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对当时颓废的明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张居的新政怎么影响明朝?

张居正推行的“万历新政”,清除了嘉庆朝以来的沉疴积弊,使朝政焕然一新,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同时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使得太仓余粮可用十年,国库库银达到七八百万两,这才是万历中兴的关键指标。

张居正推行的新政时间,是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年,朱翊钧登基的时候才10岁,更本没有能力处理朝政,所以,朝廷大事分别由内廷司礼监冯保与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而冯保与张居正又是同盟关系,加上小皇帝对张居正很是尊敬,信任有加,从不直接叫他的名字,言必称“元辅张先生”,或“张先生”。

有了皇帝的支持,又有司礼监的辅助,张居正在大明朝廷里干什么都没人干反对,因此才能够顺利的推行新政。在10年时间里,张居正前5年基本都是在整顿吏治,对官员实行考核,大大的提高的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因此出现了朝廷号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的工作效率。

在后5年里,基本都是在提高财政收入,充实国库。主要的就是实行“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的不合理赋役负担,使农民有更多时间来从事农业生产,做到了“田不荒芜,人不逃窜,钱粮不拖欠”。在保障农民有田种的同时,也不忘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使得工商业也是高度发达,国家税收自然水涨船高了。

在整顿吏治、为国创收之后,同时也加强了国防力量,用名将镇守重镇,加强边境军事要塞建设,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三千多座,加强北方的防备。为万历朝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三大征之后,国库仍有许多存银。

在为国家积极谋划改革的10年里,张居正也因此劳累成疾,在万历10年6月,明朝一代大政治家,太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病逝,万历皇帝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5

万历年间,张居正新政改革给颓废的明王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改革期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气象。,所以张居正改革又称“万历中兴”。改革的时间从万历元年(1573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结束。改革的方案主要体现在政治、军事、经济三个方面。


政治举措

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上疏明神宗朱翊钧实施“考成法”。

考成法

考成法是以内阁为中央枢纽控制六科(吏科、户科、礼科、工科、兵科、刑科),以六科监管控制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工部、兵部、刑部)。国之事务形成了内阁—六科—六部—地方各衙门逐级督察,严厉的考核考绩制度。从上到下,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奖罚分明。

考成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都由内阁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各级督察,改变了以往办事的拖拉作风,大大提高了各部门的办事效率。


军事举措

张居正的军事方针是:整顿边疆,对内做好守备,加强边疆防务,提高军事抗衡能力;对外搞好外交关系。

张居正启用戚继光、谭纶、王崇古、方逢时等著名将领镇首各边疆,并积极操练兵马,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加固增设城防、修筑明长城。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以备一时之需,以防万一。在对内加强防备的同时,张居正设法加强汉蒙关系,促进双方积极友好往来。在张居正执政及其后的二三十年间,北疆基本无战事。


经济举措

(一)清丈田地

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以福建为试点清丈田地。1580年,张居正上疏皇帝并获准全国陆续展开清丈土地工作。有了田地的具体数目,对打击一些贵族地主隐匿田地、偷税漏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增加了田税收入。

(二)一条鞭法

虽然清丈田地对朝廷掌握全国田地数目,增加财政收入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仅靠清丈还不能彻底改变。赋役不均和胥吏盘剥的问题,所以在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又进行了赋税改革,实施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就是各州县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税汇到一起合并均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一条鞭法大大简化了税收制度,方便征收纳税。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以作弊,对增加财政收入大有好处。一条鞭法早在嘉靖十年就确立了,只不过是没有大面积实施。

一条鞭法改变了明朝以前混乱不均的赋役制度。对减轻农民不合理的赋役,限制胥吏的营私舞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足之处就是没有征收数额的规定,个别不法胥吏要进行横征暴敛,还是有空子可钻的。


(三)为民谋福祉

万历十年(1582年),随着清丈田地和一条鞭法的实施,明朝财政有了进一步的好转。张居正便上疏请求免除自隆庆元年(1567年)至万历七年(1579年)各省积欠下的钱粮。另外,他还反对传统的“重农轻商”观念。提出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他还反对随意增加商税侵犯商人利益。

张居正的改革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在增加明朝财政收入,巩固国防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缓和了阶级矛盾。但这场改革最终随着张居正的去世而流产了。

第2个回答  2019-11-17

张居正的改革对明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一条鞭法更是直接影响到了清朝的赋役制度改革,张居正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明朝的后期危机,使万历年间出现了短暂的繁荣。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到明万历年间,颓废守旧的势力十分强大,可以这么说,改革的南渡超过了任何朝代的改革,特别是张居正直接把改革的对象指向了贪官污吏和地主豪强,张居正虽然为人沉稳,但是也犯了宋代王安石的毛病,革除弊端太过激进,导致在改革之中得罪了太多的官僚贵族,特别是自己亲近之人也不理解张居正的做法,甚至误解张居正,是张居正以一人之力强行推行改革,使明朝后期出现了短暂的盛世景象。

首先,简化了征税手续,不但限制了地方官吏巧立名目加税,使之难以作弊,而且还使没有土地的百姓解除了劳役负担,使之与民生息,有田的百姓也能用较多的时候耕种土地,使农民不管是从事手工业还是种田都产生了积极性,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一条鞭法实施之后,明朝国库收入有了显著的提高,财政状况有了不少改善,国库储备的粮食也日益增多,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不够一年之用的情况,万历年间就有了很大的进步,进一步稳固了社会。

其次,一条鞭法实行赋役折银的方法,没有田土或者少量田土的农民获得了较大的自由,容易离开土地进入城市,给城市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也间接增加百姓的收入,更是直接盘活了不少手工业,促进了当时的商业发展,有利于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

总之,张居正的改革不管是对明朝还是对后世都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虽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局限性,但是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求,更是让但是的明朝出现了一种崭新的面貌,更为明朝的延续又打下了不少的基础。

第3个回答  2019-11-13

张居正,字太岳,湖北江陵人,所以当时人们尊称他为“张江陵”,号称明朝历史上最牛的宰相和政治家。

张居正

张居正是徐阶的门生,基本继承了徐阶的政治遗产,使得他在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的政治生涯都非常顺利,并在万历初年得到了李太后的支持,联手大太监冯保,挤走了原内阁首辅高拱,朝廷的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其主持裁决,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虽然让日薄西山的大明王朝松了一口气,但是却因为剥夺了皇帝的权柄而遭到皇帝的记恨,所以在死后遭到了万历皇帝无情的报复。

万历皇帝

万历八年(1580年),张居正上疏并获准在全国清丈土地,并在此基础上重绘鱼鳞图册,全国大部分地区根据户部颁布的《清丈条例》对田地进行了认真的清丈,大部分州县清丈彻底,清查了地主豪绅侵占的土地,大大增加了纳税的田地(额田),当时全国田地为7,013,976顷,比隆庆五年(1571年)增加了2,336,026顷。随着额田的增加,加上打击贵族、缙绅地主们的隐田漏税行为,明朝田赋收入大为增加。

尽管张居正清丈田亩、平均赋税的做法被海瑞等人认为是下策,并不能真正解决民间赋税不均的问题,但从理财的角度看,清丈田亩对于朝廷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国的额田面积,增加财政收入起了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为 “一条鞭法”的赋税改革创造了条件,随着清丈田亩工作的完成和一条鞭法的推行,明朝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有了进一步的好转,这时太仆寺存银多达四百万两,加上太仓存银,总数约达七八百万两,太仓的存粮也可支十年之用,后来支撑“万历三大征”的几乎都是张居正打下的老底子,“万历三大征”之后明朝就只剩下个空壳子了,所以万历初年的明朝普通百姓的日子还是不错的,万历也被当时的百姓称为“明天子”。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公历1582年7月9日),张居正病逝,神宗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

可是人走茶凉,更何况一个已经去世的人,久受张居正打压的势力趁机纷纷弹劾张居正的接班人潘晟,万历皇帝勒令潘晟退休,于是天下人都知道张居正失宠,于是纷纷落井下石,于是万历下令抄没其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家属或饿死或流放,后来万历在舆论的压力下中止进一步的迫害,张居正也免了被开棺鞭尸之劫难。

张居正故居

其实万历心中未尝不知道张居正是一心为国的,但是他忠的是大明王朝,而不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对于一个封建皇帝,这是他不能容忍的,并且他也不想天下再出现一个张居正,于是他对张居正展开了无情的报复,而此事也使天下文人寒心,再加上万历因为立太子之事与文臣们闹别扭,造成了大明王朝进一步的跌入深渊。

1622年,木匠皇帝朱由校为张居正恢复了名誉,虽然晚了四十年,但是迟到的正义总比没有好,可惜此时建州女真已经崛起,遍地的流民又让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雪上加霜,纵然张居正复生,对此也是无可奈何了,所以明朝虽然亡于崇祯,但实亡于万历,自从张居正死后被清算的那一天开始,大明朝基本就已经死亡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11-18
张居正的“万历新政”直接影响到了清朝的赋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但是政府的危机,使万历年间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景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