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类型

如题所述

铜鼓的类型如下::

万家坝型铜鼓:以云南楚雄县万家坝出土的铜鼓命名。体型与鼓面较小,鼓胸膨胀,器表粗糙,或通体无纹,或只有简略的花纹。年代约为春秋初至战国早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濮人与骆越人是这种类型铜鼓的创造者与使用者。

石寨山型铜鼓:以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出土的一批铜鼓为代表。其特点是鼓面大于鼓腰,胸部突出,足部较高。纹饰多为写实性纹样,鼓面主纹为旋飞鹭鸟,胸部主晕饰人物或划船图像,腰部常有竖直纹带纵分成方格,内以牛或剽牛仪式及羽衣人跳舞图象为装饰。

此型铜鼓分布中心在云南,北延至四川南部,东北到贵州毕节,东北到广西贵港,南达印度尼西亚。其流行时代始于战国初期至东汉初期,前后延续500多年。铸造和使用此类铜鼓的民族有滇、夜郎和骆越等。

冷水冲型铜鼓: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横村冷水冲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时值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晚期到12世纪的北宋时期。流行于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和左江、右江、郁江、黔江、浔江流域一带。铸造和使用此类铜鼓的民族是居住于上述地区的僚人。

这种铜鼓形体瘦高、鼓体较大,花纹密集而趋于图案化,饰有变形翔鹭、变形羽人和变形龙舟纹,重要特征是鼓面四周铸有蛙饰和鸟兽、人物等立体造型,奇异多姿。是石寨山型铜鼓的继承和发展,并进入了成熟的阶段。

遵义型铜鼓:以贵州省遵义市南宋播州土司杨桀夫妇墓出土的铜鼓为标准器。其特点是面沿略伸于鼓胸外,面径、胸径、足径几乎相当,腰胸无明显分界线,边沿一般无青蛙塑像,但有蛙趾装饰。纹饰简单,主纹是一种由圆圈和飘带组成的旌旗纹。此型铜鼓发现地主要在贵州,广西、云南、四川也有出土。其流行时代大约在宋、元时期。铸造和使用民族为古代的僚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