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朱棣迁都有没有人反对 为什么反对?

如题所述

话说明成祖于1402年攻下应天府(南京)并改元永乐,成为了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登基后立马着手迁都北京的前期工作,这一项工作足足准备了20年时间,而且遇到了很多艰难险阻,为何成祖还要坚持不遗余力的迁都北京呢?我认为原因有四,接下来看学弟细细分析。


1、心念封地

朱棣自21岁开始就在北京生活,生活了十六年。一个人在一处生活了十六年,俨然可以成为其的第二故乡。在北京的十六年,他学会了自立、自强,且将北京治理的井井有条,当地人民是非常喜欢他的。靖难之役的发展地也是在北京,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行为会被百姓同意,鼎力相助。唐太宗说过: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北京人民如此待朱棣他心中自然是感慨万分,作为起兵之地。北京这片故土给了他太多太多,有人评价他为暴君因为他大兴文字狱,有人评价他是一名明君是由于其对起源地念念不忘,就算做了皇帝也没有忘了北京。通过20年的努力修建,紫禁城终于建成,实现了经济由南到北的跨度发展。他认为北京时他的福地,在传统封建文化的熏陶下,他于1421正式迁都北京。


北京能够得到飞速发展与朱棣的努力是相关的,北京不光是他的福地,更是让明朝繁荣昌盛的多年,至于这一点学弟放在后面解释。

2、军事问题


朱允炆削藩之前,蒙古族的进攻一直是由朱棣率军一人抵挡的,朱棣成为皇帝后,立马将北京设为“陪都”。战争迫在眉睫,元蒙虎视眈眈想要卷土重来,朱棣怎么可能会让蒙元有这种可能成功的幻想呢?显然是不可能的,在南京期间他五次率兵出战元蒙,次次大胜而归。可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朝廷的威胁。


朱棣下令迁都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这一点的,天子守国门是他提出的。他认为只有君主亲赴战场,士气才能够提升,间接的说明朱棣是一个战争狂,他并不满足与陆地战,海战上也是一把好手。上一篇提到的郑和下西洋,自第三次后便开始带兵两万七千人以上。带那么多人去干嘛?难道真的是为了交换一些战利品?非也,是去解决各国直接的矛盾,让各国臣服大明。


这其中一定会有不服的国家,这些装备精良的官兵、战船便派上了用场。战争狂君这是学弟为朱棣起的外号,戎马一生以微弱兵力夺得了皇位,成为了明成祖。天子守国门就是为了告诉北方游牧,你们想要进攻中原,第一个对手就是我朝行政机关最高的皇帝,想要打之前你要掂量掂量,的确这样的方法震慑了游牧民族多年,可这也间接的造成了明朝后期的土木堡之变,学弟会一期一期讲下去的,因此喜欢能得到大家的关注。

3、地理优势


据《南村辍耕路》记载:

“右拥太行,左注沧海,抚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

由此可见北京的地势交通十分便利,北京航路也是十分通畅,将这里作为大明的经济发展起源地远比南京要好的多,北京山势起西北高,东南低。北京城外更是依山傍水,是一个十分养人的好去处。并且气候是十分适合人居住的。此处若无北方元蒙屡屡侵犯,绝对是一处风水宝地。


朱棣是非常注重经济发展的一个皇帝。除去郑和下西洋,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千古一帝,这是任何皇帝都希望的事情,并且所有皇帝都去付出的努力,因此朱棣带着对自己第二故乡的怀念回到了北京,准备开创自己的王朝霸业。


作为战争狂君,朱棣一样希望能够成为成吉思汗两次西征便称霸亚欧。但这种话不能是说说而已,当初成吉思汗起兵的地方就是在当时元蒙苟延残喘的地区,为此他不惜五次亲征。虽次次大胜始终都不能消灭元蒙,随着明成祖的年龄一天一天的增加,他的报复与野心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消失在岁月中。


北京的地理优势是非常大的,在出兵上是非常简单的,能够迅速纠结全国的兵力。最重要的原因是水路航运在当时的世界都能排的上名号,因此北京成为了朱棣必要建都的选择之一。

4、群臣为何反对


学弟认为群臣的反对是必然的,首先南京作为朱元璋开创霸业的地方,才历经两代就要迁都不符合古礼。在这样的时间段选择迁都无疑是对朱元璋定都南京产生了质疑。这样的做法是大不敬的,其中反对的代表是萧峻,此人是旧臣(朱允炆的臣子)。朱棣登基后,依旧任用其不料在他的大事上,提出了如此要求,这样的情况在古代历史上数不胜数。


但朱棣由于上述几个条件直接否定了群臣的意见,坚定不移的迁都北京。迁都三个多月后发生了一件大事情:一日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遭遇雷击,朱棣刚刚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也是一惊不过他已经准备好反驳群臣的言语,他知道这件事情可能会被群臣夸大,从而来指责自己,因此提前一天锦衣卫早早将群臣密切讨论的言语,全数汇报给了他。


其中萧峻讲的话最过分,直言成祖皇帝这一出俨然是在为了自己,根本不是没有照顾到大明的未来。试想这样的话谁听了都不舒服,然第二天上朝时,这件事情成为了热点话题。成祖到来后,萧峻率先发言:陛下,迁都不到百日宫殿便有三处受到了上天的雷霆之击,由此可见迁都事件直接惹怒了上天,请陛下迁回旧都应天(南京)。


朱棣听后并没有生气,随口问了群臣一句你们也是这个意思吗?群臣反响激烈除去少数人没有发言剩下的臣子直接跪在了地上说:请陛下还于旧都,祈求上天宽恕。朱棣为此解释了一番:天意是什么?朕就是天意。三殿遭受雷霆之击,是由于北京气候的问题,与天意何干?


朱棣一句话直接将群臣顶的死死的,群臣代表萧峻还有话说,朱棣直接说:请萧爱卿勿要蛊惑人心,如若再传播谣言,朕决不轻恕,众爱卿平身吧!这件事情就被压了下去,除去萧峻全部人都起身,萧峻看到群臣的表现,颤巍巍的站了起来。次日,萧峻称病不朝,以此来告诉成祖皇帝的失误。不过他并没有理会,反之是派锦衣卫去惩治其一番,经过锦衣卫的惩治,萧峻老实了很多。


总结:成祖二十年内无时无刻都想要迁都北京,迁都北京的原因绝非萧峻所说是自私自利。对后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天子守国门让多少人关外民族统统望而却步,长城天险皇帝亲守,来人攻皇帝不日就可以召集全部大军。土木堡之变的成败与成祖是否迁都北京有关,这期我们暂且不论,但可以看出的是迁都北京利大于弊,不然大清入关后还会延续前朝的首都,继续在北京建都,继而在紫禁城办公。水路之便、故乡之情、地理优势这些都可以作为朱棣迁都的理由,而且是只对无错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9

永乐迁都又称明成祖迁都北平,是指明成祖朱棣将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平。

赞成成祖迁都的意见认为,由于首都距离长城很近,中央政府可以有效地管理和调动军队抵御侵略。成祖就曾以北京为基地五次北伐北元的残余势力,北京在军事指挥上的优点是处于后方的南京无法比拟的。同时,天子戍边的气势以及皇宫和先帝陵寝俱在前线的事实,使朝廷上下在面对危机时更有抵抗的决心,例如土木堡之变明军覆灭及皇帝被俘之后,明朝坚决地组织了北京保卫战,而不是像西晋、北宋一样放弃北方。

反对者则认为,一方面迁都北京给明朝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北京地位陡然提升,令整个北方防线在向内收缩的同时也向北京集中,反而破坏了明太祖时北方边防的均衡配置。明宣宗放弃开平等三卫后,长城以外明军再无据点,令北京暴露了两翼,也失去了战略纵深,使京师长期处于外敌的直接威胁下,同时也是明中期鞑靼在大漠、明后期女真在辽东坐大的重要肇因。

追问

那最后怎么迁都的?

第2个回答  2021-03-09

当然有的。

主因是大量南京臣子家眷田产都在南方,有哪个傻瓜愿意放弃娇妻良产跑去千里之外供职的?

其余诸如北方北京此时还没有建设很好,朱棣在南方没有民心,甚至什么北京是龙脉,更好抵御北方游牧等等问题全是客观原因甚至借口。

第3个回答  2021-03-09
当然有,毕竟成本很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