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的使动用法?

如题所述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被活用为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之止(使愚公止)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例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乱:使……扰乱 劳:使……劳累 编辑本段二、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例2“王”为意动用法不是使动,译为,认为……为王或把……当王)   例2中两种不同用法的理解是由对该句句子的理解不同造成的,如果理解为成功后的君主为王,则为使动用法,若理解为成功后大家认为他为王,则为移动。   所以有判别是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还需要自己的理解,要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 编辑本段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使……急。   例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凄、寒:使神骨凄寒。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1.语义区别】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2.语法区别】   1.使动可以省略宾语,意动不可   2.谓语灵活性不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