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极性

请问怎么判断各种分子的极性,要具体的方法,包括溶剂的极性、分子间的极性大小判断等 请详细些。提供资料或者学习网站的提高悬赏

非极性分子:如果分子内电子云颁均匀,没有部分显正负电的现象,这种分子叫做非极性分子。(整个分子里电荷分布是对称的)
极性分子:如果分子内电子云分布不均匀,就有部分显正负电的现象,这样的分子叫做极性分子。(整个分子里电荷分布不对称)
分子是否有极性,决定于整个分子内电子云分布是否均匀,而电子云均匀与否,则由化学键的性质和分子结构的对称性来决定。
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区别、联系表
概念 键的极性 分子的极性
含义 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决定因素 是否由同种元素原子形成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联系 1.以非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必为非极性分子,如:Cl2、H2等;
2.以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一定为极性分子,如:HCl、CO等;
3.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是否是极性分子,由该分子的分子构型具体确定,如H2O为极性分子,CCl4为非极性分子
说明 键有极性,分子不一定有极性
类型 通式 键的极性 空间结构 分子极性 结论 实例
单原子分子 A 没有键 —— —— —— He
双原子分子 A2 无极性 直线形 无极性 非极性分子 Cl2
AB 有极性 直线形 有极性 极性分子 HCl
三原子分子 ABA 有极性 直线形 无极性 非极性分子 CO2
AB2 有极性 角形 有极性 极性分子 SO2
ABC 有极性 角形或直线形 有极性 极性分子 HClO
四原子分子 AB3 有极性 正三角形 无极性 非极性分子 BF3
AB3 有极性 三角锥形 有极性 极性分子 NH3
五原子分子 AB4 有极性 正四面体 无极性 非极性分子 CH4

从本质上讲,键的极性是由于成键原子电荷分布不对称,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而引起的,键的极性大小可用键矩来衡量。键矩为零,则键无极性,键矩不为零,则键有极性。
键的极性大小还可由电负性差值来判断,成键原子电负性差值为零,则键无极性,差值不为零,则键有极性,差值越大则键的极性越大。
分子的极性是由于整个分子中电荷分布不对称、不均匀,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而引起的。分子的极性大小可由分子的偶极矩来描述,极性分子都有偶极矩,极性分子的偶极矩等于正负电荷重心间的距离与正电重心(或负电重心)上电量-q(或-q)的乘积。偶极矩是个矢量,其方向是从正电重心(正极)指向负电重心(负极),单位一般采用“德拜”(D)。
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关系是:键的极性是分子极性的基础,分子的极性则是键的极性之综合结果(矢量加和)。
具体有如下几种关系:1.分子中的键若无极性,则分子无极性;2.键若有极性,分子不一定有极性;3.分子若有极性,则分子内必存在极性键;4.分子若无极性,其键不一定都无极性。
分子的极性是由键的极性和分子的空间构型或分子中键的空间排列决定的,多原子分子的偶极矩等于分子中所有键矩的矢量和。根据实验测得的臭氧分子的偶极矩(μ=0.53D)和分子构型(角型,键角θ=116.8°)。

希望采纳为最佳答案~谢谢~
你可以做一些关于它的题,或者去学科网 E度教育网看看~

参考资料:加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18
用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电负性来判断!

电负性的定义
电负性(Electronegativity) 又称为相对电负性,简称电负性。电负性综合考虑了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首先由莱纳斯·卡尔·鲍林于1932年引入电负性的概念,用来表示两个不同原子形成化学键时吸引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鲍林给电负性下的定义为“电负性是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标度”。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表示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反之,电负性数值越小,相应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弱(稀有气体原子除外)。
电负性的计算方法
首先需要说明,电负性是相对值,所以没有单位。而且电负性的计算方法有多种(即采用不同的标度),因而每一种方法的电负性数值都不同,所以利用电负性值时,必须是同一套数值进行比较。比较有代表性的电负性计算方法有3种:
① L.C.鲍林提出的标度。根据热化学数据和分子的键能,指定氟的电负性为4.0,计算其他元素的相对电负性。
②R.S.密立根从电离势和电子亲合能计算的绝对电负性。
③A.L.阿莱提出的建立在核和成键原子的电子静电作用基础上的电负性。
常见元素电负性(鲍林标度)
氢 2.1 锂 1.0 铍 1.57 硼 2.04 碳 2.55 氮 3.04 氧 3.44 氟 4.0 钠 0.93 镁 1.31 铝 1.61 硅 1.90 磷 2.19 硫 2.58 氯 3.16 钾 0.82 钙 1.00 锰 1.55 铁 1.83 镍 1.91 铜 1.9 锌 1.65 镓 1.81 锗 2.01 砷 2.18 硒 2.48 溴 2.96 铷 0.82 锶 0.95 银 1.93 碘 2.66 钡 0.89 金 2.54 铅 2.33
一般来说,电负性大于1.8的是非金属元素,小于1.8的是金属元素,在1.8左右的元素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电负性在周期表内的递变规律
1.随着原子序号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呈现周期性变化。
2.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电负性递增,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电负性递减。对副族而言,同族元素的电负性也大体呈现这种变化趋势。因此,电负性大得元素集中在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电负性小的元素集中在左下角。
3.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元素越活泼,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金属元素越活泼。氟的电负性最大(4.0),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钫是电负性最小的元素(0.7),是最活泼的金属元素。
4.过渡元素的电负性值无明显规律
(1)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一般认为,电负性大于1.8的是非金属元素,小于1.8的是金属元素,在1.8左右的元素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2)判断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负。电负性数值小的元素在化合物吸引电子的能力弱,元素的化合价为正值;电负性大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强,元素的化合价为负值。
(3)判断分子的极性和键性。
电负性相同的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化合物时,形成非极性共价键,其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电负性差值为0);
电负性差值小于1.7的两种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极性共价键,相应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电负性差值越大,键的极性越强);
电负性差值大于1.7的两种元素化合时,形成离子键,相应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可以看成极端的极性分子)
例如BrCl与IF两分子极性强弱的判断:BrCl的电负性差值=3.16-2.96=0.2
而IF电负性差值=4.0-2.66=1.34,故IF的极性远大于BrCl
第2个回答  2010-11-18
分子极性的判断
如果组成分子的化学键是非极性的,则分子一定为非极性分子;
如果组成分子的化学键是极性的
1.双原子分子,则一定为极性分子。
2.多原子分子和其原子电负性,空间结构有关。
当正点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的时候是非极性分子。也就是和中心原子连接的键相同时空间结构对称分子的分子为非极性。
(如果有不会判断的可以直接问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