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陆盆地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及与中国前陆盆地的对比

如题所述

前陆盆地大油气田形成条件的最佳匹配可以扎格罗斯前陆盆地为代表。该前陆盆地下伏一个长期发育、长5000 km、宽2000~3000 km的巨大的被动大陆边缘,处于低纬度地区,面向特提斯洋,在海平面上升时期厌氧环境中形成了至少十几套厚度大、分布广的海相烃源岩,在陆架内闭塞坳陷中也可发育优质烃源岩,生烃物质基础雄厚。这套烃源岩在上覆前陆盆地层序堆积厚度最大时亦即最强烈逆冲作用之后进入生排油气高峰,圈闭发育与油气充注时期匹配良好。处于低纬度地区的宽广陆架上发育巨厚的碳酸盐岩建造,这些碳酸盐岩受褶皱断裂作用改造,具有良好的储集物性。新第三纪—第四纪挤压褶皱作用形成规模巨大的背斜圈闭。这些大型同心褶皱的形成与相对刚性的厚层古生界—中生界碳酸盐岩沿始寒武系—下寒武统霍尔姆兹盐岩滑脱有关。褶皱作用过程中,形成的裂缝可以改善储层,同时可使中生界圈闭中的油气向上运移,聚集在第三系下法尔斯组蒸发盐区域盖层之下,油气封盖条件良好。

与扎格罗斯前陆盆地相比,西加拿大前陆盆地具有巨大生烃潜力,但缺乏圈闭和盖层,常使巨大规模的常规油转化为重油和沥青,前陆斜坡隐伏地层圈闭具有进一步勘探潜力。东委内瑞拉前陆盆地生烃潜力也很大,由于圈闭不发育,盖层较差,也形成了巨型重油带。

中国大陆中西部夹持在西伯利亚板块和印度板块之间,为由一系列较小规模陆块拼贴形成的复合大陆,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演化历史,发育的库车、塔西南、准噶尔西北缘、准噶尔南缘、柴达木北缘、柴达木西南缘、吐哈盆地、川西、鄂尔多斯西缘等前陆盆地具有特殊的形成演化史和油气地质特征。

中国克拉通或陆块周围大洋表现在窄大洋,演化程度不高,由此造成被动大陆边缘不发育。而围绕这些克拉通或陆块的造山带规模相对较大且具多期演化历史,对克拉通或陆块的影响较为强烈。因此中国的前陆盆地规模相对较小,被动大陆边缘层序不发育,陆相沉积物占主导地位,后期改造较为强烈,具有非典型性、多旋回性,其油气富集特征与世界其他大型前陆盆地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主要为中生代,其非典型性表现为前陆盆地充填层序之下被动大陆边缘层序不发育,多旋回性表现在中生代前陆盆地之上又叠加了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中生代前陆盆地形成与海西晚期—印支期古特提斯洋及中亚洋闭合造山相联系,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形成发育与新特提斯闭合、远程挤压再造山有关。

中生代前陆盆地形成的“基础”多为晚古生代形成的褶皱基底,如库车、准南、吐哈、柴达木、鄂尔多斯西缘等盆地;部分为保留下来的古亚洲大陆南缘的被动大陆边缘的近台地部分;如塔西南、川西前陆盆地。在此基础上发育了晚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前陆盆地。进入第三纪,由于造山带“回春”作用,山前叠加再生前陆盆地,并在第三纪末发生强烈变形改造。

烃源岩以中生界早期为主体,塔西南、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南缘还包括晚古生代中晚期层系,这些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以 III型干酪根为主,普遍进入高—过成熟阶段,是主要的气源岩。在中西部地区的北部,因新生界叠加厚度薄,烃源岩处在生油高峰,以石油聚集为主,如准噶尔西北缘、吐哈、鄂尔多斯盆地。这些烃源岩主要在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发育阶段成熟达到生油气高峰,生烃高峰晚,与稍早或同期发育的大量圈闭匹配,有利于油气藏形成和保存。

中西部前陆盆地储层以河湖相砂体为主,发育上侏罗统和第三系两套区域盖层,油气藏以原生型为主,其次是经断裂沟通、调整形成的下生上储次生式。总体上储集条件中等—差,盖层条件中等—好,在某些地区可发育良好的储盖组合,如库车、塔西南前陆盆地第三系膏盐岩可与白垩系厚层砂岩构成良好储盖组合。

中西部前陆盆地亦具有不对称结构,近造山带一侧褶皱带变形强烈,在烃源岩条件落实、冲断带主活动期与主生排烃期匹配,具优质盖层的地区,油气聚集条件好。前缘斜坡构造圈闭相对不发育,地层、复合型圈闭是主要勘探目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