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夏的传说故事

关于立夏的传说故事

      关于立夏的传说故事,最有名的有两个——

迎夏仪式

      古代传说,司春之神是“青帝”,又称“东君”“勾芒”;立夏之后,司春之神就离开了,而司夏之神就来了,这个司夏之神则是“赤帝”,又称“祝融”。古代帝王迎接“赤帝”“祝融”,就是著名的迎夏仪式。《礼记・月令》记载:“立夏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

      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在夏季刚刚到来的日子里,古代的君王到城外去迎夏,而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在举行迎夏仪式时,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曾经写下一首关于立夏节气的诗。其中的第一二句是“赤帜插城屏,东君整驾归”,就是写的“迎夏仪式”。诗句的意思:立夏标志着春天结束,所以到了立夏这天,主管春天的神“东君”就要脚踏两条蛇,回到自己的住地去了。要等到明年春天,他才会再次降临人间。

立夏称人

      民间相传,孟获被诸葛亮收服后,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临终时,嘱托孟获每年要去看望蜀主一次。诸葛亮嘱托之日,正好是这年的立夏。

     从此以后,每年的立夏日,孟获都到蜀国去拜望。过了数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带走了阿斗。

      而孟获不忘嘱托,每年立夏都要带兵去洛阳看望阿斗,每次去都要秤一下阿斗的重量,看阿斗是不是受到晋武帝的亏待。孟获表示,如果亏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晋。

      晋武帝为了迁就孟获,就在每年立夏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饭给阿斗吃。阿斗就加倍吃下。孟获进城称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几斤。

      阿斗虽然没有什么本领,但有孟获“立夏称人”之举,晋武帝也不敢欺负他,日子也过得逍遥自在。

      这一传说,虽与史实有异,但“立夏称人”会对阿斗带来福气,人们也也想以此祈求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所以,这个传说就传了下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26
上古时候,禹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治理好了在大地上泛滥的洪水。当时大地上的首领还是舜,他见到禹为了人们立下这样大的功劳,就把首领的位置让给了禹。人们当然信赖和自己同甘共苦、带领大家一起治理水患的禹,为了尊敬他,就叫他大禹。而一些老者觉得单用一个“大”字不够郑重,毕竟有很多叫“大头”、“大脚”、“大黄”、“大黑”的孩子,所以就倡议大家称呼禹为“夏禹”。古时候,“夏”字就是大的意思,尤其是大禹不仅把洪水治理好了,还按照山川走势,把大地划分成了九州,让各地方都有了名字,人们沟通起来方便了很多,这时候的“夏”更是专门用来形容中原大地的广大。老人们说禹的功绩和养育大家的中原大地一样,所以就尊称他夏禹。

可是,夏禹毕竟不是神仙,长年累月的奔波和辛劳,让他没来得及带领大家创造更多的奇迹就去世了。夏禹临终前,打算把首领的位置传给帮助自己治理洪水的伯益。可是伯益却有自己的想法。伯益比夏禹年轻很多,一路追随夏禹治理洪水见识到了广阔的天地。那些奇特的风景、怪异的生物,让伯益感触良多。那时候的人们很少有机会见识到这些,总会把没见过的东西想象成妖怪,经常以讹传讹,闹得人心惶惶。伯益想把他见到的东西都画下来,然后把它们的习性、特点都描述清楚,让没有机会行走山川的大家也都了解更大更多的世界。伯益把这件事当成了自己的终身事业,全身心的精力都投入到里面,所以根本不想当首领。伯益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夏禹,夏禹也很尊重他的想法。可是,大家总得有个首领呀!该交给谁呢?很可惜,还没等夏禹决定好首领的人选,他就去世了。

夏禹去世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九州大地,人们自然是悲痛不已,但是更糟糕的是夏禹没有交代清楚谁来接替他当大家的首领。很多部落首领在夏禹活着的时候见过他出行时候前呼后拥的风光,都很羡慕。现在夏禹去世了,又没有指定好接班人,所以这些人都觉机会来了,纷纷抢着要取代夏禹。于是九州大地又陷入了比洪水更可怕的混乱。

启是夏禹的儿子,这时候已经成年。他从小就听母亲说父亲的伟大,所以立志长大之后要做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人。夏禹也非常喜欢这个聪明又不怕吃苦的孩子,当上首领之后,就让伯益当启的老师,教给他九州大地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还经常带着启去各地勘察开凿的水渠河道,锻炼他各种本领。当年和夏禹一起治理洪水的叔叔伯伯们也都非常喜欢启,把各自的本领毫不吝啬的教授给他。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启虽然身份高贵,却非常认真努力。启不仅能安安静静的听夏禹、伯益谈论治水治国,还能和禺强、 庚辰这样的神将比力气、比武艺。而且不论谈文习武,启都有模有样,不懂的就问,输了就再练,简直就像个小老虎,有没完没了的精力。所以大家都说夏禹好福气,后继有人。

现在夏禹去世了,各个部落纷争不断,当年被夏禹镇压的一些妖魔怪物也浑水摸鱼、兴风作浪,老百姓们刚过了几年的安分日子眼看着又要毁了。人们看到这样的乱象,就更怀念夏禹,不约而同的到夏禹的坟墓前祭奠、祈祷。

这时候启正在父亲的坟前守墓,见到络绎不绝赶来的众人,赶紧上去逐个答谢,还顺手给一些老人用树枝做个手杖、用蒲草给孩子们做个蚱蜢,甚至还做了草棚、木凳方便大家休息。

“大伙儿们听我说!大家看看启这孩子,和我们的夏禹王长得多像啊!还和夏禹王一样照顾我们。你们再看看,他手多巧啊!我们为什么不让启当我们的王啊?”

“对对对!我看启比那些大王好多了!”

“我们愿意让启当大王!”

“我们愿意帮着启把那些人都打败、过太平日子!”

启自己也没有想到,就因为自己是夏禹的儿子,就因为自己随手帮了这些热心来祭奠父亲的老人一点小忙,大家就要推举他来当王。不过启倒是并不怕承担这个任务,也愿意继承父亲的志向,让大家重新过上太平日子。

就这样,有老百姓的支持,有当年追随夏禹的叔叔伯伯帮助,启带领大家经过九年的努力,重新平定了九州,成了夏禹之后的新任首领。

天下太平了,启在父亲的坟墓前向大家宣布,为了避免以后再出现之前那样的混乱,以后王位就由他的儿子来继承。而为了感谢大家共同的努力,也为了让后人们像父亲夏禹那样为大家造福,整个九州就叫作夏。

于是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时代叫作夏朝,而启也被叫作夏启。为了几年夏启建立了夏朝,人们就把那天定位立夏。

这就是立夏的来历。
第2个回答  2022-08-28
什么是立夏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虽不是节日,但却有着很多民间习俗。有挂蛋、斗蛋,立夏当天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泡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的脖子上,互相碰撞,破者认输。
立夏之日,我国民间有很多的习俗,其中之一就是“称人”。所谓“称人”就是大人拿来一杆大称,称钩上挂一只大筐,小孩则坐到筐里称体重。后来人们把这种习俗叫做“称人”。
“称人”的来由有多种传说。其中之一是说元末朱元璋起兵时,手下大将常遇春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元军活捉了去。朱元璋得知这一消息后心急如焚,后经多方打探险才得知常遇春被关进了监牢。
朱元璋为了保住常遇春的性命,一面差人买通元军将领,一面通过朋友贿赂牢头禁子,让他们好生对待常遇春,不要让他遭罪。俗话说“有钱能买鬼推磨”,“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软”,再加上元军将领和那牢头禁子早就看出元朝气数以尽,正愁没门路巴结朱元璋,哪还敢给常遇春罪受呢?可是怎么才能让朱元璋知道常遇春在牢中得到了厚待呢?弄得不好将来朱元璋得了天下那可是要灭九族的事呢!
牢头禁子的老婆见丈夫一连几天愁眉不展唉声叹气的就问丈夫何故。听丈夫说了常遇春的事后,他老婆哈哈一笑说:“这事还不好办,你先称一下常遇春有多重,再好酒好肉的养着他,只要他不瘦不就说明他在牢里没遭罪么?”
第二天,牢头禁子真的按老婆说的给常遇春称了体重,这天刚好是立夏日。打这以后牢头禁子每天好酒好菜地待候着常遇春,生怕他瘦了一星半点。
一年后,朱元璋率军攻克了那座城池,从牢里救出了常遇春,牢头禁子为了表功,竟当着朱元璋的面叫人又称了一下常遇春的体重,常遇春不仅没瘦反而比去年重了十来斤。而巧合的是这一天也是立夏日。朱元璋大喜,笑着说:“好,好,立夏,立夏,称人,称人。”打这以后立夏称人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了起来。
立夏“称人”的第二种传说与三国时的蜀后主刘禅有关。
三国末期,后主刘禅经营的蜀国已是兵微将寡国力不继。这一年魏国大将邓艾奉命率大军伐蜀,兵逼刘禅投降。蜀国有位忠臣叫正,他对邓艾提出“刘禅乃一国之君,投降去了魏都后不能受到半点虐待,不能瘦一星半点肉,不然宁死不降”。邓艾答应了这一条件。
刘禅投降后被带到了当时魏国的都城洛阳,魏国公封他为安乐公,赐给他住宅、绸缎万匹、美女百名。刘[禅从此花天酒地吃喝玩乐竟没有半点忘国之耻。第二年正叫人给刘禅称了一下体重,这忘国之君不仅没瘦反而重了二十多斤。这一天也恰好是立夏日,《三国演义》里有诗说“追玩作乐笑颜开,不念危土半点哀。快乐异乡忘故国,方知后主是庸才。”
小结:立夏是刚从春天的喜悦中,慢慢走向炎热的一个过程,所以立夏之后就开始炎热,比起春天的凉爽。立夏就要开始防中暑了。那么立夏的故事则是和朱元璋的相关传说故事为主。
第3个回答  2022-08-24

一、立春的由来

立春,是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
气,又名岁首、立春节、正月节。干支纪年
法,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立春"是依
据黄道推算出来的,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
时为立春节点,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立,
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作
为ニ十四节气之ー,与立夏、立秋、立冬
样,反映着一年四季的更替,此外还意味着新
的一个轮回已开启,新的一年之始。古人对岁
首很重视,立春要祭春神、祭太岁,敬天法
祖,由此便产生了辞旧布新、迎春祈福等一系
列祭祝祈年文化活动。


立春,俗称打春,标志着一年春李的开
始,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头一个节气,时间
约在春节前后。早先年民间于立春日要举行迎
春神活动的。春神相传叫句芒,人面鸟身,主
春事。古代"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
侯大夫迎春于东郊。“可见迎春神是一项比较古
老的节俗活动

立春的传说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的立春前,当人
们准备热热闹闹迎接立春时,不料,瘟疫四
起,使得所有人都传染上了一种说不出的疾
病。这种病很怪,那模样真像喝醉了酒似的,
个个都是头重脚轻,连抬抬手的力气也没有。
立春前一天
个老道打扮的人来到了
个村庄。他见村庄里静得听不到鸡鸣狗叫,更
不见有人走动,觉得奇怪万分。他来到了村边
的一户人家敲门道人连呼几声没人应,后来他
看到一个中年人,连声问究竟,中年人抬了一
下眼皮,合着眼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
说:“全村人都得了一种像我这样的病。
道人一连闯了几家,情形都是一样。

道人
也莫名其妙。于是,他来到村东头的一棵古树
下,面南盘坐,挑起单掌,合眼静坐,口中念
念有词。原来,他向南海的观世音菩萨祈求医
治瘟疫的方法。约摸过了三个时辰,道人长嘘
一口,猛然站起来,飞快地跑回观院,抡镐便
刨,他创出一袋贮藏的萝ト,又飞快地跑到了
村庄。这时候,已是第二天大清早了,道人从
村中一家找到一只芦花大公鸡,拔下几根鸡
毛,扎在了地上。

道人合眼祈告着,脑海中又出现了静坐时
与观音菩萨对话的场面:观音菩萨告诉他,等
地气通时,让乡人百姓每人啃吃几口萝卜,瘟
疫便可自动解开。过了约莫有一袋烟的功夫,
扎在地上的鸡毛突然动了起来,道人惊喜万
分,他喊着:“地气通了,地气通了。"奔向了村
庄的每家每户,让人们啃吃萝ト。结果,还真
灵验,人们吃了萝ト之后,全都好了。
人们纷纷给道人跪下,谢他的救命之恩
道人说:“大伙请起,别谢我,应该感谢观音菩
萨。不过,大伙现在应该去救别人。我的观院
里还有许多萝ト,大伙带着快去邻近村庄救人
吧!"乡人听后,带着萝ト奔向了十里八村。

人们又过上了平静安乐的生
活。但是人们不会忘记那位道人,更不会忘记
让他们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萝ト。从比,多人
便在立春这天啃吃几片萝ト,以求平安。咬春的习俗又形成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8-24
关于立夏的神话故事
有这么一个关于立夏吃蛋习俗的传说。民间传说,早先天上有个凶恶的瘟神,平时爱睡懒觉,直到每年的立夏节,才苏醒过来,带上一只瘟疫的口袋,溜到下界播疫作祟。凡是被它染上病的,就是“疰夏”。
于是,孩子的母亲们哭哭啼啼,到女娲娘娘庙烧香磕头,求她消灾降福,保佑后代。女娲娘娘知道此事后,就去找瘟神说理。娘娘说:“今后凡是我的嫡亲孩儿,决不准你去伤害他们。”瘟神知道女娲娘娘法力无边,不敢跟她作对,说:“不知娘娘有几个嫡亲孩童在下界?”娘娘笑道:“这样吧,我立夏这天,命我的嫡亲孩儿在衣襟前挂上一只蛋袋,你认谁记号,干万不得胡来。”
这年立夏那天,瘟神醒来,背起疫袋,又急冲冲来到下界,但是从早跑到晚,见到的孩子胸前都有个网兜,不敢动手,最后瘟神精疲力尽,气呼呼地累死在路上。
瘟神死后,孩子们也就把挂在胸前的蛋吃掉了。为了纪念这一胜利,感谢女娲娘娘的大恩大德,以后每年立夏,家家户户都煮蛋给孩子们吃,立夏吃蛋的风俗就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