行为了解决软件缺陷,有专门的缺陷管理工具(脱胎于十八摸的CQ),有专门的测试团队,有严厉的缺陷考核机制(干过的都知道),大多数的缺陷在上线之前就被消灭干净了,少数的缺陷会在上线一两天之内被大量的交易所发现。最后冗余和灾备,所有生产服务器都有备机,在出现问题时可尽快切换,大部分数据库使用了类似DG架构,极少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为了确保灾备恢复,数据中心有两地三中心,分行有同城机房,每年有灾备演练。可以说,系统的可靠性是真的用人和钱堆出来的,“可信赖的银行”是真的名不虚传。PS:在灾备上面,抛开体量不说,宇宙行还是落后在交行后面,此行早在08年就敢全行灾备切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