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安全评价方法

如题所述

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重点评述了绝对数法、事故率法、事故强度分析法,概率一数理统计法、模型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和灰色评价方法等国内外道路交通安全的各种评价方法,指出了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性,结果对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指标体系:灰色评价1 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汽车已成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人类在享受汽车带来的舒适、便捷等优越性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据不完全统计,当今世界上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70多万人,伤残2000~2500万人。20世纪,世界上已有3300多万人在车轮下丧生 J,交通事故已成为一场“无休止的战争”。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的道路交通事故就显得更为严重。中国的交通事故基本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上升的。每年全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在20世纪50、60年代为几百到几千人,70年代发展为1~2万人。1984年后,事故死亡人数急剧上升,1988—1990年期间稍有回落。1991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增强。汽车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汽车等机动车拥有量急剧上升。至2001年,全国平均每天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已达300人。2001年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共受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例75.5万起,事故共造成10.6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0.9亿元,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位居世界第一位,超过印度、美国、俄罗斯。2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 s  道路交通系统是由人、车、路和环境等诸要素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任何因素的不可靠、不平衡、不稳定都可能导致种种的冲突与矛盾,从而引发交通事故。2.1 人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人作为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主体,起主导控制作用。通常认为,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主要是驾驶人员的观察、判断、操作等方面所发生的错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麻痹大意,车速过快,车与车之间没有保持安全距离等,二是驾驶人员的身体、生理、精神和情绪等状态以及年龄、经验等会导致驾驶员工作能力的下降。另外,从需求的角度讲,人们总是希望尽可能的节省体力、时间和油耗。出于这个动机,所以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行人不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而翻越交通护栏;遇到排队或阻车时,驾驶员常驶入非机动车道;在瓶颈路段,驾驶员争道行驶,互不相让等等,这些违章现象常常造成人为地诱发交通事故。2.2 车辆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车辆是工具,是道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交通安全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在事故统计中,因为车辆而直接导致的事故比例并不大,但如果能进一步改善车辆的结构和性能,按规定进行安全检查,使汽车具有良好的技术状况,从某种角度讲是可以防止驾驶员失误的,至少也可能减轻事故的损失。为了安全快速行驶,汽车配备有前照灯、制动灯、挡风玻璃,安全带及后视镜等。如果某一设施出现故障,就有可能引发交通事故;汽车的使用性能相对于交通安全也是至关重要的,动力性越好,制动性越可靠,同时拥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越小;随着汽车使用时间的延长,各部件磨损程度加大,导致使用性能下降,技术状况变坏,如果不及时检查和调整,很容易出现制动跑偏、轮胎爆裂、喇叭不响、汽车摆头等异常现象,从而引发各种各样的交通事故。2.3 道路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道路作为道路交通系统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对交通安全起着重要作用。虽然世界上多数国家的统计结果表明事故的责任主要在于人与车,但事实上驾驶员的粗心和失误大部分是由于困难的道路条件引起的,而道路条件与道路设计、施工、养护是分不开的。
安全员报考条件-八大员考试培训中心
广告 安全员报考条件2020年报考开始,考证策略指导,报考条件。流程。方式解读。 查看详情 >

具有足够强度的路面在行车和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在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下,不产生过多的磨损、 压碎及变形,同时还要保证一定限度内的抗滑能力和平整性,这样才能为安全行车创造有利条件;在道路线形设计时,应该合理安排曲线的半径和转角,通过弯道超高、弯道加宽的办法防止出现横向翻车或滑移的现象,同时有足够的视距能够在发现障碍物时及时地采取措施;因为汇集在交叉路口的机动车、行人以及自行车行驶方向各不相同,所以交叉口处存在着大量干扰与冲突,在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四路以上的交叉路口,同时采用交通信号控制交叉交通流的相对速度,采用分离车道和隔离式道路为左右转弯车辆的运行提供方便,减少车辆在交叉路口区域的冲突。 2.4 环境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交通环境涉及的内容很多,比如气候条件(雨、雾、能见度),沿路植被、建筑、城镇,人的交通 意识,社会的经济状况,交通立法,医疗条件等。环境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举典型的交叉路的环境为例。在交叉口处的四周建筑物密集,商店林立,摊点凌乱;各种霓虹灯、广告牌、门面装饰五颜六色,使驾驶员目不暇接;为了招揽顾客,音乐声、叫卖声,使人心烦意乱,这样的环境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影响正确判断。此外,刺激会使驾驶员看不清周围的各种现象,这也是十分危险的。 3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与适用性 3.1 绝对数 引  用绝对数进行评价采用四项指标, 即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来表示。 3.2 事故率法【3】  事故率法可以分为地点事故率法、路段事故率法(运行事故率法和事故密度法)、地区事故率法  (人口事故率法、车辆事故率法等)、综合事故率法(当量死亡率、亿车公里率等)。事故率法是用一种相对指标来表达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3.3 概率一数理统计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一般为确定正常条件下事故发生的概率分布,以这种分布作为进行判断的依据。看事故发生数是否在正常的概率范围之内,超出这一范围则定义为比较危险,而低于这一范围则定义为比较安全。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在我国比较常用。 3.4 事故强度分析法【4】  它是在一些事故指标的基础上结合道路交通的其他因素,得出一个综合评判指标。以此作为评  判的依据进行道路安全性能的评价与研究。常用的指标是万车死亡数、l0万人死亡数、亿车千米事故数等。由于这些指标加入了相对参照数据,使不同道路的指标间的比较更加科学合理。特别是其中的万车死亡数和亿车千米事故数两项指标,由于不同地区、道路之间的其它因素差异比较小,因而具有较好的可比性。我国常采用事故强度指标P作为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 P : ×10^I DcL  其中,P为事故强度;D.为当量死亡人数(人):D 为当量车辆数(辆);L为换算道路里程数( )。 P是由万车事故率与万千米道路事故率相乘后取算术平方根所得。这间接地反映了交通流的特 点,并考虑了地理、气候、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4 结论与展望  文中所述评价方法各有利弊,每种方法又是有一定适用范围的,因此在选择时要注意它的实际应用性。同时,应该从事故多发点、不同路线、不同区域三个层次对道路交通安全进行评价 J,最终形成道路安全性能的综合评价系统。当然也清楚地看到,采用事故统计方法来进行交通安全评价存在着“小样本、大周期、大区域、低信度”的缺陷,因此为了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应用事故统计为基础的评价方法的同时,以其他的间接评价方法比如交通冲突技术 作为补充是十分必要的。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值得探讨的永恒课题,通过评价可以发现问题, 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交通安全、快捷和畅通。 参考文献:  [1】任福田,刘小明.论道路交通安全[M】 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冲刺必备-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用书-宏达教育助您通过考试
广告 2020年公路水运检测师超级押题限时领取中! 查看详情 >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9
道路交安全的方法有:事故频数法、事故次数概率分布法、事故率法、矩阵法、质量控制法、累计频率法、横断面安全系数法、当量总事故法、道路事故鉴别专家系统等。今天我将主要论述一下事故多发点的鉴别的基本方法:事故频数法、事故次数概率分布法、事故率法、矩阵法、质量控制法的原理以及优缺点。

1事故频数法
事故频数法。这是最原始的事故鉴别法,是利用在一定时间一定路段上的交通事故统计的绝对数据来鉴别危险路段。例如:挪威对黑点的定义是:长100m路段内4年发生4起以上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称为道路黑点;长1km的路段内4年发生10起以上人员交通事故,称道路黑段。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直接、容易应用。但是当以事故次数作为单一标准是,由于没有考虑交通量和路段长度等影响因素,可能导致将非危险路段当作危险路段进行改善。
2事故次数概率分布法
事故次数概率分布法: 该方法假定事故次数符合泊松, 然后依据一定的置信水平确定临界事故次数上限值。当某一评价点的事故次数大于临界上限值时, 则该点即为事故多发点。
该方法方便、较快速、考虑了随机波动影响,但是数据较粗糙不够准确。
3事故率法
事故率法。该方法在鉴别事故多发点(段)时,开始引入交通量的数据,利用每百万公里的事故数,来作为评价事故多发路段的指标。当事故率大于某个设定的临界值时,即认为该段属于危险路段。事故率法考虑了交通量和路段长度的因素,比较适用于较长路段或者区域性道路的安全评价。该方法优于事故频率法,这是因为这种情况下不同路段的交通量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会影响事故发生的地点分布特征。但是该方法也容易导致4种情况:具有低交通量的短路段拥有高事故率;而具有高事故次数、高交通量的路段拥有低事故率;具有低交通量、低事故数的路段可能会具有高事故率;而具有高交通量、高事故数的路段拥有的事故率可能较低。因此,当以它作为唯一的标准进行危险路段或交叉口鉴别时,同样也可能导致将非危险路段当作危险路段进行改善,浪费资源,或漏掉了更为严重的危险路段,导致筛选判断和改造投资的失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09
环境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交通环境涉及的内容很多,比如气候条件(雨、雾、能见度),沿路植被、建筑、城镇,人的交通意识,社会的经济状况,交通立法,医疗条件等。环境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举典型的交叉路的环境为例。在交叉口处的四周建筑物密集,商店林立,摊点凌乱;各种霓虹灯、广告牌、门面装饰五颜六色,使驾驶员目不暇接;为了招揽顾客,音乐声、叫卖声,使人心烦意乱,这样的环境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影响正确判断。此外,刺激会使驾驶员看不清周围的各种现象,这也是十分危险的。
2.5管理因素
由于交通管理不足而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表现为:
(1)警力严重不足,整体执法水平不高。
(2)道路交通设施欠缺。
(3)交通科学技术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不高。
(4)群防群治,综合治理,社会化管理交通的各种措施没有落实。
(5)各有关部门在管理立法规划等方面,缺少严密和长期的合作。
(6)管理决策者的思想观念不适应。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从而给交通管理带来了新局面。交通安全管理涉及的部门较多,工作责任分散,道路规划、设计、建设、维护、施工和管理等方面分属不同的部门,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交通安全指导目标,各环节之间的不协调增加了道路潜在的安全隐患。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出现“三多三少”的现象,即面上管理多,源头管理少;上路执勤多,深入到单位宣传少;经济处罚多,实际教育少。管理滞后于存在,虽然说是道路交通管理的一般规律,但严重滞后于道路交通存在,必然导致交通事故的重化趋势。机动车管理与驾驶员管理不严格,增加了交通事故的源头。
3.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和过程
道路交安全的方法有:事故频数法、事故次数概率分布法、事故率法、矩阵法、质量控制法、累计频率法、横断面安全系数法、当量总事故法、道路事故鉴别专家系统等。今天我将主要论述一下事故多发点的鉴别的基本方法:事故频数法、事故次数概率分布法、事故率法、矩阵法、质量控制法的原理以及优缺点。

3.1事故频数法
事故频数法。这是最原始的事故鉴别法,是利用在一定时间一定路段上的交通事故统计的绝对数据来鉴别危险路段。例如:挪威对黑点的定义是:长100m路段内4年发生4起以上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称为道路黑点;长1km的路段内4年发生10起以上人员交通事故,称道路黑段。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直接、容易应用。但是当以事故次数作为单一标准是,由于没有考虑交通量和路段长度等影响因素,可能导致将非危险路段当作危险路段进行改善。
3.2事故次数概率分布法
事故次数概率分布法: 该方法假定事故次数符合泊松, 然后依据一定的置信水平确定临界事故次数上限值。当某一评价点的事故次数大于临界上限值时, 则该点即为事故多发点。
该方法方便、较快速、考虑了随机波动影响,但是数据较粗糙不够准确。
第3个回答  2020-11-09
摘 要:为了准确的得进行道路交通安全评价。在分析国内外道路交通安全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
分析,重点评述了绝对数法、事故率法、事故强度分析法,概率一数理统计法、模型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和灰色评价方法等国内外道
路交通安全的各种评价方法,指出了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性,结果对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指标体系:灰色评价
1 道路交通安全现状
汽车已成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人类在享受汽车带来的舒适、便捷等优越性的同时,也付出
了沉重的代价。据不完全统计,当今世界上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70多万人,伤残2000~2500万人。
20世纪,世界上已有3300多万人在车轮下丧生 J,交通事故已成为一场“无休止的战争”。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的道路交通事故就显得更为严重。中国的交通事故基本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上升的。每年全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在20世纪50、60年代为几百到几千人,70年代发展为1~2万人
第4个回答  2020-11-09
2.4 环境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交通环境涉及的内容很多,比如气候条件(雨、雾、能见度),沿路植被、建筑、城镇,人的交通意识,社会的经济状况,交通立法,医疗条件等。环境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举典型的交叉路的环境为例。在交叉口处的四周建筑物密集,商店林立,摊点凌乱;各种霓虹灯、广告牌、门面装饰五颜六色,使驾驶员目不暇接;为了招揽顾客,音乐声、叫卖声,使人心烦意乱,这样的环境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影响正确判断。此外,刺激会使驾驶员看不清周围的各种现象,这也是十分危险的。
2.5管理因素
  由于交通管理不足而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表现为:
 (1)警力严重不足,整体执法水平不高。
 (2)道路交通设施欠缺。
 (3)交通科学技术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不高。
 (4)群防群治,综合治理,社会化管理交通的各种措施没有落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