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端刺激经济的区别

如题所述

所谓“供给侧改革”和此前的“需求端刺激”经济理论有何区别呢?
从经济学理论角度看,“需求端刺激”本质上是凯恩斯学派,注重短期的需求管理,这一学派诞生于1929年大萧条之后,在欧美风行一时。而到了20世纪70-80年代,英美等国陷入滞涨,凯恩斯主义一筹莫展,供给学派应运而生,该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供需是不均衡的,滞胀的原因是有效供给不足,需要通过增加供给来恢复经济的均衡。
里根和撒切尔夫人是较为著名的供给学说的追随者,面对“滞胀”和高失业率,里根总统主要推行的政策包括:减税方案、放开竞争、加大科技投入,而撒切尔夫人除以上三点外,还推行了“私有化战略”——对于比重高达40%的国家企业采取了大规模拍卖、关闭、改制上市等措施,到撒切尔夫人任期满时,英国绝大部分的国有企业已私有化。
从效果上看,供给学派和需求学派的最大区别在于效果的长期性和短期性,从短期效果看,供给学派提高了财政赤字,而政策效果也并不如需求学派立竿见影。而在中国领导人开始释放“供给侧改革”的信号后,市场对于进一步“大规模刺激”的预期有所落空,大宗商品价格立刻承压开始下行。
但从中长期来看,供给学派的政策效果非常显著,上世纪90年代左右,英美等实施了供给学派政策的国家产业结构明显升级、财政预算平衡、通货膨胀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国际竞争力也大大提高。
实上,中国曾经有过类似的供给学说理论的实践,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中国通过主动化解过剩产能的方式以应对需求不振,例如对于棉纺业的减产增效。从1978年到1981年3年间,纺织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是过去26年增速的近三倍。这一时期是棉纺织业体制转轨的开端。到1981年底,基本形成了供求关系影响产品价格的市场环境;但是依然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企业进入比较自由;不同类型企业待遇不同的问题明显;产权结构仍然以国有为主等问题。而进入90年代以后,棉纺织行业出现了相对份额下降,过度竞争,效益状况继续下滑,但生产能力仍在持续增长的情况。
1997年11月3日朱镕基在上海考察棉纺业时指出,要把亏损严重的纺织行业的压锭、减员、增效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解困的突破口。同年11月6日,中国纺织总会提出,必须在三年内淘汰一千万锭棉纺锭。此后,政府通过减员增效、下岗分流、规范破产、鼓励兼并的方式,使得棉纺业迅速出清了过剩产能。
除棉纺等行业的减员增效外,当时的政府还放松了对于房地产行业、医疗行业、教育行业等的管制,同时,在国企改革、兼并重组和整体上市方面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以说,当时的改革直接受益了中国21世纪之处的飞速发展。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9年四万亿刺激之后,虽然中国经济出现了脉冲式的经济增速企稳,但此后又开始减速,同时刺激政策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煤飞色舞铁公基”等行业的过剩产能直到今天还未能完全出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16
所谓“供给侧改革”和此前的“需求端刺激”经济理论有何区别呢?
从经济学理论角度看,“需求端刺激”本质上是凯恩斯学派,注重短期的需求管理,这一学派诞生于1929年大萧条之后,在欧美风行一时。而到了20世纪70-80年代,英美等国陷入滞涨,凯恩斯主义一筹莫展,供给学派应运而生,该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供需是不均衡的,滞胀的原因是有效供给不足,需要通过增加供给来恢复经济的均衡。
里根和撒切尔夫人是较为著名的供给学说的追随者,面对“滞胀”和高失业率,里根总统主要推行的政策包括:减税方案、放开竞争、加大科技投入,而撒切尔夫人除以上三点外,还推行了“私有化战略”——对于比重高达40%的国家企业采取了大规模拍卖、关闭、改制上市等措施,到撒切尔夫人任期满时,英国绝大部分的国有企业已私有化。
从效果上看,供给学派和需求学派的最大区别在于效果的长期性和短期性,从短期效果看,供给学派提高了财政赤字,而政策效果也并不如需求学派立竿见影。而在中国领导人开始释放“供给侧改革”的信号后,市场对于进一步“大规模刺激”的预期有所落空,大宗商品价格立刻承压开始下行。
但从中长期来看,供给学派的政策效果非常显著,上世纪90年代左右,英美等实施了供给学派政策的国家产业结构明显升级、财政预算平衡、通货膨胀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国际竞争力也大大提高。
实上,中国曾经有过类似的供给学说理论的实践,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中国通过主动化解过剩产能的方式以应对需求不振,例如对于棉纺业的减产增效。从1978年到1981年3年间,纺织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是过去26年增速的近三倍。这一时期是棉纺织业体制转轨的开端。到1981年底,基本形成了供求关系影响产品价格的市场环境;但是依然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企业进入比较自由;不同类型企业待遇不同的问题明显;产权结构仍然以国有为主等问题。而进入90年代以后,棉纺织行业出现了相对份额下降,过度竞争,效益状况继续下滑,但生产能力仍在持续增长的情况。
1997年11月3日朱总理在上海考察棉纺业时指出,要把亏损严重的纺织行业的压锭、减员、增效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解困的突破口。同年11月6日,中国纺织总会提出,必须在三年内淘汰一千万锭棉纺锭。此后,政府通过减员增效、下岗分流、规范破产、鼓励兼并的方式,使得棉纺业迅速出清了过剩产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