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现在的孩子被称为“熊孩子”

如题所述

“熊”是孩子的一种天性,“熊孩子”原本代表着家长对孩子又爱又嗔的态度,但随着不安全事故发生次数的增多,“熊孩子”已经泛化成实施了违法活动但还不能适用法律惩罚的未成年人。2022年1月1日起,我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洪明在接受央视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家庭教育促进法》更加明确了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监管主体责任。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不仅要承担监护管理责任,还要承担社会赔偿等相应的法律责任。“熊孩子”闯了祸,家长必须要兜底,不能以“孩子太小”为借口帮自己开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很多大人都忽视了规则教育,出了事情后往往先把孩子打一顿,再进行提醒,结果收效甚微。洪明认为,在依法带娃的背景下,家长应该注重教育方法,加强教育能力,让孩子具备规则意识,而这就要从“早”“细”“明”“严”开始做起。

早,就是要在事情发生前,提前告诫,提前立规范;细,则是要注重规则的细节;明,则是指要明确告知孩子,并且确定孩子能够明白、理解、认可;最后一个严,是指要让孩子明白,如果触犯规则,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从而进行严格规范。

好奇和探索是孩子的天性,春节期间如果遇到“熊孩子”来家里做客该怎么办?洪明建议,大人最好提前将一些贵重物品或者容易损坏的物品妥善收起来,同时合理引导,提前告知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