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四种,我们常用的一般是“持名念佛”,因为最容易,是适合我们这个时代众生的根基,同时妙用不可思议。
四种念佛:
1、实相念佛:圣凡别,悟前悟后别,参究观心念佛别,见解差别观心别;
2、观想念佛(系念法门);
3、观像念佛;
4、持名念佛。持名差别:①都摄六根,②晨朝十念,③十念计数,④随息念佛,⑤至诚念佛。
第一种是实相念佛。实相念佛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许多道友以为实相念佛就是开悟的人,专门念实相叫实相念佛,其实并非这么简单。实相念佛,首先有凡圣差别,比如说大乘登地圣者,他实相念佛,与一般凡夫有差别;其次凡夫当中如果以悟的实相来说,悟前与悟后有差别;禅宗开悟的可以说是实相念,但是没有开悟的,也有可能修实相念佛,也可以说是参究念佛,比如说念一句“阿弥陀佛”,一边念的时候,一边问:“念佛是谁”?这就是参究念佛。
实相念佛里面还有一个是观心念佛。依天台华严这些圆教叫一心三观,天台的观心念佛,或者以中观唯识观心,所以观心念佛当中又分种种宗派而不同。比如说,依空性的法门,以自续派单空,也可以结合念佛法门观心,边念佛边观原来学的单空的见解;应成派离四边的见解,将这些见解与一句佛号结合起来;随理唯识和随教唯识,这是按藏传的讲法;如果按汉传以天台华严圆教,或者别教通教,这三种大乘法,这些宗派的修法都不一样,观心的方法也不一样。
经过这样分析,我们就知道实相念佛的范围极为广泛。实相念佛也不一定就是念一句佛号,参禅也可以叫实相念佛。
第二种是观想念佛。就像《观经》里的杂想观,或者以前我们介绍过的天如惟则禅师的系念法门,这是天如禅师给他母亲传的一个法门。他母亲修持名念佛,因为年纪大了,念佛容易伤气,所以给她介绍系念。所谓系念,就是只要心里不忘记,随时挂念着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了,忘了就提起来,忘了就提起来。就像一个孩子想他母亲一样,无论吃饭睡觉都流着眼泪想妈妈。系念极乐世界,就可以用孩子想妈妈的方式想着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可以了。有时候不方便出声念,不方便持名的地方,不妨用系念法。
观像念佛,就是佛像放在面前,我们看清楚了,接着内心中现出佛像来,安住上在佛像上,不要忘记。观像念佛,如果能修得好,与持名念佛结合起来,这样念佛时,佛容易现前,容易感应。当然也要因人而异。
第四种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最为稳妥,适合各种根基的绝大多数人修,不容易出现偏差。前面的这些观想乃至观像,像善导大师讲“境细心粗”,境是非常微细的,我们众生心很粗,神识非常粗乱,很难相应。所以,持名念佛最适合大多数人的根基。
下面就介绍持名差别。持名念佛也有种种方法,有修的差别。
第一种,都摄六根法。这是印祖经常介绍的“口念耳听心记”。
第二种,晨朝十念法。这是慈云遵式禅师根据第十八愿设计的。本来第十八愿讲十念,就是念十句佛号。但是晨朝十念法里是讲十口气,一口气能念多少句就念多少句,这样以气来摄心就不容易生妄想。晨朝十念法适合极忙的人,过去有些王公大臣为了百姓的事情,忙得没时间,就用这种方法念佛。只要有真信切愿,按照晨朝十念,也能往生。
第三种,十念计数法。这是印祖推崇赞叹的方法。就是念一句心里记一下,念两句就记两句。从一数到十,或者从一到五,六到十;或者三三四加在一起,开始念三句再三句再四句,这就是十念计数。与其他方法,比如数珠念佛相比,拨念珠,神容易疲劳,然而十念计数,不但不会疲劳,而且是养神的,越念精神越好,越念身体越好。因为心归一处,不打妄想,自然而然精气就能充足,所以就能养神。
第四种,随息念佛法。随息念佛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随着呼吸念。首先,要会运用数息观,熟练了之后,再配上佛号,这叫随息念佛。特别喜欢打坐的人用随息念佛,就非常容易配上,把念佛拿来修禅定的人,用随息比较合适。平时走路做事情的时候,不容易随息。关于随息这种方法,按印光大师与谛闲大师的书信里讲,要想得念佛三昧,不用随息念佛是很困难的。得念佛三昧,本来就是一种定,所以,要想入定、入三昧,按随息法最容易心归一处。佛在世的时候,修行人主要就修不净观和数息观这两大甘露法门,证得阿罗汉果的非常多。
随息念佛法有窍诀,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随息通常的原则是数出不数入,就是出气的时候数,吸气的时候不数,当然你要数也可以,但是如果出入息都数,就容易成病,这是一个大的原则。这里也归纳一下印光大师文钞里的讲法:入息的时候不念不数,出息的时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这样的一种随息。还有一种情况是念四字(四字六字随息的方法是一致的),譬如说,你吸气的时候念“阿弥”,出气的时候念“陀佛”,一吸一呼正好四个字,这样也可以。但是出入息不要同时数。这是随息念佛的简单方法。
第五种,至诚念佛法。当使用前面的摄心念佛不能相应的时候,自己觉得妄想纷飞时,可以发起至诚恳切心、痛哭流涕心来念佛。至诚心生起来的时候,妄想就很少,心念也就归一了,接着就可以用都摄六根的方法念,念着念着又不相应了,再至诚恳切念。所以,几种方法可以不停地调节。
——摘自 仁禅法师《一函遍复》探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