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时刻保持清醒?

如题所述

丰收的稻子总是弯腰向着大地,浅薄的稗子才会高傲地望着天空。

曾经做过宋朝宰相的大文学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金陵。他喜欢一个人游览山景,一天,他遇到十多个人在山路旁的树下围在一起谈论文学,便凑过去坐在一旁的一块石头上静静地听。一个年轻人见他坐了很久,一言不发,就以不屑的语气问:“你懂文学吗?就是词啊、诗啊、赋啊什么的。”

王安石微笑着望着他,没说话。

年轻人以为王安石不懂,又说:“不懂文学,何必在这里浪费时间呢?”

王安石淡淡地说:“也算懂吧。我懂一点,只懂一点点。”

那人见他说懂文学,就问:“您能把尊姓大名告诉我吗?”

王安石说:“可以。卑姓王,字介甫,号半山,名安石。”

众人闻听坐在他们面前的这位老人就是名扬四海的王安石,都慌忙站起来,纷纷向他施礼,谦虚地向他请教。

大文学家王安石旁听人们谈论文学,一言不发,回答问题时不卑不亢,表现出一种谦虚的品格。谦虚不会使人失去什么,反而能焕发出你的人格魅力,使知识更加丰富。

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形体倾斜地放在祠庙里。

守庙的人告诉他:“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戒自己,如‘座右铭’一般的器皿。”

孔子说:“我听说这种用来装水的伴坐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歪倒;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就会是端正的。里面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也会翻倒。”

说着,孔子回过头来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在里面倒水试试看吧!”学生们听后舀来了水,一个个慢慢地向这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里灌水。果然,当水装得适中的目寸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里。不一会,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再过了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又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了。

这时候,孔子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世界上哪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啊!”欹器装满水就如同骄傲自满的人那样,容易倾倒。因此为人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满。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伟大学者,但他声称学习得越多就越发现自己无知。

一次,有人问这位伟大的数学家:“您学问那样广博,竟然感叹自己的无知是不是太过谦虚了?”

笛卡尔说:“哲学家芝诺不是解释过吗?他曾画了一个圆圈,圆圈内是已掌握的知识,圆圈外是浩瀚无边的未知世界。知识越多,圆圈越大,匾周自然也越长,这样它的边沿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越大,因此未知部分当然显得就更多了。”

“对,对,你的解释真是绝妙!”问话者连连点头称是,赞服这位数学家的高见。

知道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这合情合理吗?其实,在聪明人看来,这种说法非常正确。因为人类已经有五千年的文明,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如果有个人因为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就敢号称自己无所不知的话,那只会贻笑大方。所以,无论在任何时候,你永远都要清醒地告诉自己:我只懂一点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