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故人庄》 写作手法 快!

如题所述

白描

孟浩然在写作技巧上善于运用白描手法,明明是寻常言语,一入诗人口中,就觉格外有味。这首《过故人庄》全诗无一处难解,明白如话,但却是好诗。这种技巧很值得借鉴,而后来的一些大家,如王维、李煜、李清照等,也的确借鉴了这种手法,并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孟浩然的田园诗,感情真挚,清新自然,不饰雕琢。这首《过故人庄》就体现了这些特点。 这是一首描写田家闲适淡雅生活的作品,写诗人应邀到故人家中做客的情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14
孟浩然在写作技巧上善于运用白描手法,明明是寻常言语,一入诗人口中,就觉格外有味。这首《过故人庄》全诗无一处难解,明白如话,但却是好诗。这种技巧很值得借鉴,而后来的一些大家,如王维、李煜、李清照等,也的确借鉴了这种手法,并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孟浩然的田园诗,感情真挚,清新自然,不饰雕琢。这首《过故人庄》就体现了这些特点。 这是一首描写田家闲适淡雅生活的作品,写诗人应邀到故人家中做客的情景。主要是联想,想象,比较,对比,衬托 。
第2个回答  2020-02-25
过故人庄手法:1.借景抒情 2.白描 3.对比 4.想象想象。满
第3个回答  2010-11-10
联想,想象,比较,对比,衬托
第4个回答  2010-11-10
孟浩然《过故人庄》写作分析
《唐诗宋词鉴赏》继续教育课程作业,二零零九年六月九日完成。
《过故人庄》是一首的著名田园诗,前人及今人都已经做过很多注释和赏析的工作。本文尝试从写作的角度来分析这首名作。
一、题解
孟浩然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他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过故人庄》一诗也反映了这种矛盾的心情。“过”字的“过访”义总带有“匆匆”的意味,在全唐诗中题目所用的“过”字往往是如此的。孟浩然这次过访故人庄,应该是因某事到某地时,应邀在途中顺道过访故人而不是专程拜访故人的。就如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途经江夏(今武汉市武昌)时相会,相会的结果便是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千古名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 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被誉为“千古丽句”,为什么呢?千古繁华的扬州在“烟花三月”之时是最引人入胜的,不仅仅是因其风光之美,而是因其承载的人文之盛。在“烟花三月”的时候到扬州,有更好的机缘沟通人脉,孟浩然“下扬州”其实就是去“宦游”——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拉关系跑官要官,并不仅仅是单纯地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孟浩然虽然是“隐士”,但也曾经多次“宦游”,从留下的诗篇可以知道,他结交的多是官宦士绅,也有和尚道士,当然也有隐士——就象“过故人庄”诗中所说的故人。孟浩然的这次远行,应该也是一次“宦游”。
二、在格律方面
下面是《过故人庄》一诗的平仄和用韵:
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韵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韵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韵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韵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的格律是使用五律的平起不入韵格。首句“故人具鸡黍”所用平仄是“仄平仄平仄”,按照格律要求应该是“平平平仄仄”,这一句式也可以应用为特殊句式“平平仄平仄”(颈联的“开轩面场圃”句就是这样使用的),按照近体诗格律完全定型之后的标准来核对(在五律未定型的时期,第一联有较多的不合律的情况出现),全诗也仅有这个“故”字是不合律的,由此可知孟浩然在近体诗体裁定型的探索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贡献,孟浩然的五言诗,在当时是“天下称其尽美”的。颔联和颈联按格律要求使用了对仗,其中颔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工整的对仗。
三、在章法方面
律诗是讲究章法的,下面是《过故人庄》一诗的章法:
故人具鸡黍(起),邀我至田家(承)。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烘托)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叙事)
待到重阳日(转),还来就菊花(合)。
四、分解
古典诗词的意义有三层,第一层是诗词的表义,如《过故人庄》作为一首田园诗,大家通常看到的赏析文章即是。第二层是作者的原意,它是隐藏在表义下,本文就是试图“发现”作者的原意。第三层是读者结合自己的经验而引发出来的衍义。
(1) 首联叙事起承。起句“故人具鸡黍”,“具”的本义就是准备饭食或酒席。“黍”是什么?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等。江南产稻不产黍,但唐人在诗中写江南风物时却往往用“黍”。在《诗经·王风》中有一首诗叫《黍离》,黍离之悲成为重要的典故,用以指亡国之痛。“黍”(还有稷)是五谷之一,作为农作物的泛称而承载着国家兴衰的象征。“鸡黍”也包含着两个典故,一见《论语·微子第十八》:“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礼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因此,在后来的“知识分子”信仰中,隐居是为了更好地出仕。二见《后汉书·独行传·范式》:“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去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符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耶?’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这个就是有名的“鸡黍之交”的典故。所谓“设馔”、“酝酒”就是“杀鸡为黍”即“鸡黍”。“鸡黍”多解作“鸡酒”,既可泛指跟珍馐有别的酒食,也可包含隐而待仕的寓意,或可包含信守诺言的寓意。全唐诗中有27首使用“鸡黍”的,多作如此解。“故人具鸡黍”句可能源于“恨不具鸡黍,得与故人挥”(南朝齐梁间范云《赠张徐州稷》),孟诗在这里是表示“故人”是隐者,这次过访是守信之约,也表示了自己与主人的关系,孟浩然也是个隐者。下句“邀我至田家”是承接补充“故人具鸡黍”而完整地表述出过访事件的原因、两人的身份及关系。
(2) 颔联写景烘托,以写“田家”所处环境来达到写主人的目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工整的对仗,描写将至“故人庄”时所见的景物,“故人庄”是不染尘喧的避世之居,故人自然是隐者了。
(3) 颈联叙述宾主相会的关键活动。“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也是一副比较工整的对仗,它并不仅仅只是表达两人关心农事。诸葛亮“躬耕南阳”而知天下大势,古代“知识分子”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的信仰其实也是“隐士”们的信仰。在古典诗词中作者们往往是用日常细微的小事来表达自己关心时事、忧国忧民之情的。“轩”指轩窗,“开轩”即开窗,“场圃”喻天下,“开轩面场圃”就是“知识分子要关心国家大事”的意思;“桑麻”即时势,“把酒话桑麻”也就是“天下英雄唯操与使君耳”。这一联也喻示着孟浩然这次出行的目的是寻求离隐入世的机会——“宦游”。
(4) 尾联宕开话题来转结。“菊花”是花之隐者,几乎是隐士的标志,如陶渊明。“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其实就是说待到自己治理天下成功之日,还是会回来隐居的。出仕是一种信仰,隐居也是一种精神境界。孟浩然的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出仕的期待,也表达了对隐居的依恋。如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诗中“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李商隐《安定城楼》诗中“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所表现的就是这种情结。
(《中学教材全解》上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