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一篇历史论文,对近代史的事件或人物的品论赏析 急!!!

如题所述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始终环绕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 作者评论太平天国的宗教色彩时指出,拜上帝会的创立“并不是基督教俘虏了洪秀全,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农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使在封建重压下的中国农民革命取得了一个新颖的形式。”尽管宗教迷信是他们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但这在当时对激发群众和组织群众是起了作用的。本书列举史实说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未因为外国侵略者与自己共同信仰一个上帝,就放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或麻痹了斗志,他们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最后,“现实的斗争迫使革命的农民不能不拨开宗教的迷雾而同联合起来的一切内外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本色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义和团运动,作者并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义落后性和排外主义的毒素而大张挞伐,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满怀激情地描述了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壮烈斗争,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驱。义和团运动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不但是同封建势力斗争的强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 本书对于民族资产阶级救国救民的探索,作了中肯的评价。作者认为,戊戌维新基本上是一场爱国主义的运动,尽管维新派敌视农民革命,只主张改良,但当时面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维新派打出了救亡的旗帜。他们对国势危急的大声疾呼,对改革主张的有力的宣传,“唤起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因而使他们所发动的政治改良运动成为一个群众性的爱国主义运动。”本书还给予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应有的历史地位,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及其同志们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和他们提出的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又专门叙述了资产阶级的爱国运动,并指出在当时条件下,“体现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以及中国社会在其发展道路上的迫切要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正是打击了站在它背后的帝国主义。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阶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展开”。 作者在满腔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又鞭笞了陷中华民族于水火中的丑类。当我们读到鸦片战争的惨痛结局、太平天国的壮烈失败、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和外国人“代表中国”出使外国的滑稽剧等史实时,激起了对侵略者和卖国贼的强烈的义愤。作者着墨不多,笔锋上凝聚着的鲜明的爱憎,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 三次革命高潮悲壮地失败了,中国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挣扎。历史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严肃的问题:中国的出路何在?怎样才能救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用大量的史实雄辩地说明:农民革命不能建立一种代替旧秩序的新制度;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所作出的结论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
  **************************************************

  “拜访”完仰慕已久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感慨不已唏嘘良久,真不愧是世界级的世界
  名著呵。托克维尔犹如一位饱经世故饱读史书的老人讲故事拉家常般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既生动有趣又别开生面。
  更奇特的是,我似乎是在读一本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感觉非常亲切。不仅一般道
  理相同,就是许多“故事情节”也极其类似。有些章节只需把其中的“法国”换成“中国
  ”即可了。
  究竟是否如此,请允许我从大处和细节两个方面来论证。.
  1. 新与旧
  该书的核心观点是法国大革命并不是空穴来风横空出世,而是在旧制度母体中孕育成
  熟的。许多所谓的革命成果不过是移花接木旧瓶装新酒罢了。
  我们近代中国百年风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就拿我们最引以为豪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胜
  利而言,它不单单是共产党独自努力的结果,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自从中国大门被西方
  的“坚船利炮”轰开后,为图自强须学西方已成大势。先学西方的技术,再学其体制、文
  化,各个告败之后最终不得不抓最后一根稻草了——意识形态。而当时各种思潮尘烟并起
  ,立宪主义、法西斯主义、自由主义等等主张都没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证明了,只
  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再拿我们最引以为耻的文革来“说事”。它究竟是历史的逆流畸形,还是革命的继续
  ?我们应从其爆发的原因说起。无论其客观原因(国内左倾,国外“修正”)还是毛泽东
  的主观原因(打倒官僚主义、建设更加高尚的社会主义)都是大势所定,都是革命进程的
  因素“作怪”。毛泽东不过是煽风点火(也决非一时头脑发热),四人帮等不过是添油加醋
  而已。
  可见,历史洪流总是逐波推进一浪接一浪,我们切不可割裂了片面来看。
  2. 农民被抛弃
  托克维尔叹道:“尽管文明取得各方面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竟比13
  世纪还糟?”接着他分析其原因是农民被各阶级遗弃了,命运更加悲惨且无法自己改善。只
  能通过改变国家的命运来改善自己的命运。
  中国农民亦是如此,近代以来,官员致仕不再还乡,农民中有文化有钱财有志向的都
  纷纷涌向城市。农村里只剩下一些货真价实的土豪劣绅。除了几个戴眼镜的乡村建设者和
  国家征税征兵时会想到他们外,大多数农民也被抛弃了。政治似乎与他们无关,这尤其在
  辛亥革命中表现得最明显,鲁迅作品中有着鲜活的纪录。而且因为战争频频,灾祸连连,
  农民的处境自然也大不如从前了。所以他们才会成为中国革命最后的主力军。
  3. 文人的作用
  托克维尔又称:在18世纪中,文人成为法国首要的政治家,指导思想启蒙了大革命。
  中国近代文人的位置虽然没有这么显赫,但其作用也不容小视,尤其是在建国以前。从林
  魏到康梁、严章,再到陈李等五四导师乃至以后的各色文人,是他们引进了新思想,开启
  了新风气,启蒙了心智,唤醒了人民,可以说,没有他们打开窗户放声呐喊,就不会有雄
  狮的觉醒怒吼。
  4.宗教特征
  中国革命虽然不能完全像法国大革命那样完全称之为以宗教革命形式展开的政治革命.
  但它也像"宗教革命一样通过预言布道深入人心,"也像宗教革命一样"在社会与政府问题
  上追溯到普遍性,也可以说更自然的东西."
  更相似的是非宗教倾向也在当时中国人身上成为普遍占上风的激情,并且同样作家们
  首先拿儒教开刀.因为"教会制度乃是国家制度的基础和楷模,是他们进攻的庞大建筑中最
  为暴露、最缺乏防御的部分."
  "当宗教离弃灵魂时,它并不像经常发生的那样,让灵魂空虚软弱.灵魂一时充满了感情
  和思想.'"这些情感和热情已变成一种新宗教,它产生了宗教所产生的巨大效果,使人们
  摆脱了个人利己主义,崇尚英雄主义和忠诚。”从一开始就揭示在如此众多的人身上具有
  无与伦比的忠诚的的爱国主义、无私胸怀、真正的伟大。”这是非宗教倾向有利的一方面
  。但另一方面,非宗教倾向也会造成巨大的公害:“因为与其说宗教倾向使人堕落或风尚
  破坏,不如说使人精神失常,以致那时的人们采取如此极端行为。”“在宗教法规被废除
  的同时,民事法律也被推翻,人类精神完全失去了常态,不知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攀附,还
  有什么地方可以栖息。革命家们仿佛属于一个陌生的人种,他们的勇敢简直发展到疯狂。
  任何新鲜事物他们都习以为常,任何谨小慎微他们都不屑一顾,在执行某项计划时他们从
  不犹豫拖延。”中国的革命者似乎也是这个种族的一部分呵。
  5.自由与平等
  本书还有一个重大观点,就是法国人民为了平等,宁愿舍弃自由。“严格意义上的公共
  自由的思想与爱好是最后一个出现,也是第一个消失。”“在他们的著作中已经能看出我
  们如此熟悉的那种革命民主气质:他们热爱平等,哪怕是奴役中的平等。在他们眼中,私
  人权利根本不存在,只存在公益。”“将政治自由引入与之格格不入或截然对立的制度和
  思想,这个意图60年来产生了多少次自由政府的徒然尝试,直到最后对这些徒劳无功的努
  力感到心灰意冷,终于抛开他们的第二个目的,回到第一个目的。于是他们归结到这样的
  思想:不管怎么说,在一个主子下面平等地生活毕竟还能尝到一个甜头。”托克维尔说得
  好:“人们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中国革命也实实在在地证明了“中央集
  权与社会主义的确是同一土壤的产物。”
  通过以上分析,似乎应该能证明我前面所言非虚了吧。当然正如托克维尔所说:“但是
  人们不深入到我们民族的性格中去,这种透视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必须承认,所以这
  些原因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解释法国以外类似的革命。”套用此话,“必须承认,所有这
  些相似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解释中国的革命。”与法国大革命一样伟大、激烈的中国革命
  自然也有自身的原因和特征,不能完全搬用该书来解释比拟,但如果我们想深刻地描述透
  析中国这场革命,《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应该是少不了的楷模和参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19
办不到~

悬赏分是5000000还差不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1-19
你在吧百度文库里搜搜,里面应该是有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