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幼儿园教育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简述幼儿园教育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对学前教育工作的领导,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在学前教育领域深入贯彻,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位,确保学前教育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落实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规划、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监管等方面的责任,完善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牢牢把握公益普惠基本方向,坚持公办民办并举,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3、坚持改革创新。突出问题导向,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破解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补齐制度短板,激发办园活力,鼓励引导规范社会力量办园,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4、坚持规范管理。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实施科学保教,健全治理体系,堵住监管漏洞,完善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实现依法依规办园治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扩展资料:

幼儿园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保教理念,建立良好师幼关系。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为幼儿提供均衡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宜的锻炼,传授基本的文明礼仪,培育幼儿良好的卫生、生活、行为习惯和自我保护能力。

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珍视幼儿游戏活动的独特价值,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尊重个体差异,鼓励支持幼儿通过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学习探索,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行动,坚决克服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小学起始年级必须按国家课程标准坚持零起点教学。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  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9

一、保教并重的原则

     “保教并重”是指保育与教育同等重要,不能顾此失彼。幼儿独特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坚持保教合一,并将其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二、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原则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要求教育者应立足于全体幼儿;而每个幼儿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特殊兴趣、爱好、经验背景和发展速度。所以,幼儿园教育活动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原则。

三、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原则

      是指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要以幼儿思维身心发展特点为一体,将活动作为基础,引导幼儿在活动中自主探究,通过与活动材料的相互作用与人际交往获得发展。坚持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原则,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三位一体原则

      是指幼儿园应加强同家庭、社区的合作,并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幼儿幼教工作者必须树立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的整体性教育观,从思想上转变“儿童教育家庭化,园所教育单一化”的错误理念,加强与家庭的合作和对社区资源的利用。

五、环境育人原则

      环境是指环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本身之外的、影响幼儿个方面能力发展的周边环境和事件,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和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幼儿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是由幼儿园的全体工作人员、幼儿、各种物质器材、人事环境以及各种信息要素,通过一定的文化习俗、教育观念所组织、综合的一种动态的教育空间范围和场所。

第2个回答  2020-05-14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原则分类
幼儿园教育教学原则贯穿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它对制定教育教学计划、选择和使用教材、确定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都具有指导作用。幼儿教师只有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这些原则,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保教结合原则等。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思想、新的理念也在丰富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原则。其中环境教育原则、课程开发原则、科学评价原则应予重视。
一、思想性原则及运用
(一)思想性原则
思想性原则是指在幼儿园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向幼儿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贯彻完成幼儿园德育教育的任务。也就是说要寓德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幼儿期的德育只是道德品质教育即品德教育。幼儿的品德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家庭、幼儿园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成人和同伴的日常生活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历史事实证明,任何一个时代培养人才的目标,都不只限于单纯的传授知识,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道德品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德育是一切时代共有的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思想性原则,就是要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遵循一定的准则,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其宗旨主要是培养幼儿受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以及团结友爱、诚实、勇敢、不怕困难、有礼貌、守纪律等优良品德、文明行为习惯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从小就抓紧良好的品德教育,将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思想性原则的运用
(1)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依靠人们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因此,从幼儿期起就要逐步对他们进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2)从实际出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思想品德状况、行为表现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分别对他们进行教育。
(3)利用集体的荣誉、舆论、行为规范和集体中幼儿的榜样,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影响,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
(4)通过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幼儿的实际活动为基点,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和性格。
(5)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常识教育教学中,可结合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对幼儿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再如,语言教育教学中,可结合看图叙述、讲故事向幼儿进行礼貌与纪律教育,以及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不怕困难等教育。
(6)通过树立榜样、启迪诱导、鼓励表扬等,激发幼儿上进心,辨别是非和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7)幼儿教师应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成为幼儿行为的表率,避免空洞的口头说教。
(8)要调动幼儿园内部和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做到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避免相互抵消,防止造成幼儿思想混乱、是非观念模糊,甚至形成双重人格。
二、科学性原则及运用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向幼儿传授的知识、技能应该是正确的、可靠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组织形式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是切实可行的。也就是说要保证幼儿园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科学性。
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人一生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幼儿年龄小、经验少、判断力差、模仿性强,容易接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外部刺激,而这一时期形成的认识在大脑中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其进一步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在教育教学中违背科学性原则,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事物的规律组织教学,向幼儿灌输一些似是而非、不切实际、非科学性的知识,不仅影响幼儿现在的进步,也会给以后的发展造成障碍。因此,对于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来说,坚持科学性原则是极其重要的,它既能让幼儿在发展的最佳时期获得大量正确、可靠的知识和技能,迅速提高其智力水平,又可为将来进一步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科学性原则的运用
(1)教师应选择正确的符合幼儿全面发展要求的教学内容,向幼儿传授正确的知识、技能。
(2)教师对知识的介绍、说明、讲解、分析、举例等必须准确无误,以有利于幼儿形成科学的概念。
(3)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根据幼儿实际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计划,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组织形式和教育教学方法。
(4)注意学科间的纵横联系和多种教育手段的综合运用,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观察力和动手振作的能力等。
(5)科学组织幼儿一日活动,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和活动量。
三、发展性原则及运用
(一)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要能促进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即智力、体力、道德、意志、情感等的发展,使幼儿从现有的发展水平向最近发展区发展。
幼儿园应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使其健康活泼地成长,为入小学打好基础,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偏重或忽视那一方面,都不利于幼儿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同时必须面向全体幼儿,把体、智、美全方面发展教育贯穿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之中。
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即教学不应跟在发展的后面或在已达到的发展水平上进行,而应在没有完全成熟但是正在形成的心理功能的基础上进行。贯彻发展性原则,就必须在充分了解幼儿已有知识和理解能力、智力水平的基础上提出“略为超前”的适度教育要求,把幼儿发展的可能性与积极引导幼儿发展二者辩证地结合起来。即是,既不宜低估或迁就幼儿的年龄特点,错过发展的机会;又不可揠苗助长,超过发展的可能性,这样才能使幼儿在最近的发展区获得尽可能的发展和提高。
(二)发展性原则的运用
(1)深入了解全体幼儿的一般情况、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并对其作出正确的估计。
(2)教材内容深浅难易要适当,充分考虑幼儿的可接受性。一般应有一定的难度,略高于现有发展水平,又不超过发展的可能性,要求幼儿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掌握。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要求幼儿不断努力,从而促进幼儿不断发展。
(4)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不断加以改进,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幼儿认识能力在发展的最近区域进行教学,使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更多的新知识,同时发展智力。
(5)照顾个别幼儿的情况,提出不 的要求,因材施教,量力而行,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由现有发展区域向最近发展区域过渡。
(6)重视教材、专利法的科研和改革,促使幼儿积极地、主动地开展智力的、情感的独立活动,以达到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和智力水平的迅速提高。
四、灵活性原则及运用
(一)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各种因素的差异和变化,机智、灵活、富有创造性地组织活动。也就是说,保证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方法灵活多变和过程随机应变。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全过程中,无论是教育环境的选择和创设,还是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教师都会遇到许多复杂多变的情况,特别是受教育者生理、心理、知识经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教师不仅要认真研究幼儿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而且要认真研究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正确估计幼儿的实际水平,深入了解不同幼儿的发展状况,结合本地区、本园的实际条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并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计划。同时还要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因地制宜,因人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任何一个教育的机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灵活性原则的运用
(1)深入了解每一个幼儿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和兴趣、意志和个性特征、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等,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使所有幼儿都不同程度得到提高和发展。
(2)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育教学形式,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发展。
(3)充分了解本地区、本园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结合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选择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教学内容,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4)根据实行情况,不断创设和充分利用教育教学环境,随机应变、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引导幼儿多动脑、多操作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5)结合本园、本班实际精心设计和灵活选择课程模式,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一日活动,根据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地进行随机教育,最大限度地丰富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创造力,使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五、直观性原则及运用
(一)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利用幼儿的各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直观手段吸引幼儿注意力,丰富幼儿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
这一原则是根据幼儿思维形象具体的特点,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词、概念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而提出的。它符合幼儿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的特点,能使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生动形象,自然活泼,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集中幼儿注意力,有助于幼儿理解、接受和记忆,发展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对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通常运用的主要直观手段有以下几种:
(1)实物直观。包括观察实物、标本,实地参观,做小实验等。
(2)模具直观。包括观察图片、图书、玩具、模型、贴绒、教具、沙盘等。
(3)电化教育直观。包括幻灯、录像、电影、电视、录音、唱片等。
(4)语言直观。指教师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描述。
(5)动作直观。包括演示、示范、教态等。
(二)直观性原则及运用
(1)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及幼儿实际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例如,常识教学活动往往运用实物、模型、标本、电视等;语言教学活动则常用图片、玩具、录音、唱片等;要了解事物内部结构及发展变化规律,可用小实验、幻灯、录像等;小班幼儿选用直观教具应注重色彩鲜艳、能发音、会动、重点突出的教具;大班幼儿则更多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但不论采用哪种直观手段,都要符合教学要求,能有效地形成幼儿清晰的表象。
(2)运用直观手段时要与训练幼儿感官相结合,要尽可能地让幼儿有机会去看、去听、去摸、去尝、去嗅、去做,直接接触和感知实物,锻炼各种感受官,发展感知力,以加深幼儿对事物及现象全面、正确和深刻的印象,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事物。
(3)运用直观手段特别要注意与教师的语言指导和动作示范相结合。教师要用简明、生动、形象、带有启发性的语言和准确的动作示范引导幼儿观察和操作,以强化直观教具的作用,获得正确的结论、表象和概念。
(4)恰当运用直观教具,讲求实效,克服形式主义,注意教具的典型性、代表性、实用性,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具不宜过多,以免分散幼儿注意力,妨碍抽象思维的发展。
(5)使生动形象的直观、抽象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操作相结合。通过直观活动使幼儿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幼儿本身还要通过思维活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形成比较完整的正确概念。然后经过实践操作,加深理解,巩固概念,丰富知识,发展智力。
六、启发性原则及运用
(一)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善于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的探索精神,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提高幼儿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幼儿教育的各种活动过程都是教师与幼儿的双边活动过程,如果离开了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还不能把学习的社会意义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与他们的兴趣、爱好、好奇心、求知欲望等紧密相连的。因此,要求幼儿教师善于启发诱导,引导幼儿注意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组织安排幼儿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育于具体、生动、形象与兴致勃勃的活动之中,促使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产生热爱、兴趣、好奇心,产生吸取知识的要求和内在动机,主动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要培养幼儿初步的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充分调动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表现为:①有积极好不的态度,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喜欢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常常主动地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③幼儿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积极感知新事物,获取新知识,善于用语言动作表现所学的内容,并能把所学到的知识技能用到新的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再学习的工具。
(二)启发性原则的运用
(1)教师应有明确的目的,并选择适合幼儿水平、能促进幼儿发展和幼儿感兴趣的教材,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参观、旅游、竞赛、故事会、演唱会、运动会、专题教学活动等,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学中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如提问法、比较法、观察法、游戏法、练习法、示范法、讲解法、创造问题情景法和丰富联想法等,让幼儿多看、多听、多想、多说、多做、积极地进行想像、思维和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去获取知识和技能。
(4)教师应树立热情、耐心、细致的教学态度,正视幼儿的差异,注意与幼儿我进行体态语言交流,关心每一个幼儿,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使幼儿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情绪,踊跃地参与各种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
(5)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及时鼓励幼儿的努力,正确评价幼儿的成功,在此基础上指出不足之处,提出要求和批评。
七、趣味性原则及运用
(一)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使各教学环节充满趣味,以引起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带着喜悦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获取知识和技能。也即是要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幼儿时期,认识的发展尚处于无意性占优势的阶段,他们的学习往往受兴趣支配,而兴趣的产生主要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刺激,受好奇、好支的心理支配着。幼儿年龄越小,越缺乏活动的目的性,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不会做意志上的种种努力,完全依靠外界环境与教学中提供的各种积极刺激。因此,只有教育教学的内容、活动形式、方法等符合幼儿的特点,使他们能接受并产生感兴趣的刺激,才能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就要求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结合幼儿特点进行,以活动全过程各个环节的趣味性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性和主动性、积极性,让幼儿在整个活动中保持较持久的注意力,身心处于最活动跃的状态,内在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是幼儿普遍感兴趣的活动,如果增加竞赛性则更能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竞赛性活动是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积极活动,也是幼儿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最被广泛地运用。可见,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是调动幼儿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二)趣味性原则的运用
(1)教学中应选择符合幼儿特点的、幼儿感兴趣的具体内容,以引起幼儿的直接兴趣,并通过启发诱导使之进一步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幼儿实际,恰当地运用直观手段,充分利用实物、模具、电化教育、生动形象的语言动作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以激发幼儿获取知识的技能的兴趣。
(3)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寓教育于各项娱乐活动之中。特别是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促进幼儿各种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4)应根据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对幼儿提出适当的要求,偏高或偏低都不利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会影响幼儿学习的兴趣。同时,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多进行肯定和表扬,使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各种求知活动。
(5)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特别是要为幼儿创设各种活动区,如自然角、美术角、科学角、音乐角、结构区、装扮区、劳动区等,使幼儿有更多的自由活动要会,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
(6)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以饱满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感染幼儿、鼓舞幼儿,使教育教学过程更充实、生动、形象、活泼和充满情趣。
八、实践性原则及运用
(一)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幼儿的实际活动为基点,创设各种情景,组织各种活动,使幼儿在原有的发展水平上,通过与物体相互作用的操作活动及与教师和同伴的交往活动,使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训练和提高。同时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总结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践性原则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主要是根据幼儿认识发展规律和能力形成规律提出来的,是幼儿园教育教学规律的反映。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幼儿身心每一个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幼儿的各种感官充分协调地运动,大脑也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通过各种感官接触外界事物首先得到的是对事物表面特征及外部联系的认识,即感性认识。
随着实践活动继续,在对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形成对事物本质及内部联系的认识。但从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认识活动并没有结束,从实践中得到的理性认识还必须作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同时,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需要反复实践、反复的实践、反复认识。对于幼儿园中3~6岁的孩子来说,一切事物都是陌生的和复杂的,所以,只有不断的、反复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使幼儿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智力水平以及知识、技能等各方面都不断地得到发展和提高。另外,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实验活动,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研究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改进工作,这也是实践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可见,实践性原则既贯穿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又贯穿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实践性原则的运用
(1)在组织幼儿参加各项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中,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向幼儿提出一定的要求,使幼儿在活动中反复练习、反复训练、反复实践。
(2)既要相信幼儿,放手让幼儿进行操作实践活动、交往活动,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以促进幼儿在活动中全面健康地发展。
(3)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实践的环境和充分的活动时间以及与同伴、老师交往的机会,如设置各种活动区域、组织各种游戏活动、创设各种活动情景等。
(4)教师不应鼓励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手段。
(5)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开拓进取精神,不断吸取新知识,提高个人素质;更新教育观念,进行大胆实验;总结教改经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九、保教结合原则
保教结合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树立保教并重的思想,把保教和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幼儿在健康成长的同时增长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幼儿园中包括保育和教育两方面的内容。“保育”就是精心照料幼儿生活,保护幼儿健康,包括健全吃饭、穿衣、睡觉等合理的生活制度和提出具体要求;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预防疾病,保证安全;科学地开展多样的体育锻炼,增强幼儿体质。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对幼儿进行心理保育。“教育”就是按照体、智、德、美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卫生保健和安全教育。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自我保护意识,发展基本动作,传授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技能,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等。
十、环境教育原则
环境教育即利用环境中的教育因素,为幼儿教育服务,并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顺利发展。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幼儿周围生活中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有形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自然环境、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社区环境等。精神环境主要是隐性的、无声无形成,如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对幼儿的教养态度,幼儿园的教养管理制度,一日活动的组织安排,课程模式,教育内容,活动方式,教师素质,教育集体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社区、社会的文化、科学、信息等。
十一、课程开发原则
科学研究表明,幼儿园的课程开发必须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构成课程内容的学问知识的结构、系统和逻辑;一是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认识方式、结构和过程。作为课程内容的知识体系必须考虑到幼儿的认识特点,又不改变学问知识所具有的严密的逻辑性与科学的系统性。
构建幼儿园课程是幼教科研工作者、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集体(包括幼儿)共同参与,并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而设计制作的课程产品。
十二、科学评价原则
教育评价部分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以上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一些基本的原则。在长期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广大幼教工作者还总结出比较具体的教育教学原则,如因地制宜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活动性原则、正面教育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即可接受性)原则、整体性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等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规律,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原则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单独起作用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并在整体上发挥着作用的。因此,幼教工作者对待这些原则,必须要在正确理解各教育教学原则的实质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各园、各班、各科的特点和幼儿年龄特征,正确地和创造性地运用,使其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捉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