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曼战役中隆美尔是怎么执行希特勒的“不胜利,毋宁死”命令的?

如题所述

下午1点30分,一名参谋人员钻进了他的指挥车,把一纸电文递给隆美尔,希特勒那个著名的电报到了。

电报的结尾是:“你可向你的部下指明,不胜利,毋宁死,别无其他道路。”

隆美尔读着电文,心乱如麻。他时而勃然大怒,时而惶惶不安。他明白,尽管现在德军形势不妙,但只要保存力量,将部队撤至马特鲁港,利用有利地形,同英军展开对峙,他还有东山再起的希望。

而现在希特勒却明令禁止他撤退,这无疑等于自杀。

“我该怎么办?”隆美尔一遍遍地问着自己。

隆美尔曾起草了一份回电:“我的元首,我永远遵从您的命令。但在盲目服从和责任感之间我无所适从。”但这份回电最终没有发出。

他认为,自己作为希特勒的爱将,必须遵从命令。

他拿起了电话筒:“托马将军,听着,元首来电,命令我们竭尽全力坚守,‘不胜利,毋宁死,别无其他道路。’”

托马回答:“元帅阁下,全面撤退才是唯一的明智抉择。”

“不行”,隆美尔粗暴地打断了他的话,“你要不遗余力地战斗下去,把这项命令贯彻到士兵中去。部队必须坚持到最后的一兵一卒。”

“那么,元帅阁下,我们是否先把坦克撤下,重新编组?”“不行!不能撤!”隆美尔对着话筒吼叫道:“元首命令我们不能撤退,只能死守到底。”

“是,服从命令。”

接着,隆美尔又命令装甲军队在原地设防,坚决抵抗。

他轻轻地放下话筒,坐在桌子旁,开始给爱妻写了一封短信:“亲爱的露西,我不相信,几乎也不再相信我们会以胜利而告终。我们的生死全操在上帝手里,别了,露西,别了,我的孩子……”

他把所有积蓄——2.5万意大利里拉,约合60美元——塞进了信封,请求即将前往维也纳的伯尔恩德中尉一定平安地转交给露西。一并捎去的还有一些秘密文件。

他已作好了必死的准备。

11月4日早晨7点25分,德军南线总司令凯瑟林元帅飞抵隆美尔营地,他是赶来给部队打气的。

隆美尔一见到凯瑟林就报告说:“元首的命令已经不遗余力地贯彻下去了。”

“很好,”凯瑟林赞许道:“自然,元首已从俄国战场得到了深刻的教训:坚守现有的牢固阵地一直是最好的策略。”

“你现在还有多少坦克?”凯瑟林接着关心地问道。

“只剩下22辆了。”隆美尔冷冷地回答。

“真的只剩下22辆了吗”凯瑟林立刻皱起眉头,额头上渗出汗集珠,“看来不能再坚持下去了,对于元首的命令,我一向认为应该灵活掌握。”

隆美尔执拗地回答:“不行,军令如山,应坚决执行。”

“但是元首绝不愿意你和你的士兵葬身此地,第三帝国还需要你们。”凯瑟林反驳说。

“要想保住北非军我看最好的办法就是采取边打边撤的战术,”隆美尔悲伤地说,“但必须要元首对自己的命令作出明确的修正,我才能执行。”

“你立即给元首回电,就说部队伤亡惨重,无法再守住防线了,要想在非洲保存实力,以便日后东山再起,唯一的办法就是边打边撤,”凯瑟林急切地说,“另外,我也将电告元首此事。”

隆美尔果然给希特勒拍了电报。同时,他仍旧一连几个小时地执行着固守的命令。

没多久,意大利的军队已经开始没命地溃逃了。

中午,拜尔莱因跑进地下掩蔽部,上气不接下气向隆美尔报告:“元……元帅阁下,冯·托马将军……出事了。”

隆美尔像弹簧似地跳了起来,急问道:“怎么回事?快说。”

“冯·托马将军认为元首发疯了,才下了坚守的命令。他挂上自己所有的勋章,乘坦克朝着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去了,”拜尔莱因端起杯子,喝了一大口水,接着说,“我得知此事后立刻开车去追他,沿途看到的只是一堆堆燃着熊熊火焰的坦克,尸体和反坦克炮。当我远远地看到他,快要追上他时英军的坦克迎了上来,我清楚地看到托马将军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帆布包。”

“我清楚地看到托马是有意去投英国人了,否则他的一家可要遭殃了。”威斯特法尔闭上眼睛,摇着头说。

11月4日晚,在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部里。

蒙哥马利与被俘的非洲军团司令冯·托马正在共进晚餐。他们一起谈论着9月间的战斗和正在进行的战事。

晚餐方毕,蒙哥马利立刻令人收拾餐桌,然后拿出一幅埃及沙漠地图,摊在桌上,他对冯·托马说:“我的部队今晚将接近富凯,您有何想法?你将如何处置?冯·托马将军?”

但是,冯·托马只是说:“非常严重,确实非常之严重。”(据威斯特法尔后来回忆,在以后的一次战斗中,隆美尔的部队缴获了一些英军文件,其中有一份英军第8集团军的情报总结报告说:托马接受了蒙哥马利的邀请,共进晚餐后,和盘托出了隆美尔的未来计划。)

同一天晚上,隆美尔不再等待希特勒的命令,断然下了撤退的命令。

次日凌晨,希特勒同意撤退的命令才送到隆美尔手中,可是已太晚了。

就这样,隆美尔的7万人部队开始了艰难的撤退,开始了一场2000英里长的远征。

蒙哥马利终于取得了阿拉曼战役的胜利。这是一个辉煌的胜利,它是非洲战场的转折点,也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转折点之一,从此,英军开始进入了反攻。德国非洲军团灭亡的日子不远了。

阿拉曼这个地方既是隆美尔的发迹地,也是他的伤心地。然而他的伤心之时却是全世界人民的大喜之日,因为魔鬼法西斯的丧钟已敲响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