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对大学生成才有什么重要意义?

如题所述

  看看这篇文章,也许对你有帮助:

  论中国传统美德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

  摘 要:人格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甚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传统美德博大精深,其具体的内涵和修养的方法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美德;人格培养
  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特色,以人为中心,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属伦理型文化。中国的伦理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对于中国人道德境界,理想人格的培养,对于中国家庭、社会的稳定,对于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都曾起过历史的积极作用。中国文化有世界上最发达的伦理学说和人生哲学,这些伦理学说和人生哲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系统的美德,这些美德在封建社会被称誉为“君子之德”。所谓“君子之德”就是中华民族古代理想人格所必备基本品德、基本素质。我们对于这些传统美德给以创造性的转化,给予现代的科学解释,使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就可以成为一种新的美德,从而也就成为我们今天培养21 世纪大学生的理想人格的基本追求、基本素质。
  一、人格的内涵
  所谓人格,既是伦理学概念,也是心理学概念,它是对人的气质、涵养、价值的一种概括,其基本内容包括人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价值追求、知识结构等重要因素。毫无疑问,人格是以一定的文化与伦理为基础,渗透着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的精神与导向,而表现在人的行为方式与交往关系中。所以,人格与人类的活动,与人类创造历史的实践,与推进人类文明息息相关。
  二、中国传统美德概述
  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美德,这些优良的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这些优良的传统美德,概括起来主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远大理想并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奋斗
  中国文化是特别强调理想和境界,境界也就是理想、儒家为中华民族设计了“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和“天下为公”的理想,道家设计了“道法自然”“、小国寡民”和“无君论”的理想,墨家提出厂“兼爱非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理想。秦汉以后,中国的有志之士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繁荣、富强而奋斗的过程中,或者用时代精神解释了这些理想,或者提出了新的理想。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就是为了在中国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他认为他所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就是符合大同理想的。毛泽东也很欣赏“大同”理想,他把共产主义称作“世界大同”,并为在中国实现“大同”理想奋斗终生。人各有志,都应当建立一个远大的理想,憧憬一个美好的境界。
  (二)加强修养,发扬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美德。
  注重人身修养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重要区别,在于它的自律性、反躬修己的性质。孔子提倡:“君子求诸己,小求诸人。”意思是说,有修养的人,经常严格要求自己,没有修养的人,才苛求别人。所以他又告诫人们:“躬自厚,而薄责二十人,则远怨矣! " “躬自厚”,是多做自我批评,“薄责于人”,是少批评别人多做自我批评,少责备别人,就可以减少对立面,减少怨言。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把孔子严以律己、注重自己身心修养的思想总结成一条指导人生的格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梁漱溟在论述中西文化的区别时说道: 中国文化是向内用功夫的(强调自我修养) ,西方文化是向外用功夫的(提倡认识物性) 。重视人生修养不但是中国文化之特点,也是中华民族之美德。普通的人通过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才可以取得事业的成功,中国文化总是把做人、修养放在首要位置。
  (三)强调关心国家利益、他人利益,以人民利益为先
  孔子的仁学,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墨家的兼爱非攻,都是以爱他人,关心他人利益为重。按照“忠恕之道”,主张“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对待别人的慈爱之心,也就是“推己及人”,亦即平常所谓“群体和谐”精神。北宋开明政治家范仲淹更把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概括为脍炙人口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芳数百年,激励开明政治家去关心人民利益的传统美德。历史上的志士仁人也以此为高尚的道德标准,为民兴利,为国除害。
  (四)坚持发愤忘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中国文化始终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对自然的积极主动精神,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周易乾卦传•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说天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法天,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正是《周易》所反映的中国文化精神,也是数千年积累起来的传统美德。孔子正是遵循这种精神奋斗了一生,把自己铸造成为人类的伟人。他在晚年面对自己的弟子述说自己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时说:“其(指自己)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曾参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提出君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的观点。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从此,君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激励着数以千万的志士仁人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事业终生奋斗。
  (五)发扬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美德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向来被认为是志士仁人坚持正义、坚持真理、坚持理想与信念的高尚品质和传统美德。这种美德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伟大事业,也在中华文化的史册上谱写了新的动人乐章。
  (六)发扬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的美德
  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国文化之根本精神、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有人称中国文化是“孝文化”,这是有道理的。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孝道”,我们当然应该进行分析、鉴别。但是,孝敬父母的基本思想,则是数千年调整、和谐家庭关系所积累起来的伦理规范,成为中华民族历代所认同的传统美德,今天仍然应当继承和发扬。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另一个重要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向来有“天、地、君、亲、师”并列的提法,这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又说明了“尊师重道”的传统。
  四、借优秀传统,塑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是具体的、现实的。儒家有儒家的理想人格,道家有道家的理想人格,墨家有墨家的理想人格,古代有古代的理想人格,现代有现代的理想人格,东方有东方的理想人格,西方有西方的理想人格。现代的理想人格,一定是在继承古代理想人格优秀遗产的基础上, 又吸收了西方理想人格的可取成分的条件下,融合、转化而成的。这是对古代理想人格的创造性转化,完成对古代理想人格的创造性转化,才能成就现代的理想人格。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志士仁人”的人格,成为体“仁”的人也就是理想人格,即所谓“圣人”人格。“仁人”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他能够做到“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能够“泛爱众”“博施于民”的人都是“仁人”。“泛爱众”“博施于民”就不容易做到。其中最重要的是“克己复礼”“忠恕之道”,“克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具体的要求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忠恕之道,要求做到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比,也就能做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矜而不争”。这些理想人格的文化、道德素质,在古代看来已经很理想,今天看来就很不够了,它只是一个侧面而已。_
  道家的理想人格是能够“体道”的人格,也就是“真人”或“至人”的人格。所谓“体道”或“真人”的人格,即是能顺乎自然,“无欲”“无争”“知足长乐”的人格。这在道家看来己经是很理想了。但是,今天看来也是很不够的,都缺乏现代意识、现代精神。
  现代新型的理想人格,应该是既有传统的美德,又有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又有现代科学及管理知识。现代意识与时代精神,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全球意识。实事求是地说,这四种意识都是中国固有传统文化所缺乏的。我们培养跨世纪人才,造就新型的理想人格,必须在继承、发扬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与现代意识、时代精神相结合,掌握现代的科学与管理知识。在此条件下,建立新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历史观、审美观、这种人格,善于调处个人与环境、个体与整体、需要与奉献、欲望与现实等等的关系,既表现为自尊、自爱、白律、自信、自强、自进的精神,又具有开放、创新、竞争、奋斗品质,既有忧患意识,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既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又有“公天下”“天下为公”“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理想。这就是我们要造就的21世纪理想人格。
  如何培养新型的理想人格呢? 也就是培养理想人格的方法问题。孔子称作“为仁之方”。他在《论语》中讲了许多内容,概括起来,不外乎学习、笃行、内省三种方法,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借鉴与启发意义。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说:“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些都是学习好的品德的具体方法。孔子要求其弟子除了学习之外,强调实行,怎样实行呢? 他主张效法身边的榜样去身体力行。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已。”何谓“能近取譬”呢? 就是效法身边的榜样,以身边的仁人为榜样去实行仁德,这便是实践仁的方法。儒家最重视内省的修养方法,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下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儒家提倡做人要有修养,有修养的核心在于能经常用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去做自我反省。儒家的基本经典《大学》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为什么这样强调修身呢? 《大学》一文解释得非常明白:“意诚而后心自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原来,修身可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效果。《中庸》一文则将这种修养方一法叫做“慎独”,所谓“君子慎其独也”。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有修养的人,常做自我批评,自己扫除心灵上的尘埃。以上儒家的修养方法,今天看来,虽然有脱离实际之处,但是,它那种自尊、自重、自律的精神对我们今天仍有教益,仍有启发。希望青年朋友们,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现代意识,造就新型的理想人格,站在世纪之交的制高点,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为推进人类文明多做贡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__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5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泽被春秋、影响深远。几千年来,哺育了炎黄子孙、激励了所有奋发有为者、造就了千千万万中华民族的脊梁,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法律政治逐步健全的今天,传承千年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依旧不失去其对当代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影响力。
第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概述及其当代价值
中华民族的
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到家、法家等多家伦理道德的精华。在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传统伦理道德曾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在一定程度上,它甚至于我们整个民族的血脉融为一体。在相当长的时间长河里,并成为历代前人共同的价值观、人生观的评价标准。到近现代,尽管对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一些具体问题还存在着矛盾和争议,但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许多东西都成为具有鲜明东方特色的道德观。特别是儒家思想提倡的谦逊、诚信、仁义等,对大学生的成长及成才具有重大意义,不仅需要大学生继续传承,也需要将其发扬光大。
第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基本特征
一、倡导整体和合精神,强调为社会、国家、民族效力的爱国主义的信念。
这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第一要义。正是这样一种爱国主义献身情怀,支撑着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追求,始终视死如归,最终留下一段又一段可歌可泣的动人历史篇章。
二、推崇“仁爱”与人际关系和谐原则
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特别强调要“推已及人”。孔子曾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些都是积极的着处世态度。在今天,这种思想仍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仁爱”就是要求我们保持一颗怜悯、同情和爱护的心,能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人际关系和谐历来为传统道德所强调。传统道德要求我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人要谦和,但事事屈从;要尊重他人意见,但随声附和;要能容纳朋友缺点,但不任其堕落;要乐于助人,但不一切包办。仁爱原则确立了我国传统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三、弘扬人伦价值,讲究个人在人际关系中道德主任和品格
四、追求精神境界完美,宣传个人修养的持之以恒。
第三、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内容及意义
一、爱国主义传统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我国的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从屈原的“上下求索”的忧国忧民思想,到范促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芒。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永恒主题。但无可否认,现代爱国主义教育随年级增长逐步淡化是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应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以保证大学生在成长乃至成才后对祖国做出更大贡献,并以此为目标向更高要求发展。
二、敬老爱幼传统教育
其特点是重视人伦关系,提倡人伦价值。中国传统道德重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人伦关系,并使其成为社会家庭共同遵守的道德要求。我校开始实施的“献五心”活动中就包含有“孝心献父母”、“关心献他人”等内容。鉴于大学生在年龄层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及作用,传承敬老爱幼的传统教育不仅可以使当代大学生认识自身行为对自己成才与思想道德修养完善的重要性,也可认识到自己对社会发展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推动社会向文明社会加速进步。
三、廉洁奉公传统教育
其特点是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崇尚做人的德性。面对中国当代庸腐成风,党内推起的清廉的浪潮,不仅着影响着在职的公务人员,也为成长中的大学生敲响警钟。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理中,一直主张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价值观,特别提倡“以身殉道”、“舍生取义”、“公正无私”、“两袖清风”的浩然正气。如今在当代社会中突显其重性。加强廉洁奉公传统教育成为遏制庸腐成风治本的有效方法。
四、诚实守信传统教育
其特点是推崇仁爱原则和“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以心换心”的人际关系。中国的传统道德把仁爱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提出了“仁者爱人”、“人和”、“和为贵”的思想。为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必须讲“诚”讲“信”。彼此之间地“责已严、待人宽”,提倡“助人为乐”、“成人之美”、“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在当今社会诚信成为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真诚待人还成为新的社交标准和社会准则。当代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为我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并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及意义。
五、文明礼貌传统教育
其特点是把“礼”看作修身、做事、治国的根本。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文明礼貌是一种美德。中华民族以利益之邦著称于世,人和人的关系讲究“礼尚往来”,待人处事讲究“非礼勿动”、“非礼勿言”。可见“礼”成为一张必备通用名片。当代社会向多元化发展,需要一大批既具有专业技术,又具有礼仪的高精尖技术人才。礼仪对大学生的社交乃至社会文明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严于律己、热爱劳动、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谦虚苦学、不耻下问、尊师重教、礼贤下士、刚正不阿、见义勇为等都是我国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瑰宝,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史中起着不可忽略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
中华民族的种种优良道德传统,就今人而言,重在继承和发扬,同时也应当注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选择地吸收我们现时期真正有益的东西,是指更适合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铸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优良道德传统,这是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笔巨大而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都应当更好的珍视和运用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让社会文明的步伐迈得更快,让祖国的未来更加灿烂辉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