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其实跟戴眼镜不一样!别再期待一戴就能马上听清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3

生活中是否有遇过亲朋好友买了助听器后抱怨连连,以为戴上助听器就能恢复以往沟通无碍的轻松感?

在临床,有时会遇到家长或大众会期待戴上听力辅具后,能像戴上眼镜一样快速有效。本篇文章的目的是探讨视觉与听觉受损的差异,进一步讨论辅具的相异之处。

撰稿 许逸翔|台大生资所硕士生/阳明医工&生科双修詹乔智|医材独立开发者魏羽庭|阳明大学神研所硕士

审稿 郭文瑞|国立阳明大学神研所吴政融|听力师

Gee Chan

在中国台湾,我们很常看到身边的人近视,开启戴眼镜的人生。不过,现在的人们似乎也不那么在意自己的近视是否很严重,因为我们只需要去眼镜行一趟、花一笔钱,就能戴上一副好眼镜,让自己的世界再度变得光明与清晰。

然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另一项器官──耳朵,如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受到高强度的声音 *** ,像是长时间的戴耳机、处在高分贝声音的环境下,我们的听力功能也会逐渐退化,而且不是简单带上助听器就可以了。

Gee Chan

不像近视度数很深时,可以选择雷射手术,从此摆脱麻烦的眼镜或隐形眼镜;重度听损即便做手术植入电子耳,仍要后续复健、持续支出昂贵的耗材费用,以及定期回医院调频追踪,而且还不可能完全恢复正常的听觉。

究竟是为什么呢?这次就来谈谈听损与近视在本质上的不同,并讲解为何听损者在戴上助听器后还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复健之路。文章将从各自简单的原理出发,让读者了解眼睛与耳朵发生问题的原因,与解决之道。

Gee Chan

要做比较之前,我们要先从同类型能比较的项目出发,也因此来解析一下视觉与听觉辅具的异同之处。

从讯号、辅具、接收器来看视觉与听觉

我们的视力与听力都是属于感官,主要都是以「接收讯号」为主。当我们提到「辅具」,其定义是辅助达到「功能」的器具,我们的感官都有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而无法正常发挥功能,因而我们才会需要辅具。接下来分别就「讯号」、「辅具」与「接收器」看视觉与听觉,进而解释不能适用的原因。

什么讯号呢?分别是光波与声波,虽然两者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不过前者是电磁波、不需要介质,后者是机械波中的横波,但两者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1。

Gee Chan

因为都是能量,我们简单用其主要的两变数作为轴线: 频率与强度 。光学的好理解,频率就是我们的 光谱图 (Spectrum),强度应该对应的光亮程度(Lumen2),不过我们是从感官收到的讯号出发,方便理解,这边将视觉的强度称作「清晰度」。

声学的轴线图表比较不常见到,其横轴是声音的频率(也就是人耳的可听频率 20–20000hz 间),搭配纵轴的音量(单位分贝,dB)可以绘制成的「听力图」(Audiogram),其主要用途跟视力检查的图类似,声音检查时很常会用到。

听力图。Gee Chan 为什么会近视,原来是光线无法正常聚焦到视网膜

造成近视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不外乎就是我们过度地使用眼睛。从国小、初中开始,课业逐渐繁重,因为科技影响,我们容易在辛勤念书之后,再继续滑个手机、玩电脑游戏以抒解疲劳。

然而,这样的放松并没有让我们的眼球获得休息,眼睛在长期近距离的使用下,会导致眼轴过长,使得光线反而在我们一般正常的使用眼睛的情形下,无法好好的聚焦在视网膜上,而这也就造成了我们的近视眼。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带上近视眼镜,来弥补光轴过长,光线无法正常聚焦到视网膜的缺点。

Gee Chan

谈完近视,那现在换我们来谈谈,究竟什么样的原因为造成听损?听损有分很多种,有一种是「传导型听损」,是跟近视比较像的类型,可以透过简单的放大声音,像是助听器就能回归正常生活。

然而,常常让人误解的不会是这种,今天的主题也是国人罹患的最主要的类别 —  感音神经性听损 ,它的发生原因是「接收器」上有所受损,进而难以完整传达讯号。

Gee Chan 常见的「感音神经性听损」,原因是毛细胞受损难接收讯号

感音神经性听损主要原因包含我们人体的自然老化,或长期曝露在噪音的环境下,例如长期的配戴耳机等。有这症头的人常会有「觉得好像有声音,但是听不清楚到底在讲什么的」情况,或是电视越开越大声、觉得看新闻很吃力,甚至是到餐厅和朋友聚餐很容易漏掉话题,常常需要对方再讲一次。

这些自然而然的老化,或耳朵的过度操劳,都会导致我们对声音的「敏感度」逐渐下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重听,除了会有觉得对方讲话不够大声的情况,也可能高频的声音(高音)比较听得不是那么清楚。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源自于我们的毛细胞受损,进而难以正常接收到讯号,接下来讨论的听损都是针对这种「 感音型听损 」。

Gee Chan

了解这样两种讯号与接收器后,重点来了, 当这两种讯号都在同样的距离发出,我们能接收到的讯号,就会取决于我们的感官(接收器)的敏锐度 。用频率─声音图来说,近视就是「相同距离看到的画面比较不清晰」,也就是说,近视的人比起没近视者,相同距离的物体需要放更大,听损则是指相同距离音量要放更大。

辅具的目的,就是补足「接收」不良的「讯号」

辅具的目的是协助器官「恢复正常供能」,以轴线图来说,就是近视与听损者,在比较低的能量段是较弱、或是收不太到的。而辅具就是帮助我们受损的感官听到、看到更弱的讯号。

Gee Chan

那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视力受损戴个眼镜就可,听力受损却没那么容易协助?由图中可看出,一般眼镜在做的是「光线的重新聚焦」,也就是视觉讯号接收范围的平移;用频率-强度图来说,眼镜是将较低强度的清晰度平移往上,但在频率(颜色辨识上)比较没问题。

然而,感音型听损因为是接收的讯号(频率)的毛细胞不齐,所以不能单纯像视觉一样透过平移,还需要对不同频率段「放大缩小」。从上图来说,听损的状况图往往是曲线的,所以如果透过「单纯平移」调整,容易造成某频率会过大声或过小声的状况,要调整这状况,就需要因应不同频率,依靠晶片进行放大与变小。

Gee Chan 眼镜比较像「扩音器」,与助听器概念不同

简单来说,主要差异在于「接收器是否仍正常」,近视通常伤的不是我们的视神经,但听力却很多是毛细胞受损。换句话说,听力受损收到的讯号像是收音功能不全的麦克风,总是会少掉某个频率,可能都没有重低音或高音;而视力受损比较是焦距跑掉的万花筒,再加个镜片仍可以清晰收到讯号。

如果要用相同等级的障碍来形容的话,我们常说听损不能用近视来比较,因为近视是「视网膜受损」造成接收上有缺陷,而不是「视神经受损」。

如果要用比较解法,「眼镜」跟单纯声音放大的「扩音器」比较能做类比。这也是为何眼镜感觉比听力辅具更有效,因为是在不同前提下(听损依据频率有差异),对应的解法就较难做类比。

Gee Chan

总结来说,我们透过解析讯号的图谱(强度─频率)和接收器状况的不同(听力是毛细胞受损),来分享说为什么我们感觉听损较难透过辅具协助。

补充:若正在阅读文章的您正是电子耳使用者,或是您有认识配戴电子耳的亲朋好友,欢迎加入阳明大学神研所有关电子耳的研究,一同为了更优质的听知觉品质努力。详情可以参考: 连结

本文转载自 Unmet Needs 临床工程专栏《 为什么听损辅具不能像「戴眼镜」那么有效?视觉、听觉辅具原理与比较 》。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