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齐策四 原文与翻译

如题所述

《战国策·齐策四》原文与翻译
原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佩,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翻译:
齐王派使者问候赵威后,书信还没有启封,威后就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齐王无恙吧?”使者有点不高兴,说:“我奉齐王之命出使赵国,现在您不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岂不是先卑贱而后尊贵吗?”威后说:“不是这样。假如没有好的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假如没有百姓,君主又怎能南面称尊?难道有舍本问末的道理吗?”于是进一步问齐国的使者说:“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他还好吗?他这个人啊,有粮食的人给他吃,没粮食的人也给他吃;有衣服的人给他穿,没有衣服的人也给他穿。这是帮助齐王在养活他的百姓呀,齐王为何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叶阳子这个人还好吗?他这个人啊,同情鳏寡孤独,赈济穷困不足。这是帮助齐王安抚他的百姓呀,齐王为何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吗?她摘去耳环玉饰,一直到老不嫁,以便奉养父母。像这样用孝道来率领百姓,做子女的榜样,为何至今不让她上朝呢?齐王对这两位贤士不加以任用,对一位孝女也不加以召见,怎能统治齐国、做万民的父母呢?於陵的子仲这个人还好吗?他这个人啊,对上不服从齐王,对下不治理家务,又不和诸侯交往。这是引导百姓做无用的事呀,齐王为何至今还不把他杀了呢?”
详细
赵威后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太后,以贤明著称。齐王派遣使者问候她时,威后并没有直接询问齐王的情况,而是先关心收成、百姓和国家的状况。这体现了她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认为国家的根基在于百姓的安乐和收成的好坏。威后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因为她没有将君主置于百姓之上,而是将国家的整体福祉放在首位。
威后接着询问了齐国的三位贤士和一位孝女的情况,她认为这些人都是齐国的宝贵财富,对齐国的治理和百姓的福祉有着重要作用。然而,这些贤士和孝女并没有得到齐王的任用和召见,这让威后感到十分遗憾和担忧。她认为,齐王应该重用这些有才能和德行的人,让他们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
威后最后提到了一位名叫於陵子仲的人,他是一个不愿服从君主、不治理家务、不交往诸侯的人。威后认为,这种人引导百姓做无用的事,对齐国没有任何贡献,因此建议齐王将其处死。这体现了威后对于无用之人的严厉态度,同时也表明了她对于有用之才的重视和推崇。
总之,《战国策·齐策四》中的这段文字,通过赵威后与齐国使者的对话,展现了威后的治国理念和人才观念。她以人为本、重视贤才、厌恶无用的思想,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这段文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战国时期政治、文化和社会风气的窗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