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被奉为“述圣”?

如题所述

一、 四 配:即是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孔伋、亚圣孟轲。 \r\n1. 子渊:复圣颜回,字子渊,又称颜渊。春秋时鲁国人,为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岁。天资聪明,敏而好学,能闻一而知十,不迁怒於人,从不犯两次相同的过失,他过著贫苦的生活,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别人必定感觉很忧愁,他却甘之若饴,毫不改变安贫乐道,怡然自乐的态度。 他是孔子所认为最得意的弟子,《论语》中记载颜回之处,总是称赞的多。他本来是最理想的孔门道统继承人,只因先孔子而死,才由曾参接替。\r\n2. 子参:宗圣曾参,字子舆。皙的儿子,春秋时鲁国南武城人,是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六岁。天性至孝,家境贫困,靠劳力为生。资质虽然不很聪明,但是能领悟孔子的一贯道理,传述孔子忠恕之道,以教授子思。 \r\n3. 子思:孔伋,字子思。父名鲤,祖父孔子曾直接教过他,为曾参弟子,独能传授孔门心法。受困於宋,而作《中庸》。《中庸》乃儒家人生哲学的名著,论心性多精语,宋明理学家奉为圭臬,所谓「不偏,不易乃中庸之道。」宋朱熹作《中庸章句》,乃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子书。子思曾周游讲学,到过宋、卫两国,得到时君的尊重。子思家贫,他解释富贵的真义:不取於人谓之富,不辱於人谓之贵,不取不辱可以算是富贵。他阐述高官厚禄,不足以钓饵君子。痛斥阿谀求荣的不当,惟德高和寡,未能见容於世。卒年六十二岁,因述圣祖之业,后世称为「述圣」,是四配之三。 \r\n4. 子轲:亚圣孟轲,孟子名轲字子轲,战国时邹国人,即今山东省邹县。生於周威烈王四年(即西元前三七一),其先世为鲁国公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之一的孟孙氏,父名激,早殁,由母仉氏抚养,以孔伋为师。孟子学成之后,为儒家的传人,由於其生卒年月难以详考,说法亦多有差异,而以其享年八十以上者居多。 \r\n二、 十二哲:孔庙祀典在未有「四配」之前,原先有「十哲」。「十哲」是根据《论语》「从我於陈蔡间」一章中的弟子而名,计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其后,颜子配享,补上曾子,曾子配享后,一说补上朱熹,一说补上子张,又嫌遗漏有若,两位皆属《论语》里的热门人物,最后补上子张、有若和朱熹,由「十哲」改为「十二哲」。 \r\n1. 子损:闵损字子骞,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少孔子十五岁,生於西元前五三六年。禀性至孝,少年时常为后母虐待,冬天用棉絮做衣服给亲生的两个儿子穿,用芦花做衣服给子骞穿,使他冷得无法替父亲驾车,他父亲知道此事,要把后母赶走,子骞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遂止。从此后母颇受感动,便待他和两个亲生儿子一样,乡里传为美谈,其孝名闻於当时。\r\n2. 子耕:冉耕字伯牛,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少孔子七岁,曾任鲁国的中都宰,孔子很器重他。在患有恶疾时,不愿见人。孔子於其病危时,特地去探望他,从屋外窗口握住他的手,边叹息边说:「死,是命中注定的啊!可是这样的人怎麼会有这样的病,这样的人怎麼会害这样的病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1-02
述圣(shù shèng),指子思,即孔伋,中国战国初期鲁国(今属山东省)人,是孔子之孙、孔鲤之子。子思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开创了先秦时代的思孟学派,是先秦儒家在孔子和孟子之间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人尊为“述圣”。
相似回答