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理想是当征西将军,你信曹操吗,为何不是征北或征东将军?

如题所述

公元210年,赤壁之战结束一年多年,曹操为了消除天下人的疑虑,写了一篇说明自己理想和心志的文章,名字叫《让县志明本志令》,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

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这话的意思是说:后来我(曹操)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希望能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军,将来死了之后能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

曹操说自己的志向是当大汉朝的征西将军,曹操的话你们信吗?不管你们信不信,其实我信,这就是曹操当时的终极理想,虽然曹操后来当上了东汉唯一的异姓王魏王,同时他的儿子改朝换代篡了汉,但并不代表他从一开始就是个奸臣,从某种意义上说,曹操的一生都在改变,包括他的理想,从最初的征西将军到后来的魏王,这都是一条不归路。

回过头来看一看曹操的一生,你会发现曹操的变化是最大的,曹操的前半生就是想当大汉朝的忠臣,看看他的行为就会明白,曹操20岁当洛阳北部尉的时候,拿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开刀,打击不遵纪守法的权贵,力图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带来朝廷的改变,可是很快,他所得罪的宦官就把明升暗降,调到外地去做官了,曹操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几年以后,曹操被征召担任没有实权的议郎,参与议政,曹操给前朝被宦官杀死的名士陈蕃和大将军窦武上书为他们平反,陈蕃和窦武在当时是士大夫的领袖,想要铲除为害朝廷的宦官集团,结果被宦官所杀,曹操当时的行为叫匡扶正义,可是汉灵帝不采纳,汉灵帝可是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及的昏君,曹操也无能为力,本着一腔报国心,奈何皇帝不用心,曹操报国无门。

到了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为了打击黄巾军的叛乱,维护汉朝的统治,曹操又义无反顾地同意朝廷的征辟,率领一支军队协助皇甫嵩打击黄巾军,立下了功劳,曹操因功被封为济南相,曹操在济南相的任上,大力打击贪官污吏,又得罪了权贵,曹操担心会让自己的家族遭受迫害,于是辞官回家了。

曹操并非不想报效国家做个忠臣,可是在东汉末年奸臣当道,宦官掌权的时候,曹操无论怎么努力都救不了国,反而还会给自己和家族带来危害,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曹操一直就想当个忠臣,可是现实环境让他当不上,他打击不法权贵、为名士平反、打击贪官污吏、平定黄巾军的行为,哪一项不是为了国家,哪一项是为了他曹操呢

几年以后,曹操又被任命为典军校尉,这是西园八校尉之一,是当时的汉灵帝为了制衡大将军何进亲自组建的一支军队,可是八校尉之首就是曹操当年打死的蹇图的侄子蹇硕,不知道蹇硕看到曹操这个杀叔仇人作何感想?

当蹇硕后来被大将军何进所杀,而何进又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等人又率军诛杀了所有的宦官,整个朝廷乱作一团,董卓进京控制了都城,曹操因为不屑于董卓的蛮横和专权,逃离京城,到地方上招兵买马,并且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当关东联军畏缩不前,各自打着小算盘的时候,曹操丝毫不顾及个人利益与安危,率领一支军队攻打董卓,结果被徐荣打败,不仅全军覆没,而且差一点连命都丢了,可是所谓的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却各怀鬼胎,只想保住自己的利益,曹操怎能不痛心呢?曹操这可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自己,所以我相信曹操的理想就是当大汉的征西将军,一心报效国家。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曹操理想就是当大汉的征西将军,曹操甚至在想,他死了以后,能在自己的坟头立一块碑,碑上有一句话:“大汉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曹操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一种朴素的爱国之心,那为什么曹操的理想不是当征东将军、征北将军或者征南将军呢?

这和汉朝当前的形势有关,东汉最大的外敌其实不是匈奴,当时的北匈奴被窦宪消灭了,南匈奴一直就依附于汉朝,而且势力弱小,东汉最大的敌人是西边的羌人,并且东汉与羌人之间的战争,持续了一百多年,贯穿了整个东汉。

东汉建立之初,西边的羌人就不断开始骚扰汉朝,东汉著名的伏波将军马援被光武帝刘秀任命为陇西太守,这里是今天甘肃的天水、陇南、定西到兰州一带,也是汉与羌的交界处,马援率军打败了先零羌和参狼羌两个部落,渐渐让陇西郡安定下来。

到了汉明帝时期,烧当羌强大起来,又一次入侵陇西郡,汉明帝派出张鸿、窦固、马武等将领打败了羌人,其后烧当羌归顺了汉朝,到汉章帝时期,因为汉朝官吏强抢羌人妻子,被羌人所杀,然后就逼反了羌人,整个羌人部落约五万人全部反了,汉章帝派出马防、耿恭将领率领北军五校三万多士兵讨伐羌人,羌人被打得大败,斩杀及被俘四千多人,余者或降或逃。

从此之后,东汉与羌人的战争每隔几年就要大打出手,总是无法降服羌人,羌人跟匈奴人不一样,匈奴是游牧民族,羌人是半游牧半定居的民族,每当被东汉打服了,羌人就投降汉朝,然后过个一年或几年又开始叛乱,就是无法根除,在长达一百多年的东汉历史上,汉朝与羌人的战争也延续了一百多年。

到了汉桓帝时期,东汉三大名将段颎(字纪明)、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强力镇压羌人,这三将号称凉州三明,在三将的残酷镇压下,羌人要么死伤惨重,要么暂时远离汉朝边境,但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到了东汉末年,西边的羌人同样经常发生叛乱,黄巾起义的同年,也就是公元184年,羌人北宫伯玉联合韩遂与边章一起起兵反对汉朝,到了第二年,三人率领数万骑兵攻入汉朝的三辅地区,烧杀抢劫,无恶不作,汉灵帝派出皇甫嵩与董卓率军平叛,但未能成功,之后汉灵帝撤掉皇甫嵩,改派张温、袁滂、孙坚、董卓等将领讨伐羌人,因为当时有流星出现,导致叛军出现恐怖,董卓等人才捡了便宜,打败了北宫伯玉等人。

而这一年,曹操也在颍川县打败了黄巾军,随后就被任命为济南国相,负责治理地方,曹操的理想是征西将军,喜欢打仗,喜欢兵法谋略,但是朝廷没有给他机会,曹操只能在地方上打击贪官污吏,而曹操为什么只想当征西将军,而不是征北、征南或者征东将军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东汉最大的敌人是西边的羌人。

所谓的征西、征南、征北、征东合称为四征将军,四征将军在东汉是杂号将军,如果有个大字,比如征西大将军,才是高级将军名号,后来曹操建立政权后,才把四征将军列为高级将军,曹操说自己只想当个征西将军的本意就是想为汉朝打羌人,因为东汉与羌人的战争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强力镇压并不是解决羌人频繁叛乱的原因,羌人汉化的程度比匈奴人更深一步,曹操肯定有自己治理羌人的想法。

而当时东汉的南边、东边、北边相对来说,比西边的情况要好一些,所以就没必要征南、征东或者征北,而只有征西才能为汉朝建功立业,这就是曹操前半生真实的理想,我相信曹操在《让县志明本志令》中说的大部分话是真心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2
这个其实还算可信,因为前期的曹操其实是一名义士,想要杀死董卓,还政于大汉。征西将军代表了曹操想要平定西边羌族之乱,大汉的北边和东边并无战乱,所以不叫征北或者征东将军。
第2个回答  2021-03-12
这个其实我信,因为曹操前期的确是站在汉室这边的,征西将军曾经是他的理想。因为当时的汉朝一直受到西羌的侵扰,所以曹操才会想要征西,
第3个回答  2021-03-12
不相信,因为他的野心非常大,根本就不会满足现状的,因为当时西征将军的地位非常高,手中有非常大的兵权。
第4个回答  2021-03-12
我信曹操。因为曹操的理想一直想往西面走,所以想当征西将军。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